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華裔館主辦的《一代先賢陳嘉庚》的展覽于11月18日在陳嘉庚地鐵站拉開帷幕。此展覽將在12月2日結束。展覽在以陳嘉庚命名的地鐵站舉行更具意義。
展覽由四個部分介紹了陳嘉庚的生平事迹。
陳嘉庚1847年出生在中國福建集美。17歲南渡新加坡,幫助父親打理米店生意。
他的足迹遍布新加坡、香港、廣州、廈門、南洋以及中國大陸很多城市。
1905年,陳嘉庚自立門戶,走上了創業的道路。他首先開設了“新利川黃梨廠”(生産菠蘿罐頭),後又繼承遺産“日新公司”(生産菠蘿罐頭),僅經營了三個月便獲利豐厚。另外他還經營菠蘿罐頭、冰糖、肥皂、藥品、皮革等等十余種産業。
當年夏天他又開設了“謙益號”米店,不久由于看到其他華僑陳齊賢、林文慶、楊焜郡等人在橡膠業上取得了成功,便決定經營橡膠種植業。
1910年代,陳嘉庚與另一企業家余東旋大力發展橡膠事業,成爲當時馬來亞最富有的兩位華僑。經過20年的發展,到1925年時陳嘉庚已擁有1萬5千英畝的橡膠園,是當地華僑中最大的樹膠種植者之一。同時他也開設了橡膠制造廠,生産膠鞋、輪胎等産品。陳嘉庚的産業中三大支柱爲橡膠園、生膠廠和膠品制造廠。
1923年到1925年間是陳嘉庚公司發展的鼎盛時期,當時他擁有資産1千5百萬叻幣(新加坡貨幣),短短3年中他獲利1,070萬元左右,雇用員工數萬人,其經濟勢力稱霸整個東南亞。
盡管陳嘉庚已是稱霸南洋的大實業家,但他的個人生活卻十分簡樸。他極具公益心,尤其對于興辦教育,非常熱心。
1913年,他就在家鄉創辦小學。1918年又創辦師範學校,並設立中學,附設男女小學和幼兒園。隨著他的企業的興旺發展,他又繼續在集美開辦水産航海學校,商業學校,農林學校,幼兒師範等,同時也設立了科學館,圖書館和醫院等,使集美成爲了系統完整的學村。
陳嘉庚捐資辦學的高峰是在1921年。他投資100萬元創辦廈門大學。所有辦學費用由他一人承擔,包括大學的經營費用300萬元。對于廈門大學,他付出了滿腔的心血,從聘請校長和教員,到校舍的選址設計施工,他四處奔走,嘔心瀝血,使廈門大學成爲當時中國國內的知名高校。
1919年創辦了規模宏大的新加坡南洋華僑中學。華僑中學是當時南洋地區華僑的最高學府,也是新加坡第一所華文中學。
1941年,陳嘉庚創辦了南僑師範學校,爲投身教育的年輕教師提供培訓。在抗日戰爭結束後,他又接連創辦水産航海學校、南僑女子中學校、光華學校、愛同學校等學校。當時有教會請陳嘉庚捐款10萬元創辦一所大學,陳嘉庚慨然答應,但提出要以兼設中文課程爲條件。
陳嘉庚在給集美學校的一封信中這樣寫道:“教育不振則實業不興,國民之生計日绌,……言念及此,良可悲也。吾國今處列強肘腋之下,成敗存亡,千鈞一發,自非急起力追,難逃天演之淘汰。鄙人所以奔走海外,茹苦含辛數十年,身家性命之利害得失,舉不足撄吾念,獨于興學一事,不惜犧牲金錢,竭殚心力而爲之,終日孜孜無敢逸豫者,正爲此耳。”這封信件充分說明了他對于中國教育和崛起的深遠見解。
作爲新加坡發展史上最傑出的先驅人物之一,陳嘉庚竭一生之力推動教育,捐助慈善,其崇高精神和高貴品質,被人稱之爲“嘉庚精神” ,不單屬于華社,而且超越社群,是屬于整個新加坡的精神遺産。
“嘉庚精神”內涵是豐富多元的,既含有陳嘉庚先生所服膺向往的輕金錢重義務、誠信果毅、疾惡好善、剛直無私的道德准則,也包括陳嘉庚先生所倡導和身體力行的艱苦創業、勤勉儉約、傾資興學、愛國愛鄉的優良品行。
李顯龍總理曾表示:新加坡能有今天的成就,是因爲先驅們的實幹、勤奮和“做得到”精神。他們當中有不少是飄洋過海定居本地的移民。他們協力貢獻,爲新加坡奠下了穩固的基礎。
陳嘉庚對新中兩國都做出過重要貢獻,所以贏得兩國人民的尊敬。是新中兩國友誼的紐帶;他可以大大拉近兩國人民的心理距離,同時也爲來自中國的新移民融入本地社會,樹立榜樣。
配合陳嘉庚地鐵站的落成,此展覽旨在激勵更多新加坡人去了解先賢陳嘉庚的生平,學習和發發揚“嘉庚精神”。
▲位于市區線(藍線)的陳嘉庚地鐵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