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財爺在新加坡財政預算案作出宣布:消費稅將于2021年至2025年之間從7%上調至9%。
時隔一年,財爺卻在上周宣布的財政預算案擲出糖果:免驚!消費稅在2021年暫時不會上調。而且政府還未雨綢缪准備了一個60億新元的“定心及援助配套”,會在消費稅上漲的日子裏補貼國人。
許多人聽完稍稍放寬心,但仔細一想,心中又浮現以下疑問:
- 既然都能拿出60億新元來准備“定心及援助配套”,還提高消費稅幹嘛?這不是開玩笑嗎?
- 政府要增加稅收,可以提高個人所得稅和財産稅,讓有錢人多掏錢啊,上調消費稅杯水車薪。
- 新加坡不是有很豐厚的儲備金嗎?撥一點出來不就什麽問題都解決了,政府爲麽這樣一毛不拔?
總之在老百姓眼裏,政府別想著提高消費稅來加重國人負擔就對了。
蟻粉們是不是也這麽想?
你以爲財爺高高在上不懂民意民情?
其實上述那些“民衆的反映”,一條條都寫在副總理兼財政部長王瑞傑這名“財爺”今天下午在國會上總結本財年財政預算案辯論的演講稿裏。
顯然的,財爺對民意民情並不陌生。
王瑞傑今天發表的總結演講長達1小時45分鍾。比起上周的宏觀、遠大演講,今天所說的課題比較接地氣、邏輯思維深入淺出、演講過程中,財爺也比較輕松、比較有感情、比較有溫度。
雖然王瑞傑演講時也用中文發言,但紅螞蟻還是比較喜歡他的英語演講內容,比較紮實而且陳述得比較飽滿完整,讓紅螞蟻不免想起有點久遠、考得不太理想的那門宏觀經濟學課。
先說說今天這份長達57頁的演講稿裏出現次數最多的字有哪些。
- GST(消費稅):57次
- Tax(稅收):57次
- Care(關懷):33次
- Healthcare(醫療):30次
王瑞傑開門見山就說,新加坡自建國以來一直秉持的做法就是“輕稅收”(tax lightly),讓國人可以將辛苦賺來的錢放進自己口袋而不是上繳。
“首先,讓我來說說爲什麽我們需要提高稅收。沒有任何人喜歡繳稅,就連財長也不喜歡。”
世界各地的政府,必須解決的一個共同問題,就是公共醫療開支,新加坡也不例外。由于政府的這些支出將讓全體國人受益。所以,必須用一種人人都能承擔部分費用的公平稅收法。
隨著人口老化,這塊開支會像發酵面包那樣,越變越大。美國的公共醫療開支目前占GDP的14%、德國的占9%、日本這塊開支也占了GDP約8%至9%。
新加坡2000年的公共醫療開支占GDP的0.7%,2015年翻了兩倍增至2.1%,但在全球範圍內還是偏低的,未來15年估計還需要上漲一個百分點。
王瑞傑指出,10年前本地動白內障手術的人只有1萬人,去年卻升至3萬人,這說明了新加坡的人口正在老化(預期壽命高達85歲)。年齡在80歲以上的國人10年來也翻了一倍,達11萬2000人。
新加坡的公共醫療開支屬于經常性開支,不是付完一次就可以高枕無憂的,而且每年會越滾越大,因此政府必須爲它找到一種可持續的經濟來源。
好啦,問題來了,龐大的醫療開支該由誰埋單?有議員提議,提高個人所得稅、財産稅和公司稅,這樣就能立竿見影“財源滾滾來”。
提高所得稅會傷到中産階級,提高公司稅會嚇走企業
不過王瑞傑解釋說,新加坡其實一直在上調最高收入人群的所得稅稅率,2018年也調高了價位在100萬新元以上的住宅單位的買家印花稅。
但是調高個人所得稅或公司稅是有上限的,否則我國的中産階級將首當其沖吃不消,而且那些大機構和企業也會陸續撤出新加坡,到時無數寶貴的工作機會也會跟著流失,損失最大的將是國人,得不償失。
目前,本地收入最高的10%的國人繳付的個人所得稅金額,占所得稅總收入的80%。
收入最低的10%的國人繳交的個人所得稅金額,只占所得稅總收入的9%,但他們能享有政府給予的28%福利。
提高消費稅,首當其沖的是“肥羊”
消費稅是一種稅基廣闊(broad-based)的稅收。這類稅收比較公平“人人有責”,而且收入越低的人付得越少。
“我問選區居民,如果每天花費10元,會否願意再多掏出2角錢,來確保自己與父母輩的醫療需求能有所保障?他們很多人聽了都願意接受這個小小的成本增加來換取大大的安心。”
將消費稅提高兩個百分點,從7%增至9%,將能提供相等于每年0.7%GDP的稅收。到時大多數國人都能用“定心及援助配套”裏的補貼來抵消2%消費稅增幅,長達五年。
你可能會問,爲什麽要這麽麻煩?一方面提高消費稅,另一方面又給補助,別起消費稅不就得了?
