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每經過傳統糕點店,看著色彩缤紛的糕點,口水都忍不住要流下來,想挑幾個買來吃,可怎麽也想不起這些長得像“孿生兄弟”的糕點叫什麽名字,或者根本就不認識它,更不知裏頭都是什麽餡兒。心裏猶豫有一萬匹馬在奔騰,最後只好用手指點這個那個買下來,或者是收起口水離開糕點店。
相信這是很多人的寫照吧?
剛到本地的新移民或遊客肯定更是看傻眼,心裏有點忐忑、別扭地叫著”Ondeh Ondeh”、“Kueh Lapis”一堆自己都不懂什麽意思的糕點。
希望紅螞蟻這份指南,可以解開你的疑惑,蟻粉們下次就可以更優雅地下單了。
首先,Kueh是糕或粿的意思。
Kueh Lapis(九層糕)
這個應該是蟻粉最熟悉的糕點,也是旅客必買的伴手禮之一。
“Lapis”是多層的意思。九層糕早期被華人用作祭祀品,九層糕一層層地疊高起來,具有“步步高升”的吉祥寓意。其“九”具有“長長久久”的好兆頭而成爲受歡迎的祭祀品。
六十年代以前,九層糕都是家庭式生産。其制工繁複,單單是磨米漿和自制天然色素就已大費周章。之後,還要在炭爐邊塗九層,蒸九層,竹籠蒸制數小時,才算完工。早年的天然色素全榨取自樹葉汁和種子,因此顔色不多,九層糕多制成“紅白相間”兩個顔色。
九層糕源自福建。華人移民到南洋,福建的傳統糕點很早就在東南亞的華僑社會流傳。土生華人也傳承了福建的飲食習俗,雖然福建、娘惹習俗同源,但九層糕經過娘惹的巧手精制,無論是外形和口味上都勝人一籌,以“五顔六色”的賣相,軟滑香潤”的口味聞名,成爲南洋糕點的代表。
最大的特色是,娘惹族在每一層米漿中加入五顔六色的天然色素,如取自班蘭葉汁的“綠色”,蝶豆花汁的“藍色”,紅花或種子的“紅色”。心存疑慮的蟻粉們可以放心食用了。
娘惹族也習慣在糕點中加入椰漿來增加香味,以“色香味俱全”的九層糕稱著,成爲新加坡“人氣”最旺的糕點。至今,連馬來族也把九層糕當成婚宴上的迎賓糕點,驚人地搶手。
Putri Salat (斑蘭椰香糯米蒸糕)
這個糕點的模樣,蟻粉應該不陌生,但它的名字可能就不太記得了。
這道糕點有許多別名,kueh salat、putri salat 和 seri muka。 Putri Salat 是由糯米、椰漿、班蘭汁、雞蛋、奶油等材料制成,上層是綿密香甜的斑蘭糕,下層則是糯米飯。
娘惹版本的糯米飯則呈藍色,這是由于加入了蝶豆花的緣故。而另一個名爲 putri salat sago 則是用西米取代糯米制成糕點的底部。就是上層或下層換個味道就能成爲一個新的甜點。
蝶豆花就長上面這個樣子。蝶豆花屬于東南亞普遍可尋的花類,包括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和印度尼西亞,不過野生的目前在本地比較難找到。
萊佛士糖尿病和內分泌醫療中心的主任營養師謝慧锶說,根據“International Food Research Journal”研究,蝶豆花含具有抗氧化的酚化合物,而蝶豆花也常用于印度阿育吠陀療法。
她指出,
蝶豆花在傳統上被當做自然染料,用來制作糕點,在泰國做成飲料,或是在緬甸用在食物中。但蝶豆花跟其他認識不多的食材一樣,仍然有許多未知性質,建議老人、小孩、病人和孕婦避開或限量食用。
Kueh Koci (三角椰絲糕)
Koci是用糯米粉制成的馬來餃子,塞滿椰子餡和棕榈糖。 糙米的黑色象征著死亡,而甜蜜的內陷代表複活,歐亞裔通常在複活節前吃。不過在新加坡,這種小吃可以隨時食用。
Kueh Abok Abok (錐型西米蒸糕)
這個筒狀蒸糕做法較爲簡單。先是將西米混合椰絲和鹽,再放在芭蕉葉上,撒上椰糖後並將芭蕉葉卷成筒狀,以牙簽固定形狀再拿去蒸,融化後的椰汁滲入西米裏,齒頰留香。
Kueh Lopes (三角糯米糕 )
三角糯米糕是很常見的馬來糕粿,但很少人曉得這道糕點的制作時間需要至少七小時,包括浸糯米(三小時)、用芭蕉葉裹成三角形後再煮四小時。品嘗三角糯米糕時,是以椰絲和椰糖漿一起食用,蟻粉在吃的時候還可以嗅到芭蕉葉的獨特香氣。
