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香港人心情很灰,想要另尋一片天,遠走他鄉移民去。
香港媒體紛紛爲此撰文,列出香港人心目中的他鄉樂土。香港是個移民城市,來的多,走的也多,積累了一套移民經。媒體文章一一比較各地移民條件,熟悉得很。
港人傳統的選擇是美國、加拿大、英國和澳大利亞,隨著時局的改變,近年來又添了台灣、馬來西亞等地。
筆者在這幾個樂土上爬梳了一番,尋找各地美好亮麗的地方,也順帶看一下有沒有比較陰暗的角落。以下是梳理出來的報告。好料要多分享,對移居感到好奇的獅城讀者或可參考。
英美兩國
這年頭,英國和美國應該一起談,因爲兩國領導人有如孿生兄弟,都是不按牌理出牌的金毛獅王,對移民的態度也很相近。
英美兩國都是民主大國,在國際上也喜歡替天行道,不過它們也有個底線。這一點,中國領導人看得最清楚。
這要從鄧小平四十年前跟美國總統的一次對話談起。1979年鄧小平到美國訪問,卡特總統希望曉以大義,先勸他尊重人權,後勸他讓中國民衆自由移民。鄧小平聽了馬上回複:
“給你們1000萬人夠不夠?”
卡特聽了趕緊轉移話題。
當年美國不打算開門讓千萬移民湧入,今天更不會這麽做,盡管一些香港勇士落力在街頭揮舞星條旗、唱美國國歌。一些美國政客也只是做個樣子聲援兩句,沒有進一步派送入境簽證和公民權。
英國政府在香港回歸中國的時候,也沒順著一些香港人請求,把他們收歸爲英國子民,而在當前脫歐的困局中,更沒有敞開國門的意願,盡管一些香港勇士也對大英帝國表達了無限的緬懷。
其實,英美兩大領袖能夠上台,靠的是許多怨氣滿腔的中下層選民。他們的一大不滿是兩地政府過去收納了大量移民。爲了順應這些選民的意願,兩國都對移民采取緊縮的態度。
加拿大和澳大利亞
加拿大和澳大利亞地廣人稀,是傳統的移民國家,數十年接納了許多來自香港和亞洲等地移民。
然而,有如美國和英國,澳大利亞也在提高申請移民的門檻,准備減少每年收納的移民人數。當地的反移民情緒近年來高漲,成了右翼政黨用來競選的一大課題。好些當地人認爲亞洲移民搶走了他們的工作,破壞了澳大利亞原有的文化和語言生態。
加拿大對移民還保持比較開放的態度,不過這個寒冷、領土遼闊的國家,生活節奏慢,經濟發展也緩慢,不像個“機會處處“的地方。一位30年前從香港移居加拿大的政壇人物區澤光接受《亞洲周刊》的訪問時說:
加拿大經濟比較穩定,不會大起大落,比較適合追求生活穩定的人,追求發大財的人會選擇香港。
台灣
台灣好山好水,語言和文化與香港相近,又是個民主和自由的社會,加上房屋價格比較低,近年來成了不少港人心目中的避風港。
然而,跟加拿大一樣,台灣近年來在經濟上比較沒有建樹,薪資增長緩慢,年輕人的工作成就感低,許多都到外地尋找就業機會。整體來看,它可能是很適合退休養老的避風港,而未必是個開創事業的理想天地。
馬來西亞
馬來西亞是香港移民的另一個新熱點。按照香港人的說法,引起他們注意的是馬來西亞在2002年推出的“第二家園”計劃。這個計劃的對象是有經濟能力的外地人。符合資格者全家可在馬國居留十年,但不因此成爲公民。
除了這個計劃,馬來西亞四分之一是華人,廣東話在華人群體裏廣泛使用,加上生活費和物價較低,對一些港人有吸引力。
不過,一些香港人可能沒注意到的是,馬來西亞的種族關系始終都是暗流洶湧。《星洲日報》最近的一篇報道這樣概括:
“生長在同一片土地上,實現多元種族社會全民團結,維護族群關系和諧及各宗教信仰和平共處的願景,幾乎是馬來西亞人老生常談,卻又是有點遙不可及的夢想。”
綜觀上面所說,其實人間難有完美的樂土,哪裏都有點問題,尤其是在這個反移民和種族情緒高漲的時代。
移居他鄉之後,回頭來看,一些人可能會發現:月亮還是家鄉的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