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9年前的今天,即1942年2月15日,恰逢農曆正月初一。那天英軍投降,日軍占領了新加坡,成了獅城史上最黑暗的華人新年。
爲紀念新加坡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淪陷,新加坡每年都將2月15日設爲全面防衛日,提醒國人居安思危的重要性。
今年農曆新年除夕前,有網友在面簿上分享了一組由美國攝影師兼記者哈裏森·福爾曼(Harrison Forman, 1904-1978)在1941年拍攝的黑白照片。
哈裏森通過鏡頭,將當時處于備戰狀態的新加坡的街景與人民的生活,永久保留在菲林上。網友們啧啧稱奇的同時,有將近2900人轉載分享。
二戰期間的新加坡
第二次世界大戰在1939開打後,也漸漸波及新加坡。在哈裏森的鏡頭下,我們可以看到1941年的新加坡城市裏開始出現備戰的蛛絲馬迹,例如:
- 藥箱
- 掩體
- 帶刺鐵絲網
- 駐紮在城市裏的英國軍隊
然而,普通老百姓的生活還是一如既往地正常開展。
那時的新加坡,隨便蹲在路邊的一個角落,就可以與一個“露天流動咖啡館”不期而遇。工作累了就坐下來小憩喝杯奶茶。
不知道有多少人有機會坐過上面這款有軌電車?
據網友回憶,那時的有軌電車十分便宜只需2分錢,就可以從芽籠士乃坐到丹絨巴葛。可惜電車後來開入曆史,現在我國城市裏早已不見電車蹤迹。
注意到牆上的英文字嗎?那可是最早的新式英語(singlish)哦。那個hoon其實就是福建話“煙”的意思。Hoon Tubes指的是“煙管”。
這間毫不起眼的店鋪,其實就是盛行一時的鴉片館。顧客可以大大咧咧地走進去,花二角六占(就是兩角六分)買到二分筒。
上面這位街頭采耳人,見過嗎?
原來力士(LUX)香皂早在二戰時期就出現在新加坡街頭。
這樣的秤杆木頭還有誰記得?
要知道這個老式木杆秤選用的木杆十分挑剔,需要紋路細膩且木質堅硬的木材。柞栎木、棗樹木、紅木等都是上等的材料。
而且爲了保證木杆不開裂,材料要放在幹燥處堆放兩三個伏天後才能使用。以前小販們使用的秤杆,可是很耐用的。
在沒有交通燈的年代,穿著短褲的警察就是“人肉交通燈”。紅螞蟻到了2010年還在不丹看過這種“人肉交通燈”,挺酷的。
以前什麽都可以修,衣服壞了縫縫補補還能穿;鋼筆壞了敲敲打打還能寫;鞋子壞了修修補補還能穿。現在,東西壞了就直接扔掉再買新的,垃圾堆積如山。人類社會真的變得進步了嗎?
有網民注意到,1941年的新加坡街頭,有相當多日本人開設的店鋪。當時有一種說法是,這些日本店鋪多半是用來開展間諜和特務活動的基地。
那時的老人家,還保留著裹腳的傳統做法。
但與此同時也出現了穿洋裙,裝扮時髦的新時代女性。
當年新加坡的街道上,最常見的交通工具就是自行車、三輪車和人力車。
有錢人的出行工具,自然是價格不菲,洋氣且派頭十足的汽車。
那些年,牛只在新加坡街頭是很常見的。
政府大廈廣場的草坪上經常可看到牛群的身影。後來因爲政府認爲這有礙市容,就將牛只清走。其中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它們會隨地大小便,很難保持馬路的整潔。除了牛車,馬車也相當常見,一般用來拉貨。
看到這些鴿籠,是不是比較能理解學校裏鴿子洞(Pigeon Hole,信件格)的由來?
以前新加坡也是有人飼養信鴿的。這些建在店屋窗外的籠子就是鴿子們的“家”,是不是和現在的政府組屋有點“神似”?
以前新加坡河並不是一個景點,駁船也不僅僅是一艘艘的觀光船。
當時,駁船碼頭的商號使用駁船,將貨物穿梭往來于停泊在河口的大船上,以及羅列于新加坡河兩岸的貿易行。
那年頭,新加坡人最流行的娛樂活動,就是去戲院看電影,而且都會花心思打扮得美美入場。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這一張張的老照片帶我們看到了二戰時期暴風雨前的片刻安甯。一想到日軍在1945年占據新加坡打破了這片難得的甯靜,也抹去人們臉上的笑容,不禁感到揪心。
這就是生活。
你永遠不知道意外和明天哪一個會先到來。
曆史無法忘記,也不應忘記。唯有知曉過去艱苦的道路,才能找到未來進步的力量。
你我同心,定能居安思危,建立一個珍惜和平與穩定的新加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