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華文老師應該怎麽教華語,才不會教出羅傑斯眼中的新加坡人——英語爛,華語也爛?
《聯合早報》言論版交流站1月31日刊登一則題爲《小學華文教師態度和思路的商榷》讀者來函。作者參加了南洋小學的家長會之後,對一位華文老師提出的新招——通過韓劇的華文字幕來學習華文——很不認同。
這位作者用“大吃一驚”來形容當下的感受,並寫下他在現場所觀察到的兩個問題:
- 華文教師全程用英語來解釋相關事項,PPT(即Powerpoint)也全部是英文,整個過程沒有華文的只言片語。
- 華文教師建議家長給小學生看韓劇,通過華文字幕來提高學習的興趣和水平。
作者說,他參加本地小學的課程說明會,華文教師大多數是講華語,即使不能全程講華語,至少是雙語並用,在重點部分用華語來說明,更何況是華文課程說明會,那就更應該用華語。
作者的結論是,那位老師沒有使用華語,說明了一種情感和傾向,“即對母語的不自信,顯示出沒有對華文的愛”。作者進一步點出:“這才是當前華文傳承中最致命的要害。”
現場可能有非華裔或不懂華文的父母 華文課程說明會應中英兼備
hrmm…有這麽嚴重嗎?紅螞蟻向當老師的朋友打聽了一下。確實,有的學校的華文課程說明會是必定要以中文進行,而有的學校是沒有華文課程說明會。
既然是華文課程說明會,一般人的自然反應肯定是,還用問嗎?華文老師肯定要用華語做說明啊。但就像有網民指出的,那是一個家長會,不是每個家長都懂華語,用英語講解,可能更多家長還能理解。更何況,新加坡是多元種族社會,如果有非華族同胞的家長在現場,講華語他們就完全聽不懂了。
不過,話又說回來,萬一現場有家長只懂中文,不懂英語,那是不是也要考慮到他們的需要?這一群人不管多寡,都享受知情權,不應該忽略他們的感受。要兼顧兩種需求的話,最好的方式就只能是中英兼備。PPT中英文都要有,華文老師在講解時也中英摻雜,特別是在劃重點時,更需要自己充當“中英雙聲話筒”。
上面這個是技術問題,應該不難解決,尤其是年輕一代的老師應該都兼通中英文。語言是活的,哪一個語言能溝通就用哪個吧。這是個語言實用性的問題,與“愛不愛華文、對母語自不自信”無關,更說不上是“當前華文傳承中最致命的要害”。
看韓劇的中文字幕能學華語嗎?
第二個問題才棘手,華語該怎麽教,這是多年來吵翻天都沒有定論的大題目。那位南洋小學的老師建議家長給小學生看韓劇,認爲韓劇的華文字幕有助于提高學習的興趣和水平。
但文章作者對老師的這個點子不敢苟同。他認爲,無論是從培養興趣還是增加知識的角度,都是“完全不可取”,“甚至可說是匪夷所思的”。
紅螞蟻讀小學的年代已經非常久遠了,真的忘了當初是怎麽學華語的。但學習語言的那番大道理誰都懂吧,不就是“講華語運動”提倡的“聽說讀寫”?那麽看韓劇的華文字幕有沒有幫助呢?
現在流行“韓流”,學校也提倡靈活教學,如果小學生本身就愛追韓劇或者韓國綜藝節目,而那些片子也都打上了水平相當(不是“匈牙利鬼節”那種隨便翻譯)的中文字幕,那何嘗不是一種課余的學習方式呢?
看韓劇學韓文估計只能學會一兩個單詞,或一兩句打招呼或罵人的話。但如果是邊看情節邊看字幕,而那字幕又是完整的中文句子表述,那多少還是“聽說讀寫”中“讀”的那部分吧?
生活處處都是教材,學語言尤其是如此,一種方式可能不適用于所有人,但也不能完全扼殺掉。
紅螞蟻小時候就是聽香港無線電視劇的主題曲和片尾曲學語言的。不是學華語,而是學粵語,但同樣都是方塊字。所以到了這把年紀還是很“政治不正確”的堅定認爲,方言和華語是相輔相成的,方言不應該被禁,方言是鄉土的根,很多傳統詞彙都源于這個根,失去這個根,就更難掌握華語,更難形象化地使用這個語言。當然,方言在新加坡地位卑微,是另一個說上三天三夜都說不完的課題。
想說的是,不管是流行音樂、電視劇或電影對白,綜藝節目的台詞還是哪個“次文化”領域都好,只要對“聽說讀寫”有幫助的,內容正面向上的,學華語也就不必太拘泥于形式或素材了。
那位投稿的家長認爲,方法還不是決定性要素,興趣養成的終極因素是態度,是家長的態度、教師的態度、社會的態度。紅螞蟻舉雙腳贊成。但這個組合還不完整,必須加多一角:政府的態度。
家長的態度 + 教師的態度 + 政府的態度 = 社會的態度
政府的態度很重要。除了嘴上鼓勵大家學好華文華語,還能采取什麽實際行動嗎嗎?有沒有可能帶頭推出什麽實質的獎勵措施?
大量使用母語的公務員該獲得更多報酬
比如說公務員團隊,這是一支很龐大的工作隊伍。那些在工作上需要大量使用母語(強調母語,不一定是華語)的公務員,他們的報酬是不是應該更高一些,他們的加薪幅度是不是應該更多一些?
英語是官方機構主要的工作語言,這點大家都一樣要能夠掌握。在英語之上,還能掌握並頻繁使用另一種語言,工作負擔更重、工作範圍更廣的公務員,他們的報酬更高應該也是合理的吧?
掌握多一種語言理應是一種優勢,但如果挑起更重的工作擔子卻沒有獲得相應更高的報酬,那懂得母語不就反成一種負擔?太反諷了。如果懂母語反而是一種負資産,那要怎麽鼓勵華族學生學好母語呢?
那位投稿的家長認爲,華文是華人族群的尊嚴,還說“有了自尊,有了愛,有了人文價值,華文才能有永恒的生命力”。這點紅螞蟻也是認同的。但我們也不能太阿Q啊,新加坡社會基本上已經瀕臨“搶救華文”、“華文已死”的邊緣中,還奢談什麽愛與尊嚴?現在只能加大力氣強調實用性。
比如告訴小朋友,長大後的世界可能是這樣的:
因爲不懂華語而失去工作機會,因爲不懂華語而丟失一個大客戶,不懂華語所以加薪比較少,讓他們知道不懂華語就注定要吃虧一輩子。而不是說,不懂華語反而更輕松自在,可以把工作留給那些懂得華語的人去做,然後大家的薪水是同等的。
在新加坡,要聽到年輕一代說“我愛華文”幾乎是天方夜譚的事了。加多一個“用”吧,能讓年輕人喊出“我愛用華文”,就已經要偷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