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中國人和新加坡華人都是華人,有很多共同的傳統文化,但是,隔閡還是很多。
一個四十五歲的中國人和同齡新加坡人聊起小時候看的電影。中國人小時候看過的《閃閃的紅星》、《渡江偵察記》、《智取華山》、《白毛女》、《奇襲白虎團》、《上甘嶺》、《智取威虎山》、《紅燈記》,新加坡幾乎沒人看過。他們小時候看的電影,你也基本上沒聽過。
你說起小時候唱的歌,《讓我們蕩起雙槳》、《聽媽媽講那過去的事情》、《我們是共産主義接班人》、《學習雷鋒好榜樣》,你的新加坡朋友可能沒有一個人知道。中老年中國人非常熟悉的蘇聯歌曲——《喀秋莎》,《紅莓花兒開》,《茫茫大草原》,《三套車》,對新加坡人來說也很陌生。
你小時候熟悉的英雄模範,雷鋒,焦裕祿,孔繁森,賴甯,在新加坡沒人知道。你從小背誦過很多唐詩宋詞童謠,你發現大多數新加坡人都不會。
大約十年前,有一個關于新加坡人對中國了解程度的調查,其中有一張照片是周恩來,問這人是誰,絕大多數人認爲他是中國的電影明星。
生長在互聯網一代的孩子們是幸福的,不管來自哪裏,從小玩的是一樣的遊戲,看的是同樣的動漫、美劇和韓劇,他們比上一代有更多的共同話題,但是他們從小所接觸的東西也有很大的差異。
新加坡的孩子基本上只上英文網站,中國的孩子主要上中國境內的中文網站,因此他們所接觸的文化,其實相差很大。
有個新加坡孩子問我:中國是不是也跟新加坡一樣,不許小孩喝酒抽煙,不能上色情網站?我告訴他,喝酒沒那麽嚴格。孩子問我:那中國人去什麽網站?我說,中國有百度,人人網,土豆網,有優酷,還有新浪微博,qq。——這些網站,在新加坡幾乎沒人使用。
日常聊天,他們用skype,gtalk,msn,沒人用qq。微信出現後,有很多新加坡人開始使用。新加坡人的微信基本上用于熟人圈子交流用,並沒有像中國的微信用戶那樣成爲重要的新聞和社會信息來源。
新加坡的學校教育非常強調社會責任感,強調回饋,越是精英學校,越強調社會責任感。而在中國受教育的孩子更強調學業競爭,社會責任感比較弱。中國孩子很少做義工,而新加坡的孩子從小就做各種義工,大街上經常可以看到捧著募捐箱的中小學生。還有不少中學生假期到尼泊爾的落後地區做義工,教當地孩子讀書。
2011年,十幾名南洋女中的學生到南京明光金都外來工子弟學校交流,看到學校廁所很髒,她們二話沒說找來刷子就把從來不曾幹淨過的廁所洗刷得幹幹淨淨。這事給小學生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以至于在一次作文課寫“一件印象深刻的事”,六年級的四十多位學生不約而同地寫這件事:
“廁所幹淨了一百倍。”
“新加坡姐姐到我們這裏來,看見這麽髒的廁所,什麽都沒說,到了下午,她們用手一點一點刷,一直到把廁所刷得最幹淨爲止。”
“我記得有次南京××大學的大哥哥大姐姐來學校給我們上課,他們上廁所出來的時候,說這個學校的廁所怎麽這麽髒!”
類似的例子也曾發生在北京某大學。當廁所堵塞,水漫出來的時候,一群中國女生只會躲得遠遠的,而幾個女留學生穿上套鞋,用手去疏通廁所。那些中國女生說:“通馬桶這事兒不是女生幹的”,而美國女留學生則很驚訝:“那麽女生應該幹啥?”
新加坡人公共場合說話比中國人輕。如果在公交車或地鐵大聲打手機,會被視爲非常不禮貌的行爲。新加坡人很重視尊重隱私,如果在電腦前工作,有同事或上司偷偷在背後看他在幹些什麽,或者上網的時候別人湊過來看,會被視爲非常沒有教養的行爲。但是很多中國人習以爲常。
在聚會和商業應酬中,新加坡人不會強迫你喝酒,不會灌醉你。
新加坡的人際交往比中國的淡而清。沒有那麽多的人情往來,沒有太複雜的辦公室文化,也沒有中國這樣複雜的關系網。因此某些習慣中國的人,可能會覺得新加坡缺乏人情味。
感謝作者@飽醉豚在簡書 授權新加坡眼平台分享本文。如果您覺得本文寫得不錯,歡迎點擊本文底部的閱讀原文,給作者打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