財爺說,兩者是不一樣的。因爲提高消費稅後,首當其沖的“大肥羊”是外國人和旅客,以及那些收入最高的20%國人。
目前新加坡的消費稅淨收有超過60%來自這些“肥羊”。(財爺沒說但紅螞蟻悟出的弦外之音就是:不收白不收)。
本地收入最低的40%的家庭在獲得永久性消費劵補貼後,消費稅淨收只占總消費稅金額的10%。
從這裏不難看出,消費稅在操作上,是一種相對公平的稅收。
何不直接挪用儲備金來資助稅收?
一個關鍵理由就是,儲備金是“未來錢”,是國家的“留窩蛋”(nest egg)、不到命運悠關時不能輕易動用。
我國在2008年推出國家儲備淨投資回報貢獻(Net Investment Returns Contribution, NIRC),性質上很像你我熟悉的保本投資回報利率的概念。
王瑞傑說,在2019財政年,我國的國家儲備淨投資回報貢獻金額爲170億新元(占GDP的3.3%),是政府財政的最大收入來源。光是這筆170億元,就足夠支付教育部和貿工部這兩大部門的開支預算。
2019財年的個人所得稅收入是120億新元,消費稅收入則是110億新元。
如果沒有國家儲備淨投資回報貢獻,就算是將個人所得稅提高一倍,或將消費稅提高一倍,從7%提高到14%,也遠遠不夠用。
全球最先進的國家都面對一個棘手問題:“前任”政府曆年來留下來的各種國家債務,相等于2%GDP,爲了償還巨債,他們只能向國民征稅。這是先用未來錢的概念。
新加坡則不同,因爲有前人種樹,後人才得以乘涼,這得歸功于建國一代領袖的遠見。正因爲如此,我們更不能坐吃山空,反而必須負責任的善用儲備金,將這份財富代代傳下去。
新加坡兩次動用過儲備金
第一次:2008年10月至2010年12月全球金融危機期間,在已故總統納丹的批准下,取出1500億元儲備金來保障全國人民的銀行儲蓄存款,既穩住民心也穩住整個銀行系統,當時沒有一家銀行倒閉,穩穩度過大風大浪。風平浪靜後,這筆1500億元保障金又存回國家儲備金裏。
第二次:2009年全球金融危機最困難時期,政府提出49億元的儲備金來資助“振興經濟配套”,協助國人度過難關。一年後經濟回彈,政府從財政預算撥出49億元,歸還給儲備金。
今年冠病疫情來襲,政府目前無需動用到國家儲備金。不過王瑞傑說,如果冠病疫情的情況持續惡化,在必要時,他將尋求哈莉瑪總統的批准,動用國家儲備金來“救駕”。
王瑞傑在總結時分享了已故建國總理李光耀2001年說過的一句名言:
“任何一個政府最任重道遠的義務的什麽?不是對現在,更不是對過去,而是要對未來負責。”(What is the deepest obligation of any government? It is not to the present, and certainly not the past, but to the future)
想聽聽王瑞傑用中文總結,可點擊以下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