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部日前宣布調高就業准證及S准證的薪金門檻,加上李顯龍總理、各部門部長以及朝野議員在最近開議的國會,頻頻以本地人及外國人在工作上的競爭作爲核心討論議題,如果說本地員工與外籍員工競爭飯碗是近日最火紅的課題,相信不會有太多人反對。
不過,輿論的焦點主要集中在所謂的專業人士、經理、執行員與技師(PMET)上。換句話說,屬于該範疇的就業准證才是討論熱區,另一個也被調高薪金門檻的S准證,則相對少承受了些炮火……
屬于中級技術水平外籍人員持有的S准證在這一波調整中,薪金門檻從原本的2400元進一步調高至2500元,這也是S准證今年第二度調高門檻。
對一些需要聘請S准證的雇主來說,這項新措施來得不是時候,同時也對提升國人就業機會及收入沒有多大幫助。
想請,但請不到
至今仍有不少輿論認爲政府提高屬于PMET的就業准證薪金門檻只是治標不治本,可能變相導致企業調漲外籍員工的薪水,進而壓縮到本地員工的機會和待遇。
然而,薪金門檻調漲對旗下有S准證員工的餐飲業、零售業或建築業領域的雇主而言,他們所擔心的是另外一件事:
不是不請本地人,而是請不到本地人!
本地連鎖中餐廳“家嫂”(Ka-Soh)的招聘過程“完美诠釋”了上面這句話。
根據亞洲新聞台報道,該集團最近在網上刊登了服務員的職缺,但招募結果卻是每十個申請者當中,只有一人是新加坡人。
“家嫂”負責人鄧偉亮指出,外籍人士往往都是應征餐飲業職缺的大宗。
“我不認爲餐飲業是他們(待業新加坡人)想加入的首選行業,因爲這些工作是體力活,需要輪班。比起朝九晚六的白領工作,這需要時間來適應。”
李顯龍總理日前指出,PMET職位占據我國勞動力的比率已從20年前的40%,增加至目前的60%,也有越來越多國人有能力勝任PMET職位。
毫無疑問的,這組數據帶出的另一層含義是,需要付出汗水,勞力性質的工作對國人,尤其是教育水平普遍提高的年輕一代已逐漸失去了吸引力。
服飾品牌StyleLab總裁John Ng就表示,他也想優先聘請新加坡人,但過程並不容易,因爲本地人應征的狀況並不踴躍,即使入職也往往待不久。
“這是我們這個行業普遍面對的問題,所有零售業者在聘請本地員工方面必須彼此競爭。”
除了餐飲業和零售業,建築領域同樣也面對沒有新加坡人願意投身的困境。
提供太陽能解決方案的Sunpro Energies執行董事劉一平認爲,提高相關准證的薪金門檻只對那些新加坡人有意從事的工作有效,但對本來就沒有多少本地人願意投入的行業根本沒有幫助。
相反的,這還會不必要地提高相關行業雇主的營運成本,最後業者甚至可能被迫提高服務價格,把成本轉嫁到本地消費者身上。
面臨本地應征者過少的困境,鄧偉亮無奈表示,他最終可能仍必須調高旗下外籍員工的工資,以更新他們的相關准證。
新加坡餐飲業協會在政府宣布調高S准證薪金門檻後也發表聲明,稱本地餐飲業者因疫情打擊已遭受了史無前例的打擊,收入大幅減少,因此呼籲政府進一步公布這項新措施的詳情,以及會有什麽配套措施協助鼓勵本地人從事餐飲業工作。
大家都搶PMET工作,剩下工作誰來做?
除了此次S准證薪金門檻調漲,政府在2019年財政預算案亦宣布將服務業的客工比率頂限(Dependency Ratio Ceiling)逐步減少至2021年的35%,S准證的比率也逐漸調低至10%。
換句話說,相關行業雇主能聘請的外籍員工占全體員工的比率將進一步限縮,但國人較爲排斥相關行業的情緒,造成業者擔憂未來請不到人以及衍生成本上漲等問題。這在當時已引發一波討論。
在一味迎合本地人對PMET職位趨之若鹜的態勢之際,當局卻沒有爲改善國人對需要運用勞力及相關技能職業的觀感而采取積極作爲,讓相關業者叫苦連天。
有業者就建議,政府或許可以考慮提供一些制度性誘因,以獎勵那些願意投入餐飲業、零售業的國人。
除此之外,整個社會文化也應該朝尊重服務生、廚師、技工等掌握一門技藝工作人士的方向努力。
國會反對黨領袖畢丹星日前在國會辯論中提到的概念值得當局參考。
他認爲我國政府應該從制度面如教育和收入著手,提升技術人員的地位,包括精進技工的訓練模式,以及改變普羅大衆對技工的觀感印象,如此一來,相關人員收入及地位較低的問題就能獲得改善。
一個人對社會的貢獻及品格是否高尚本來就不該與其學經曆及工作職位劃上等號。把鎂光燈過度集中在光鮮亮麗的PMET職位下,一不小心就有可能出現盲點。
是時候省思我們想要塑造的是“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極端社會,還是“行行出狀元”的大同世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