Ondeh Ondeh(椰絲糯米糍)
椰絲糯米糍,簡稱椰絲球,是馬來西亞和印尼的傳統甜點之一,發源于爪哇島。此糕點使用糯米制成外皮,內部的液狀餡料就是融化的椰糖。傳統的做法是將塊狀椰糖放進糯米團上,裹住後再揉成圓形,然後放入水裏煮熟之後,再沾上早已刨好的椰絲。其綠色的表皮是因爲使用班蘭葉的汁液染制而成,口感就像爆漿的湯圓。目前市場上也開始售賣一些在糯米粉內摻雜蕃薯泥,制成橘色、黃色或紫色的椰絲球。
Kuih Bangkit(萬吉糕)
是的,這個甜食跟其中一個輕軌(LRT)站同名,都叫Bangkit。言歸正傳,許多人愛吃萬吉糕,是因爲它淡淡的椰香及酥酥脆脆的口感,有種入口即化的感覺。一塊優質好吃的萬吉糕含在口裏應該是粉密但不沾嘴唇和牙齒。和黃梨撻一樣,萬吉糕同屬馬來人的糕餅。
白色的萬吉糕有花形,動物形狀等。華人也很愛買這個甜點當新年零嘴,他們會在花芯或動物的眼睛點上紅點,讓它更能散發出新年的喜慶氣息。
嘟嘟糕(Tutu Kueh )
這熱騰騰的嘟嘟糕是將粘米粉和餡料填在花形狀的模具裏蒸熟而成。傳統的嘟嘟糕以花生、椰絲或椰糖做餡料。如今,嘟嘟糕也有了不同的新口味,包括巧克力和草莓餡,或者無餡料Kosong口味。
早期的嘟嘟糕是用燒火炭的蒸鍋制作的。在制作的當兒,蒸鍋會發出嘟嘟聲,所以這款糕點便叫做“嘟嘟糕”。
Kueh Kapit(香脆蛋卷)
Kueh Kapit是華人新年裏最少不了的年餅之一,它的中文譯名通常寫作“粿加必”,廣東人則把它念成“貴夾啤”(粵語)。
有網上資料說Kueh Kapit源自中國古代的蛋卷,宋朝時候軍隊之間曾經以密函卷在蛋卷裏,暗地傳遞軍情,結果成功擊退了蒙古大軍的侵略……這不是月餅傳奇的變調嗎?
別急……還有下文:後來蛋卷便演化成我們現在的Kueh Kapit ,那些遭到父母反對的南洋戀人便借鏡古法,借此浪漫的“秘密工具”互傳情信,所以即有了Love Letter“情書”這昵稱。
“粿夾必” 原是新馬地區一種傳統的娘惹糕點。馬來話Kapit是夾的意思,當薄薄的一層面糊倒在特制長柄的圓形餅模的一邊時,另側必須馬上蓋合夾緊,然後置放在炭火上翻轉烘烤;由于銅模兩面都刻有花鳥圖案,一面代表峇峇,背面就是娘惹, “Kapit” 一起,制成的薄餅就像烙上美麗指紋般的圓形情書,或卷或折,都是篇篇美麗的“情書”。
Ang Ku Kueh (紅龜粿)
紅龜粿是傳統民間糕粿食物。扁平約巴掌大小,紅色外壓龜印內包餡(花生、綠豆、蓮蓉等),再以植物葉爲墊。
制作方法是把捏好的糯米包上餡料,往龜印上一扣壓,一個布滿花紋的“龜糕”就成形了,龜糕在閩南的一些祭祀節日上很盛行。
除了當作日常點心,也常用于節慶或拜拜、祝壽場面,取龜壽綿延之意。糕粿形狀多以“圓”爲主,取團圓和諧之意。比如小孩滿月時人們吃的紅龜粿,會按嬰兒性別分爲兩種。若是女孩,就吃有花紋的紅龜粿;若是男孩,紅龜粿的表面則是光滑的。
Soon Kueh (筍粿)
終于來些鹹食了,這個是潮州人的小吃。因爲潮州地區盛産竹筍,因而把筍做成小吃。而這道美食也隨著潮州人當年下南洋時帶到本地。食筍粿則寓有生活節節高、美滿幸福之意。
而在新馬一帶,幾乎每個小販中心或是食閣都能找到。
Peng kueh (飯粿)
這個長得像紅桃的粿,又名紅桃粿。桃果象征長壽,故制桃粿正反映祈福祈壽的願望。潮汕家庭婦女,一般都能掌握這類食品工藝,內陷一般是糯米、香菇和花生。
這個糕點也像其他的一樣,隨著華人南下,在東南亞的華僑社會流傳。所以蟻粉也可以在熟食中心和食閣裏隨時買到。
水粿(Chwee Kueh)
水粿用白米磨成漿制成的粉圓,放在特定的模子蒸成形。餡料用菜脯、蔥、蝦米、辣椒煮成,吃的時候再加上一些菜脯或辣椒,通常都是作為早餐或下午茶。
水粿是源自廣東潮汕的傳統小吃,也在新馬一帶流行,是一個隨手就能點到小吃。
其實,新馬一帶的糕點五花八門而且曆史悠久,要一一介紹,恐怕說上一天都講不完。不過,蟻粉有了這份糕點指南,出門點糕點基本上是沒問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