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娘則國家娘”。
一些中國人這麽寫道,梁啓超的名句“少年強則國家強”有了現代版。
梁啓超寫在清末民初,當時的中國長期積弱,有識之士無不希望少年強國家強。
現在,中國強了,厲害了,外地人都怕了,它的少年則顯得不夠強。
很多中國人驚呼,社會流行“娘炮風”,少男女性化,變得像個小公主,國家還能富強下去嗎?
民間罵聲不斷,驚動了官府。
最近,先有全國政協委員提出《關于防止男性青少年女性化的提案》,後有教育部的聲明,表示將加強學校體育,以便“深入開展健康教育及加強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相關問題研究等方面,更好地解決這一問題。”
堅韌不拔文明古國,嶽飛張飛的後代,何以落得如此娘?
追溯起來,要從20年前說起。
原來在世界各地,包括華語圈內人群,陽剛氣是備受推崇的。
三四十年前,你問港台等地女明星,她們心目中的男神是誰,她們多半會說法國的阿倫·狄龍(Alain Delon),或美國的馬龍白蘭度(Marlon Brando)。這些影星不僅英俊,還帶幾份粗犷和野性,就是很man的那種。
懂得科學的人說,這符合達爾文的進化論;猛男才有護花能力,更暗示某種繁衍下代的特殊能耐,有助激發異性的某種荷爾蒙。
這個符合科學的情景,到了約莫20年前,就走了樣;不知何故,人類似乎起了異變,脂粉氣十足的日本韓國影視演員開始走紅,讓青春少女和資深師奶一起著迷。
日韓走在流行文化的最前頭,華人社會向來跟的很緊。很快地,形象柔美的小鮮肉也在神州大地登場,占據了很大的市場。
花樣小鮮肉的模樣,中國網上有諸多生動的形容。其一:他們畫眼線,抹眼影、塗口紅、染頭發,姿態忸怩……
官媒《半月談》更是這麽說:
有一種美,叫雌雄難辨,膚若溫潤之玉,目含秋夜星辰,眉似遠山之黛,唇吐三月桃花。
其實,攤開來說,雌雄越來越難辨的風氣,是一種世界趨勢。西方社會學家倡議,所謂男人味女人味,是人們強加在社會的主觀意識,不是什麽客觀真理,而且是隨著時間轉移。這種價值相對論,是發達國家的主流思想。
一些中國學者說,怎樣才像男人,怎樣才像女人,是人們的刻板印象,社會對不同氣質的人應該多點包容。
著名社會學家李銀河呼籲審美標准的多元化,“男生既可以精致,也可以粗犷,女生既可以陰柔,也可以陽剛”。
有些論者也說,比起外貌,個人內在品質更爲重要,譬如夠不夠堅強、有沒有勇氣、敢不敢擔當……
此外,女人之中,不乏巾帼英雄,不乏花木蘭、秋瑾這樣的頂天立地之人。
在新加坡,不男不女之風,近年來也隱約可見,但不彰顯。或許兩年軍中的磨練,日曬風吹雨打,抵消了一些流行文化散播的脂粉氣。
我們更常議論的是,年輕一代夠不夠堅強,還是已經成了草莓一族。這是心理素質的問題了。
以上說的,是從社會和文化的角度切入。少年娘,國家就不強嗎?這很難說得准。
不過,單從審美的角度來看,雌雄難辨,確實有點令人遺憾;男女有別,視覺上比較舒暢,這世界也比較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