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起全球關注的馬來西亞大選在改朝換代後依然高潮叠起,每天皆有新戲碼,除了前首相納吉夫婦的大戲,執政黨和反對黨身份的互換也是關注焦點,尤其是在國會期間的座位變化和宣布政策的部長新臉孔,都在在提醒了馬國人朝野政黨的角色互換。
從正式執政後,希盟政黨的各部長級領袖可說是“每日一爆”,公開前朝政府的弊端,把他們留下的爛攤子公諸于世,公衆從每日追看,到如今都已經超過百日,還在每天一小報,三天一大爆,對不斷重複的情節似乎開始出現疲態。尤其是朝野之間的互相叫囂,甚至就某個課題展開“又長又臭”的鬧劇,更讓人厭煩。
華社最關注的當然是民主行動黨的表現,特別是民行黨領袖且身居財政部長要職的林冠英,一舉一動更是大家的關注焦點。他和馬華唯一火種魏家祥幾乎什麽課題都能吵起來,你一言,我一句,永無止休。
只是這樣的“熱鬧”場景,馬國人是否真的無任歡迎,還是已頻臨可容忍的界限?這是否又是馬國人祈求變天後所想要或預見的結果?
宣言未兌現 立場反複 民衆雀躍之情冷卻
秉著推翻“貪汙腐敗”的納吉夫婦,以及腐肉叢生的國陣,馬國人一面倒地傾向希望聯盟,就連見慣大風大浪的希盟領袖馬哈迪也受寵若驚。
馬國人滿懷期待看到新政府新氣象,有常識的人當然知道新政府需要時間去接棒,尤其是新班子中無經驗者占多數。新政府一上台就連連揭露前朝政府的弊端,尤其是公布了更多關于一馬醜聞的文件和詳情,還有提控納吉一事,更是全國沸騰,有股正義總算得到伸張的激動。
激情的另一廂,是希盟政府面對無法全數兌現百日新政的窘境,但民衆也可以理解。上台後才驚覺爛攤子的糟糕程度,因此影響新政的推行;積習難改,要推行新政總是需要時間,豈能一步登天。
這些不用他們說,大家都懂,只是從老馬到下面的部長、副部長,好像傳染了“朝令夕改”的習慣,今天講了這個,明天改變說法,不管是被逼改口還是口誤,都在磨損國人對新政府的信心。
例子可說是比比皆是,第三國産車的建議,還有新隆高鐵從最早的確定取消到後來的“其實是不要現在建”,不就改了多次說法?承認統考到“華校督學”和“華文科督學”等華教“抗爭”更是“磬竹難書”。
最常見的理由就是前朝政府的爛攤子比想象中糟糕,再來就是前朝政府遺留下的工作風氣或行政缺失,甚至程度問題,致使無法推行改革。
只是當你聽到千篇一律的理由,就算再理智的人也會開始厭倦,遲早會抓狂,更別說就像承認獨中統考的課題,以遇到馬來族群的阻力爲由,實在說不過去。這些理應是在信誓旦旦列出選前宣言時就應該清楚了解的困難,就算阻力比想象中大,也是自己的判斷出錯,認錯會比諸多理由來得容易接受。
網民要求希盟“多做事,少說話”
希盟政府的種種行爲似乎已逐漸磨滅了馬國人的激情,開始恢複“理智”,“理智”地看待事情。這可從一夜變天後,凡有人對希盟“不敬”就必定會遭網絡大軍“群起討伐”,部分措辭還相當偏激,但如今情況已慢慢轉變。
希盟幾乎從部長到黨員似乎都愛對外發言,對外爆料,媒體曝光率奇高,加速了“倦怠感”。
最受媒體“青睐”的首推林冠英,除了財政部負責的範疇,他還是延續了過往的作風,死咬著馬華不放,不錯過任何“殺敵”機會。這讓馬國人開始要求民行黨認清楚自己如今的身份,不要再延續“反對黨”的做法,大事小事都“大肆批評”,有的甚至直接要求他們“多做事,少說話”,執政黨應有執政黨的風範,應把時間放在政務,而不是不斷和反對黨掀罵戰。
相比民行黨適應執政黨身份的速度“緩慢”,馬華卻神速“變臉”,幾乎是立刻“變身”爲反對黨,但卻忘記了過去在執政時的“無爲”,同樣遭人批判。
不過,得益于民行黨的“眷戀不舍”,讓馬華唯一火種魏家祥不至于唱獨角戲,馬國人在籲請民行黨“窮寇莫追”的同時,也開始撇除對馬華的痛恨,客觀地看待魏家祥的言論。
人們可體諒剛接手新政府的手忙腳亂,也會給予蜜月期,但忍耐總有限度,尤其是華社對民行黨更是密切關注,除了確保能否實現華社相關的承諾,更大的隱憂是民行黨會否成爲馬華2.0。
就民行黨的議席來看,在希盟內部的份量肯定比馬華在國陣來得重,只是馬華也非一開始就如此“無能”,在被壓制良久才終于盼得轉機的情況下,也難怪華社如此緊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