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交通車資上周二宣布漲價了。這不是新聞,不漲才是新聞。
就像紅螞蟻在這一篇文章中說的,這年頭什麽鬼都漲價,車資怎麽可能不漲?結果,被全體新加坡網民猜中了,車資漲4.3%,這是可調漲幅度的頂限,也是三年來首次漲價。
紅螞蟻也幫各位蟻粉算過了:以一天乘坐兩趟公共交通、一個月20個工作日來算,上班族從今年底起,每月通勤需多花2.4元,差不多是兩杯Teh C的價格。
少喝兩三杯Teh C或可抵消這一輪漲幅
少喝兩三杯Teh C或許可以抵消這一輪漲幅,你說合理嗎?見仁見智。
對一個低收入家庭來說,一家之主的月薪不到1000元,家庭成員如果有四人,每個人每月通勤多花2.4元,一個月就多花9.6元,一年下來就多115元,積少成多,這不能說是一筆小數目。
雖然公共交通理事會(PTC)的報告稱,有六成受訪者表示願意承擔並支付更高車資,以減輕年長者、學生和殘疾者等群體的負擔,但paiseh啦,把這個當作漲車資的“民意支持”有點太牽強。六成雖然過半,但還不到絕大多數,而且用膝蓋想就知道,哪個腦袋正常的人會喜歡漲價?
但既然已成定局,新車資很快在12月29日生效,那紅螞蟻jio大家一起哭父哭母也沒用,倒不如換個角度看問題。紅螞蟻丟出三個問題,估計也是蟻粉們心中的三大問號:
一、這一輪漲價,當局有沒有想法子減輕對低收入及弱勢群體的負擔?
二、漲價的理由充不充分?PTC的專家們有沒有“大炮仙”?
三、多出來的收入會流到哪裏去?是去餵養SMRT高官嗎?
紅螞蟻的第一個小結:政府還是有“心肝”的
紅螞蟻在這篇文章中已經列出:爲了減輕車資上調爲弱勢群體帶來額外負擔,政府將從公共交通基金中撥出900萬元,向有需要的低收入家庭發放30萬張各值30元的交通補助劵,可用來購買車資卡或優惠月票。這也是迄今爲止發放最大的一筆補助金。
當局也特別照顧學生和樂齡人士,這兩組人如果使用車資卡搭地鐵或巴士,車費只漲1分,如果用現金搭巴士,車費維持不變。
這說明了政府還是有點“心肝”,調漲車資後,沒有忘記扶社會上的弱勢群體一把。這也副總理尚達曼上周在一個論壇上提到的一首西洋歌曲,《他不是累贅,他是我的兄弟》(He Ain’t Heavy, He’s My Brother)所要傳達的意思——我們不能讓任何國人同胞被抛在後頭。
此外,當局也修改轉車規則。乘客如果從一個地鐵站出閘,再從另外一個地鐵站上車(boarding charge),只要轉程時間在15分鍾內,他們無需多支付一筆上車費。還有,平日(公共假日除外)早上7時45分之前入閘搭地鐵的乘客,在車資調漲後依然可以享有5角錢的折扣。
看起來雖然只是小恩小惠,但積少成多也能節省一筆不小的開支,也算是政府有把人民福祉放心上吧。
就以濱海市區線(Downtown Line)上的梧槽(Rochor)地鐵站和惹蘭勿刹(Jalan Besar)地鐵站爲例,好些乘客爲了避免繞一個大圈,都會選擇在梧槽站(惹蘭勿刹站)下車出閘,然後走到惹蘭勿刹站(梧槽站)。過去,這一出一進都算是一段新旅程,以後就可以當作是同一段旅程,車費也更便宜。
紅螞蟻的第二個小結:不排除乘客未來要爲失准的公交規劃埋單
紅螞蟻在上一篇報道中已列出PTC給出的一系列漲價原因:
- 能源價格上漲26.2%;(2013年以來漲幅最大的一次)
- 工資指數上升3%;
- 核心通脹率上揚1.5%;
- 公交網容量因素(Network Capacity Factor,簡稱NCF)整體車費上調4.3%,其中有3%就源自這個因素;
- 兩大交通業者近來爲維持服務蒙受巨大虧損。
能源價格、工資、通脹率,這些都是可以量化的數據,PTC搬出來相當具說服力。
巴士和地鐵需要油來驅動,我們的石油都靠進口,價格不受控。大家也都是賺口飯吃,蟻粉們希望漲工資,巴士工友也一樣啊。錢從哪裏來?企業負擔加重,當然就是要乘客幫忙分擔咯。至于說通脹率,紅螞蟻早說了,什麽都漲,怎麽可能車資不漲?
