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四地華人調查又出新篇,這次以社會進步爲調查主題,比較中國大陸、香港、台灣和新加坡華人的評價。同2013年的社會幸福調查結果如出一轍,新加坡再次大獲全勝,被公認爲四地華人最青睐的社會。
如何衡量社會進步?這次調查從9個方面著手,包括政府施政、國會效率、媒體可信度、企業責任、市場反應、社會秩序、人才供需、世代信任和貧富分配。如果將9項指標刻畫在一個“同心圓”上的話,可以發現新加坡處在最外圈,其次是中國大陸,而香港和台灣則在最內圈。
調查顯示,新加坡在政府施政、國會效率、媒體可信度、人才供需和社會秩序等5個方面的表現都居四地首位。中國大陸在企業責任、社會秩序、世代信任和市場反應等4個指標上都排名最高。換句話說,新加坡和中國大陸幾乎瓜分了社會進步的所有指標,而香港和台灣則顯得相形見绌。
與兩年前的調查相比,新加坡人對政府施政的滿意度大幅提升。政府在2011年大選以來做出種種努力和讓利,的確爲民衆信心注入了一劑強心劑。但應承認的是,這一利好結果同調查時點不無關系。這次調查選擇在9到10月進行,恰好是在這屆大選過後群情激奮之際,相信會使人們的評價略有提升。
但是,調查顯示新加坡的貧富差距值得特別關注。貧富差距不僅在9項指標中排名墊底,也是四地評價得分最低的項目。盡管6.11的平均分達到了滿分10分的“及格線”,但仍然表明新加坡民衆對貧富差距的嚴重程度已經越來越不滿。如何進一步通過各種社會政策補助和扶持弱勢群體,不斷縮小日益拉大的貧富差距,相信是政府取得民衆支持並永續發展的關鍵所在。
社會進步固然取決于政治體制和政府施政,但更爲重要的是社會基礎和民心所向。從9個衡量社會進步的指標來看,政府施政、國會效率、社會秩序等同政治發展密不可分,但其他6個方面則不完全取決于政府作爲。民衆的期望、態度和行爲,在很大程度上左右著這些指標的表現,並反過來影響政府施政和社會進步。如果香港和台灣社會的犬儒主義和過度政治化傾向得不到必要的扭轉,那麽民衆與政府之間的互信互利關系就難以確立,更遑論通過政府改革而取得社會進步。
與自己看自己的“顧影自憐”相比,更有趣的是四地華人互看彼此。這次調查同兩年前的幸福調查一樣,再次表明新加坡是其他三地華人最推崇的社會。67.8%的台灣受訪者、59.2%的香港受訪者和54.8%的中國大陸受訪者,都認爲新加坡最進步。與之相比,反倒是新加坡受訪者略微自謙,僅有47.8%的人認爲新加坡最進步,但仍然是四地中相信本地社會最進步的群體。其他三地的受訪者缺乏足夠的自信心,都僅有10%左右的人認爲自己居住的社會最進步。換句話說,四地都有大約半數受訪者認爲新加坡是最進步的社會,說明新加坡模式的確深得人心。
除了好感和認同以外,人們對其他地區的評價也受到雙邊關系的影響。比如,新中關系持續良好,新加坡受訪者對中國大陸的評價也最高,高達43.5%的人認爲中國大陸最進步。相映成趣的是,僅有15.3%的台灣人和12.1%的香港人認爲中國大陸最進步。這種反差固然反映港台華人對大陸的相對優越感,也在一定程度上凸顯雙邊關系的重要性。
兩岸四地的交流日益頻密,越來越多的人可以到其他三地走一走,彼此關照並反躬自省。“家家有本難念的經”,人們的參照系和立基點或有不同,但更爲重要的是它反映了人們對本地政府和社會的滿意度。有人說旅行就是從自己呆膩的地方,去到別人呆膩的地方。民衆對其他地區的期許,反倒可以說是對本地評價的映射。所以,這次調查爲四地政府和民衆都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契機,可以坐下來審視政策調適的必要性,並從其他地區借鑒和取經。
作者馬亮爲南洋理工大學南洋公共管理研究生院高級研究員、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文章僅代表個人觀點。原文刊于聯合早報。感謝作者授權新加坡眼轉載此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