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1月5日起,電動踏板車(簡稱電板車)不能騎上人行道,原是來得太遲的合理禁令,這幾天卻引起了不小的風波。
從內政兼律政部長尚穆根、李顯龍總理、社會及家庭發展部長兼國家發展部第二部長李智陞,到貿工部高級政務部長許寶琨的接見選民活動都先後有送餐員帶著滿肚子氣來請願,人數從原本的30人不斷增加,而且還有送餐員是帶著家眷去。
從原來的消閑性質到其商業用途,不少人還把它當成討生活的“交通工具”,騎電板車的風氣跟行人爭道的矛盾,就跟腳踏車騎士跟行人的矛盾一樣,行人安全受到威脅,甚至已經發生兩起造成死亡的意外,不少公衆對行人道上的電板車很看不順眼。
從鼓勵人們騎腳踏車到放任電板車的使用,政府顯然沒有及時吸取教訓,腳踏車在人行道上橫沖直撞,以致意外頻頻過去幾年已成爲報章上的熱門話題。
政府在減少車輛的大政策下,腳踏車發揮了接駁作用,但本地的人行道本來就不是供腳踏車騎士使用,公路也不像中國城市和台灣那樣有自行車車道。
在設施方面沒有做好准備的情況下,政府便鼓勵人們多騎腳踏車,對公路和行人道安全添加不利因素。既有前“車”可鑒,竟然還讓電板車翻版腳踏車的問題,有關部門難辭其咎。
政府也應該檢討其減少車輛政策,避免操之過急。電板車禁令是以行人安全爲考量,也是爲電板車使用者設想,這裏也發生過騎電板車者被行人刻意推到的事故。
禁令解決了一個問題,卻衍生出一堆民怨
禁令帶出了一個社會問題,以電板車作爲工作用途的送餐工作已是一種在擴展中的行業,爲中下層提供另一個技術含量不高(如果把騎行電板車的技術也算是一種技能的話)的工作。
而且從事送餐工作的多爲年輕人,有些送餐員帶上一家大小去見部長,意思淺淺。
送餐員之怒,怒不可遏;已經是來得太遲的禁令不能收回。因此,政府有必要協助他們轉業,人力部不是有工作的配對服務嗎?他們目前的生活困境,當局也可以通過社區組織伸出援手。
新加坡的議員部長有每周定期接見民衆的安排,“上訪”渠道通暢,成群結隊去見部長議員當中肯定很多也不是有關選區的選民,他們以集體行動表達了集體的心聲。
在其他國家,被禁令搞到怒氣沖沖的送餐員肯定已經上街示威了。
尚穆根在面簿上提到,那晚一群送餐員去見他的情景,說他在戶外見他們時發現有一個人在人群後用手機錄像,他認得此君是某反對黨的人。其實,反對黨若是借此炒作成另一起民怨事件也是有可能,但對電板車禁令拍手叫好的公衆畢竟是大多數。
現在抱著怨氣、委屈的送餐員也應該思考他們與雇主的勞務關系。意外發生後的權益有沒有得到保障,有些送餐員的電板車還是自己分期付款買來的,工作時電板車的損傷,誰來賠償?
送餐員的處境值得同情,他們不應該變成利益受到忽略的邊緣人。
《聯合早報》的報道中說,有情緒激動的送餐員甚至揚言“要用武力解決問題”。這是一時的氣話,還是最近香港暴力動亂視頻或是電視看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