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的組屋是不是每層樓都有電梯停靠?
答案:
不是的。約有150座老式組屋未完成電梯翻新。
位于馬西嶺坡(Marsiling Rise)第115座和第119座組就是其中之一。
本地反對黨民主黨前天在面簿指責國家發展部動作緩慢,鄰近組屋明明都已完成電梯翻新,唯獨馬西嶺坡第115座和第119座這兩座組屋遲遲未動工。
因爲不是每層樓都有電梯停靠,導致居民每天仍須上下樓梯,對體障人士、年長者和攜帶重物者尤其不便。
民主黨也指出,兩座組屋的居民已向當局請求電梯翻新超過10年,建屋局都無所行動。
民主黨自然不會放過這麽好的機會,借機訪問了好幾戶居民一起來傾訴他們的“出門辛酸史”。
一名因意外導致癱瘓的女居民透露,因無法走下樓梯,每次出門都需要被人擡下樓。
84歲的老奶奶說:“是不是要等到我也遇車禍(癱瘓),當局才會有所行動?”
另一名當空姐的居民,因行李太重不能搬下樓,只好讓行李滾下樓。
民主黨也說,當民主黨把這個問題提出後,負責林景區事務的馬西嶺—油池集選區議員王鼎昆馬上在該區貼出通告說,一直在努力尋求解決方案,目前正取得良好進展。
隔天,民主黨再發帖文,這次配上一個“心酸”視頻。
視頻中的女主角就是居民Zohra,三年前因一場意外導致她癱瘓,每天她的弟弟和女傭都必須合力擡她下樓搭電梯。視頻裏可見,弟弟和女傭擡到一半,還需要將她放在地上稍作休息才能繼續下樓。
民主黨財政林文興因此在網站change.org發起請願,目標是500人,截至下午5時30分已有292個簽名表示支持。林文興曾在2015年全國大選代表民主黨出戰馬西嶺—油池集選區。
爲此,《聯合早報》記者也親自走訪了這兩座組屋的居民,看看居民的“苦況”。
住在第115座組屋13樓的亞蒂(Yatie Shafie,58歲,家庭主婦)向《早報》反映說,女兒是空姐,每次回家穿著高跟鞋,還得扛行李上樓,非常不方便。
住在五樓的塔爾賓達(Talbindar Singh,50歲)也說,雖然他的樓層已有電梯,但每次見到年邁鄰居拄著拐杖,還要兒子攙扶才能上樓,就于心不忍,因此不介意爲了大家的方便,支付幾千元。
該區議員:不是不翻新,是太昂貴了
于1995年竣工的馬西嶺坡第115座和第119座組,均爲13層樓高,但只有5樓、9樓和12樓有電梯。
根據建屋發展局網站資料,第115座組屋有21個四房式單位、45個霸級單位,第119座則有24個四房式單位、48個霸級單位。
負責林景區事務的馬西嶺—油池集選區議員王鼎昆接受《聯合早報》采訪時解釋,現有條例對翻新電梯的成本有所限制,這兩座組屋電梯翻新的預計成本目前都超過頂限。
他以第115座組屋爲例解釋,
該組屋是建在山坡上,且建築設計較獨特,給電梯翻新工程增添難度,因此整體成本較高。該組屋也以霸級單位居多,整體單位數量較少,所以分攤費用時,推高了每個單位的平均分攤成本。
在現有條例下,翻新電梯的成本頂限是每個單位3萬元,當局會補貼90%。換言之,每戶家庭最多只須支付3000元。
社會及家庭發展部長兼國家發展部第二部長李智陞前年在國會答複議員詢問時透露,
全國目前約有150座組屋不符合電梯翻新資格,其中七成是出于成本考量,部分組屋面對的是很嚴重的場地限制,有一部分是技術問題,其余則是同組屋設計及周邊環境有關。
這類不符合電梯翻新資格的組屋若要翻新電梯,每個單位的平均成本甚至會超過10萬元。若要居民分攤超額成本(即使支付10%,每戶家庭也至少要付1萬元),將爲他們帶來不必要的經濟負擔。
即使沒有電梯 居民也不會考慮搬家
王鼎昆指出,他自2011年擔任該區的議員後,已就電梯翻新課題給建屋局寫了不少信,除了爭取加設電梯,也協助急需電梯的居民申請新組屋等。
“我們詢問了這兩座組屋的每家每戶是否需要搬家,但有些居民堅持不搬,因爲霸級單位空間大且舒服。”
他也指出,議員們過去已數次在國會詢問政府可否檢討電梯翻新成本頂限。根據國會記錄,2015年大選至今有三道相關詢問,其中一道是工人黨議員方榮發所提出。
王鼎昆說:“我們那麽多年一直向當局反映,希望能找到理想的解決方案,當局也在深入研究,相信翻新電梯只是遲早的問題。”
有網民覺得政府管控納稅人的錢,至得知電梯翻新花費超過一定數目後沒有成本效率而不執行,是對納稅人負責任的做法,是一件好事。
然而,當年建屋局估計也是爲了節約成本,才沒有讓電梯在每層樓停靠,如今出現增添電梯超級昂貴的問題,困難重重,也不是那些組屋居民的錯。
政府自2001年就逐步推出電梯翻新計劃,有了將近20年的經驗,該是時候好好想想如何解決這樣的困境了。若處理不當,民怨可能會升級爲民怒,爲反對黨添加更多炮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