散播假消息的網民和新聞網站要小心了。政府立法打擊假信息,估計八九不離十。
國會特選委員會公今天發布一個長達279頁的報告,用超長篇幅來佐證政府爲何要立法打擊假信息。矛頭對准科技與社交媒體公司如面簿、谷歌和推特等。按專家學者的說法,這些平台可被用作快速傳播假信息的廉價途徑。
矛頭對准網絡平台
紅螞蟻讀報告讀到眼睛快掉出來,心也差不多冷了一截。特委會報告不是在針對像紅螞蟻這樣的新媒體平台吧?
報告引用了一大堆例子說明網絡平台不靠譜。例如:網上一個假視頻或語音,100美金不到就能做出來;掏出18美元,你就能得到100萬個Instagram“點贊”,0.19美元就能買到1000個微信“點贊”。
假的真不了,但假的傷害可以很大。國會特選委員會針對“新加坡國情”提出三大打假理由。
一、外國勢力散播假信息
外國勢力刻意在我國散播假信息,包括黑客竊取網絡資料、發動大規模網絡攻擊。
那些無法通過傳統軍事力量攻擊新加坡的國家,將轉向以新型信息戰分化新加坡,削弱新加坡自我保衛的能力。70%國人是活躍的社交媒體用戶,比全球平均數(34%)高出一倍。
二、多元種族小國且高度網絡化
“慢滴漏”式(slow drip,別以爲是喝咖啡)的假信息很容易在新加坡這個多元種族國家潛伏。這類信息看似攻擊力不大,但長期一點一滴滲透將制造社會矛盾。
網絡假信息也可能在加劇撕裂社會不同階層、不同意識形態群體。
三、區域沖突蔓延至網絡罵戰,引發內部矛盾
區域國家的沖突和所采取的種族和宗教政策,也可能引發我國內部矛盾。
例如,本地媒體報道了緬甸若開邦回教徒面對的危險處境時。有一些看似發自緬甸的社交媒體賬號反駁相關報道,同時附加“伊斯蘭恐懼症”的發言,看似本地回教徒賬號用戶對相關言論不滿並進行反擊。
假信息像蟑螂打不死,政府必須幹預
在自由的“思想市場”裏,只要允許人們享有言論自由,假信息最終會被真理打敗,但特委會對這種說法不買賬。
特委會認爲,人們必須要有理性辯論和理解不同想法的能力,思想市場才能正常運行。但假信息會讓人們喪失這些能力,因爲它激起憤怒、恐懼和其他負面情緒,加劇認知上的偏見。
而且,社交媒體用“演算法”(Algorithms)將信息推送出去,它制造很多“回音箱”,無法讓人們獲得廣泛的信息和觀點。
“回音箱”效應猶如床笫之歡
演算法推送的是“最受歡迎”的內容,而不是“最符合事實”的內容,被瘋傳的內容不一定與事實相符。
人們傾向于相信和自己喜好及世界觀相近的觀點。 新加坡國立大學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政策研究所高級研究員孫婉婷形容,獲取與自己偏好和世界觀相近的信息,和談戀愛、性交或吃巧克力所取得的效果是一樣的。
閱讀假信息像床笫之歡難以克制,假信息又像蟑螂那樣生命力頑強。所以,特委會的一大結論是:基于國家利益和安全考量,政府必須幹預。
政府怎麽幹預?
特委會洋洋灑灑給出22項建議,紅螞蟻帶上老花眼鏡才看得完。
建議精神濃縮成八個字:多管齊下,全民參與。
兩手抓:立法、教育。
立法:
特委會強調,法律不是萬靈丹,也不是要求將所有網絡假信息列爲刑事罪,但要有效阻斷網絡假信息的傳播必須依靠法律。
報告建議,政府應考慮立法,以迅速阻斷網絡假信息的散播和影響,在必要時阻斷假信息傳播者的數碼廣告收益。那些蓄意傳播網絡假信息者也應面對刑事制裁。
此外,政府也應考慮立法或以其他方式對科技公司實行監管,確保科技公司的運作保持透明,清楚交代假信息在網路平台散播的程度和性質。面簿、推特和谷歌公司在聽證會上已表明,除非有法律作爲依據,它們不會因爲政府要求而撤下假信息。
其他國家包括烏克蘭、捷克、法國已經在探討現有法律是否足以用來應對假信息傳播的現象。新加坡管理大學法學院院長吳亦涵也進行了類似探討,並向特委會提交相關報告。
教育:
特委會建議,應通過公共教育確保公民有能力鑒別假信息。國家圖書館、媒體通識理事會和教育部都可扮演一定的角色。
新聞機構、科技公司和高等學府應加強記者培訓,尤其是如何應付數碼新聞環境。記者應主動提升事實核查技術,並熟悉網絡假信息傳播者的運作。主流媒體和非主流新聞平台應秉持同樣的新聞專業標准。(弱弱問一句:紅螞蟻沒有不專業吧?)
特委會也支持成立由本地各媒體機構和其他領域夥伴(如科技公司)組成的事實核查聯盟。
總結一句就是:政府立法、媒體自律、公衆教育。
紅螞蟻在想,我們過去已經有禮貌運動、講華語運動、生産力運動,順應不同年代而産出不同的運動。在人手一機可上網的年代,我們終于要迎來一場持之以恒的“打假信息運動”了。以後新加坡人講古,可能會這麽說:“打假新聞、人人有責”,“當心假信息聞就在你身邊”。
對付假信息傳播,會不會連言論自由也打掉?
大家最關注的是,立法對付假信息傳播會不會打壓言論自由?那條線要怎麽去畫?
特委會認爲,打擊網絡假信息不一定就會妨害言論自由,兩者並不相悖,關鍵是要用循序漸進的方式去打假。特委會也指出,假信息是可以被定義的,它牽涉的是可被證實的事實,而不是觀點,哲學性概念或道德判斷。
數字會說話。特委會搬出路透社數碼中心的報告說,包括新加坡在內的23個國家當中,61%受訪者認爲,政府應該在阻斷假新聞傳播以及區分網上真假信息方面做得更多。在新加坡,63%受訪者支持這個觀點。(注意,是超過一半。)
不能讓假信息左右選舉
“election”(選舉)這個英文詞彙,在報告書中出現的頻率不低,大概有160次。
政府畫公仔不會畫出腸,但大家看在眼裏都明白,打擊假信息的主要目的之一是確保選舉成績是“原汁原味”,不是經過人工添加劑“造”出來的。按委員會的說法,假信息會動搖選舉結果的合法性。
特委會引以爲戒的例子包括:2016年美國選舉被幹預、德國、法國以及拉丁美洲國家的選舉都有類似情況。更靠近我們一點的是印尼的選舉,可以找來“搶手”制造假信息。
會趕在下屆大選來臨前立法嗎?
都花了那麽多時間、找了那麽多專家學者來供證,國會特選委員的報告書當然不會白做。
根據通訊及新聞部及律政部今天傍晚發出的聯合新聞稿,政府已原則上接受特委會的建議,並將在未來幾個月研究這份報告。
報告中最厲害的殺手锏是:立法對付散播假信息的行爲。特委會只給了立法的建議,相關法律法規還有待擬定及國會表決通過。從特委會將立法重點放在阻斷假信息的傳播上,估計相關法令將授權政府下令網絡平台撤下“假信息”。
現在懸在衆網民頭上的一道題想必就是:政府會趕在下屆大選來臨之前立法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