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來西亞政府日前驅逐羅興亞難民船引爆巨大爭議,各方人馬陸續表態後如今已降溫,但問題仍懸而未決,一旦再有羅興亞難民船只企圖登陸馬國,肯定又掀波瀾。
根據《星洲日報》,截至2020年2月底,大約有17萬8990聯合國登記難民和尋求庇護者住在馬國。有15萬4080人來自緬甸,其中包括10萬1010名羅興亞人、2萬2810欽族人,及3萬230其他族群。
在2019年大約有不到200萬名注冊外籍勞工,而其他報告則指出,非官方記錄顯示有高達600萬名外籍勞工,占馬國3260萬人口總數的18.6%。
《當今大馬》的報道稱,內政部長韓沙再努丁指出,截至今年3月,馬來西亞共有17萬9521名難民卡持有者,其中10萬1584人(56.6%)爲羅興亞人。
這可看出羅興亞人在短短一個月就增加了574人,若4月16日沒有阻止一艘載有200名羅興亞人的船只非法進入馬國海域,數字就要往上加了。
韓沙表示,基于人道主義,馬來西亞執法當局在驅離這艘船之前,已經分派食物給船上的漂流者。
國際組織抨擊馬國“無良心”
結果呢?
“人權觀察”組織(Human Rights Watch)指責馬來西亞政府阻止難民船停靠在該國海岸,從而對船上的羅興亞難民的生命構成威脅。
這個全球性的人權組織19日發表聲明指出,馬來西亞當局近期至少阻止了兩艘載有難民的船只停靠在該國海岸,質疑馬國關于支持羅興亞問題聲明的誠意,因爲馬來西亞正置這些難民的命運于不顧,而讓他們在海上無望地漂泊。
該組織還指出,其中一艘載有近200人的船只至今仍下落不明,而孟加拉國海岸警衛隊在後來又發現了一艘被馬來西亞遣返的載有近382名難民的船只,這艘船只在海上迷失了航向並漂泊了兩個月的時間,其中30人在此期間死于饑餓。
根據國際特赦組織(Amnesty International)南亞地區主任比拉伊帕特奈克(Biraj Patnaik),隨著馬來西亞基于疫情而禁止所有船只靠岸後,兩艘載著500名羅興亞男女和小孩的拖網漁船目前正漂泊在孟加拉灣。
巫統署理主席莫哈末哈山當時表示,在國家上下努力對抗冠病之際,若接收難民將打擊政府的抗疫努力。
不過,馬國政府的做法遭到人權組織的抨擊,包括了國際特赦組織等表示,政府不能以對抗疫情爲由拒絕接收羅興亞難民。
群議社在題爲“疫情蔓延時,提供人道援助而不是拒絕難民”的文告中,建議政府應鑒定船民的國籍,然後聯系該國使館協助安置事宜。
文告續稱,若無法確認船民的國籍,或外國使館拒絕承認船民爲該國國民,例如羅興亞人的情況,大馬政府則應考慮安頓船民。
“基于目前疫情期間人員調動困難,政府可考慮先安頓船民,尋求聯合國或其他國際組織,以及已經在馬來西亞境內的本國和難民團體提供物資援助。”
這道門一旦大開,沒完沒了
只是如人飲水,冷暖自知,這些人權組織用說的,當然可以正義凜然地滿口道義,助人爲快樂之本,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的道理大家都懂,但也要自己有能力才能對別人伸出援手啊。
至于群議社的建議太理想化,當中其實就涉及了不少的物資和人力,在全國抗疫的情況下,這肯定會加重負擔。一旦打開了方便之門,接受難民的話,一艘艘載滿難民的船只肯定蜂擁而至,就連現在已經拒絕了,還是有船只前來試運氣闖關。
試想想,這不是一次性的接受,而是得不斷的接受這些難民。
馬國上月5日就接受了一艘羅興亞難民船,結果不久後再有難民船前來。而一旦接受了這些難民,就有義務去照顧他們,所以政府得找地方容納這些人,找地方讓他們隔離,照顧他們最基本的需求,這難道不就變成永無止境的問題嗎?讓他們進來沒好好照顧,這些人權組織又有話說了。
本國和難民團體是可以提供物資援助,那這些難民爲了生存而造成的治安問題呢?
現下受疫情困擾,馬國經濟飽受重創,馬國雇主和雇員都在爲生計感到茫然,希望政府津貼度過寒冬。光是照顧國人和已在境內的難民,恐怕就自顧不暇了。你叫我爲了道義,在自己都得綁緊褲帶的時候向他人伸出援手,有點太難了。
姑且不論此前“謠傳”說羅興亞人要求獲得公民權,結果引起強烈反彈,就像長貧難顧,這些難民只要知道馬國願意開門,就會通知其他人來這裏。
我就算能拉10人一把,但現在來了100人,還陸續有來,請問我真的得爲了道義,繼續伸出援手到我自己也倒下嗎?
若天下太平,國家經濟穩健發展,就有很大的空間去幫助難民,但現在的問題是國家經濟萎縮,自家國人的生活陷入困境,那要馬國何來能力再去接受更多需要幫助的難民?
逼迫難民出走的源頭在緬甸,煩請這些人權組織去解決根本問題吧。
以個人而言,幫助別人之前先要清楚自己的能力,同理,國家得優先照顧國人,目前在境內的非法移民都已無法控制,是否也應該量力而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