至于交通業者的虧損,同樣可以量化。
據《聯合早報》報道,SMRT截至3月底的2018財政年裏虧8600萬元,新捷運經營的濱海市區線截至去年底的財年裏虧4760萬元。PTC也指出,新捷運自2013年起市區線投入運作後,員工人數的增加和工資的上調造成人力成本上漲,使公司面臨“顯著的成本壓力”。 SMRT從2015年至今年的維修費用也增長了87%,主要是促進老舊軌道系統的操作能力。
87%,這個漲幅相當驚人,但我們不能“又要馬兒好,又要馬兒不吃草”,如果不投錢維修,地鐵老是壞,吃虧的是誰?
“公交網容量因素”(NCF)最具爭議性
在所有因素當中,最具爭議性的,肯定就是那個新加入的“公交網容量因素”(NCF)。
公-交-網-容-量。
五個字拆開來都看懂,但放在一起就blur掉了,這是一個相當cheem概念。
紅螞蟻再搬出那個形象化的比喻:如果將公交客容量比作披薩(pizza),乘客需求量比作食客,原本一個披薩的價格10元,由10個食客平攤,每人只需付1元;現在披薩增加到兩個(客容量提升),但還是只有10個食客平攤這筆費用,每人就要給到2元。
說得更直白些:
如果公共交通網絡和設施使用率不高,巴士地鐵空蕩蕩到可以打badminton,那大家都慘了,因爲非常可能需要多付車資。
我們可以把NCF看作是公交承載量和乘客使用量的差距,如果公交承載量大于乘客使用量,NCF就會是正數,意味對車資的影響是“正數”,也就很可能漲車資。反之,就是“負數”,也就是降車資。
那麽紅螞蟻就要問了,公交網絡要建多長、多廣,一條路線的巴士服務要推出多少趟巴士,全部都是政府和公交服務業者決定的,乘客完全處于被動。如果是因爲政策制定得不周全,對公交需求的預測失去准頭,建得太多太廣,結果制造了相當于“白象”的公交設施,這難道也要無辜的乘客來埋單?
如果未來人口因爲某些原因(包括出生人口、新移民人數和永久居民等)而下降,那麽乘客是不是也得年年承擔車資上漲的的開支?還有,如果巴士車隊的出車時間排得不理想,一下子出了兩三輛巴士,空蕩蕩得坐不滿人,那是不是也要乘客爲不周詳的出車時間埋單?
這個NCF最吊詭是,如果地鐵不擠、巴士不擠,如果大家和紅螞蟻一樣在公共交通車上沒有變成一條魚(三文魚),那就表示車資准備上漲了,因爲使用率低過容量啊。往好的一面想,這是服務素質的提升,乘客爲好服務多付錢不爲過。但如果說,這個“好服務”是因爲當局規劃失准而産生的,那這筆開支由乘客支付,合理嗎?
關鍵一問:
乘客是爲好服務埋單,還是爲政府或業者的規劃失准埋單?
如果是前者,那是合理的,如果是後者,那就存在爭議性了。不管是哪一種情景,乘客都是被動的。這個方面需要PTC的專家們好好去研究研究,看看下一次檢討車資時是否能做出調整。
紅螞蟻的第三個小結:漲車資後,額外收入不是支付高官工資
在面簿上看到不少網民抱怨說,車資漲價是變相拿去支付高官的百萬年薪。真是服了網民的想象力,大家都太敏感了。
PTC說得很清楚,車資調高4.3%後,預計將在明年帶來額外的7820萬收入。其中,SMRT和新捷運(SBS)的地鐵業務收入將分別增加2410萬元和1090萬元。兩大業者須捐贈額外收入的5%(共175萬元)到公共交通基金。
其余4320萬元將歸管理交通業者的陸交局(LTA)所有。雖然說,這可以抵消當局對巴士營運成本的補貼,但幫助其實微薄,根本不能抵消。因爲未來五年,政府給予巴士的補貼估計將達50億元,也就是一年約10億元。4320萬去填10億?塞牙縫都不夠,怎麽還拿去付高官工資,而且高官工資也不是陸交局發的啦。
這輪車資漲價算妥當合理,未來呢?
在車資的問題上,其實有兩個平衡要照顧。一個是公共交通和其他行業一樣,需要在開支和營收取得平衡。第二個,就是許文遠部長說的,須在照顧乘客和交通業者利益方面取得平衡。
這一輪調高車資4.3%妥不妥當,我們基本上可以從“兩個平衡”上找初步答案。紅螞蟻認爲,大致是妥當合理的。
但比較令人擔憂的是,那個NCF會不會成爲一個“吃人”的因素?未來隨著更多交通設施網絡建成到位,而乘客需求又未必跟上,我們的公交車資會不會動不動就上漲?
還是回到那個關鍵一問:乘客到底是爲更好的公交服務埋單,還是爲失准的公共交通規劃埋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