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顯示,本地有越來越多女性願意投入跨國婚姻,和來自其他國家的愛人共結連理。
根據最近發布的《2020年人口簡報》,2019年共有1727名新加坡女性嫁給非本國居民,比2009年的1134人多了52%。
在涉及至少一名新加坡公民的婚姻中,這類“新加坡女性嫁給外國人”的跨國婚姻所占比例,也從2009年只占公民婚姻總數5%,攀升至2019年的近8%。
值得一提的是,2009年至2019年期間,國人(含永久居民)的結婚率,尤其是男性的結婚率正逐漸下滑。
2009年,每1000名年齡介于15歲至49歲單身男性有43.3人結婚,到了2019年,這個數字進一步下跌至40.7人。
同一時間,每1000名年齡介于15歲至49歲單身女性中,有38.9人結婚,2019年則是37.7人。
再進一步把範圍縮小至新加坡公民則可以發現,在2009年每1000名年齡介于15歲至49歲單身男性中有41.5人結婚,2019年下滑至40.5人。
但女性公民卻呈現相反的趨勢,在2009年每1000名年齡介于15歲至49歲單身女性中有36人結婚,這組數據在2019年提升至37.7人。
由此可看出,與新加坡女性共組家庭的外國新郎顯然“貢獻良多”。
外國老公更門當戶對?
隨著社會流動變得更爲容易和普遍,越來越多新加坡人在海外求學或工作期間尋找另一半,同時也有更多在本地求學或工作的外國人與新加坡人譜寫戀曲。
此外,透過互聯網或在旅遊期間結識對象也是新的趨勢。
然而,造成更多新加坡女性把目光投向外國人的另一個可能因素或許是這套似乎應該老早被淘汰,但卻恒久不變的觀念——門當戶對!
《海峽時報》報道,來自本地志願福利團體“Reach Community Services”的高級咨商師Winny Lu表示,男性一般上不大願意“上娶”(和社經地位比自己高的女性結婚),女性則很少“下嫁”(和社經地位比自己低的男性結婚)。
“這依然是種心照不宣的期待。”
她補充,由于有越來越多的新加坡女性獲得更良好的教育,導致她們在找尋另一半時會比較挑剔。
在這種情況下,工作場合就有可能成爲幫她們和學曆背景相似的男性牽紅線的月老,而新加坡對外國工作人士相對開放的環境也讓更多外國人有機會進入本地女性的“雷達範圍”。
新加坡人Rena Foong(36歲),就是在工作場合與她的丈夫法比亞諾(Expedito Fabiano,36歲)邂逅,後者是持本地就業准證的巴西人。
一些人可能有種刻板印象,認爲“Angmoh”花名在外,對感情比較隨便,Rena Foong的父母也不例外,但他們很快對法比亞諾改觀。
爲了討好嶽父嶽母,法比亞諾開始學講廣東話,甚至自彈自唱廣東歌曲。
“我把她的父母當作自己的父母一樣照顧。”
兩人拍拖兩年後,于2019年結婚,如今育有一名一歲的兒子。
另一組跨國夫妻檔則是典型的遠距離戀愛。
29歲的新加坡人Jolyn Ng六年前在南非一場長達半年的基督教宣教活動中和意大利人Simone Meregaglia(25歲)墜入愛河。
各自回國後,分隔在新加坡和米蘭兩地的兩人展開了長達四年的遠距離戀愛,並在2019年拉埋天窗。婚後男方也搬到了新加坡。
上述兩個例子都是新加坡女子嫁給洋人老公的愛情故事,但事實上和本地女子結婚的非公民男性主要以來自亞洲國家的爲大宗。2019年,亞洲男性占了三分之二,其余的外籍新郎則分別來自北美洲、歐洲及大洋洲等。
新加坡管理大學社會學教授鄭寶蓮指出,隨著本地的跨國婚姻越來越多,新加坡將出現更多跨文化家庭及擁有雙重文化根源的下一代。
與此同時,或許會有更多投入跨國婚姻的新加坡人選擇住在海外。鄭寶蓮認爲,新加坡不允許雙重國籍的政策屆時可能會再度被拿出來討論。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盡管近十年來有越來越多新加坡女性嫁給外國人,但迎娶外國新娘的我國公民,卻從2009年的5410人逐年減少至4426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