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12月18日),中國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授予100名中國人“改革先鋒”之稱號,並向10位國際友人頒授“中國改革友誼獎章”,其中一名便是新加坡建國總理李光耀。
仔細分析這個“十人名單”,有助力中國醫療衛生事業發展和對外合作的開拓者、中國的第一位“洋廠長“、講述當代中國的國際友人等,八個是民間人士和企業家,只有兩位是政治家——李光耀和日本前首相大平正芳。
看來,以政治家的身份入選“十大”,很不容易。從這個側面看出李光耀與大平正芳在當今中國心中的位置。
李光耀是怎麽推動新加坡深度參與中國改革開放的?
首先,看看在李光耀眼中,改革開放前的中國是怎樣的。
1970年前後,中新政府關系轉變
李光耀曾在他的回憶錄中說道: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新加坡本地人分成兩派:一派是受華文教育的人,他們有對中國的強烈認同感,期待中國崛起以一雪多年來在英國殖民政府統治下的屈辱。另一派是馬來人、印度人、受英文教育的華人以及少數支持國民黨的受華文教育人,他們則對其崛起感到恐慌。
同時,在1970年之前,中國並不承認一個獨立的新加坡的存在,而把它稱爲“馬來亞的一部分”,而央媒也經常指責“新加坡當局”“武裝鎮壓新加坡人民的犯罪行爲”,“進行反華、反人民的罪惡活動”,李光耀也經常被稱爲“帝國主義者的傀儡政權”、“英帝國主義及其走狗”、“反動政權”。
1969年,中蘇交惡,邊界沖突達到了頂峰。到了1970年末,由于中國需要盡力拉攏各國以共同對付蘇聯,便悄悄改變了對新加坡的立場。
1971年8月9日,中國銀行新加坡分行第一次在新加坡國慶日當天升起了新加坡國旗。
中國銀行新加坡分行的大樓曾是新加坡CBD最高的建築。
同年,新加坡兩支乒乓球隊首次前往北京,分別參加亞非乒乓球友誼賽和亞洲乒乓聯盟賽,這是新加坡與中國的第一次接觸。
1972年,中國也派乒乓球隊到新加坡進行友誼訪問。
1971年10月25日, 聯合國大會以76票支持、35票反對、17票棄權、3國未投票,通過《聯合國大會2758號決議》:“恢複中國在聯合國的一切合法權利”。
1971年10月25日,聯合國表決同意,中國重返聯合國。
76張支持票中,就有一張來自新加坡駐聯合國代表,他聲明:“新加坡只承認一個中國,而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 因此,台灣問題屬于中國內政,只能由包括台灣人在內的中國人民自己解決。”
多年後,李光耀談海峽兩岸關系。
李光耀的首次訪華
1. 准備最充分的國事訪問
1975年6月和9月,泰國首相庫立巴莫(中國翻譯爲“克立巴莫”)和伊朗首相胡韋達分別向李光耀傳達了周恩來的口信,邀請李光耀訪問中國。由于當時周已經病重,胡韋達在傳話時還說了“時間不多了”。卻沒想,周于1976年1月8日逝世。李光耀于同年4月宣布,定于6月訪華。
在訪華的准備中,李光耀特別做足了工作,他自己的說法是“比任何一次國事訪問都充分”。臨行前,李光耀就主要課題與代表團所有成員統一口徑:
(一)由于新加坡75%人口是華人,馬來西亞和印尼懷疑新加坡親中國,美國和蘇聯也有此疑心。因此,新加坡必須在馬來西亞和印尼都與中國建交之後,才能與中國建交。
(二)當時中國有“三個世界”理論,認爲美國和蘇聯稱霸世界,是第一世界,蘇聯在美國撤出越南之後,在東南亞進行滲透和擴張,但是美蘇是紙老虎,野心太大,能力不足;亞非拉(包括中國、新加坡)是第三世界;在兩者之間的第二世界是美蘇以外的發達國家。中國擔心蘇聯收買新加坡華商領袖的支持,不能讓一頭虎(蘇聯)取代一匹狼(美國)。
于是,新加坡代表團要向中國闡明:新加坡不對強大的中國存有猜忌,我們不親蘇,也不親中,我們親西方,因爲這符合新加坡和我們鄰國的利益;蘇聯在新加坡和本區域的舉動新加坡政府都掌握,而且會繼續密切關注。
2.輾轉到華
李光耀訪華日期定爲5月10日至23日。當時新加坡和中國之間沒有直航。新加坡的17人代表團先是飛到香港,然後搭火車到羅湖,徒步越過邊界,乘坐專列到廣州,然後搭三叉戟專機到北京。
三叉戟專機
爲了避免造成“華人回鄉”的誤會,李光耀安排了印度裔的外交部長拉惹勒南和馬來裔的政務次長麥馬徳隨行,並且所有會議以英語進行。
代表團抵達北京時,軍樂隊奏兩國國歌,之後李光耀檢閱解放軍三軍儀仗隊。大約2000名女學生身穿彩裝,揮動著兩國的小國旗和鮮花,高喊“歡迎歡迎,熱烈歡迎”。
現場還有一個大橫幅,印著“堅決支持新加坡人民”。李光耀對此有神評論:“他們還不打算支持新加坡政府”。多年後,李光耀女兒李玮玲也曾回憶到此場景。
3.李光耀與中國高層
當時周恩來已經逝世,鄧小平已被“打 倒”,會見代表團的是總理華國鋒。
李光耀在會見時,傳達的一個重要訊息是:新加坡不親中國,但也不會反 中國。中國越是強大,就越有利于維持美、蘇、中三強之間的實力均衡,對世界和新加坡來說這是個更爲安全的局面。
可見,李光耀一直就持有“平衡論”。當年美蘇中他要講平衡,後來的中美他也講平衡。這,也許是小國安身立命之道吧。
5月12日下午,代表團忽然接到信息,說毛將接見。李光耀夫人和女兒李玮玲在頤和園被召回,與李光耀、外長拉惹勒南、財長韓瑞生和文化部政務部長李炯才,一起進入中南海。
1976年李光耀夫婦在故宮
毛坐在客廳裏,穿著淺灰色毛裝,由兩個女助手攙扶。毛李握了手,然後坐下。李光耀在回憶錄中特別指出,“端端正正坐下,姿勢正確,謹慎地不交叉雙腳,以免失禮”,體現了他對毛的尊重。
多年之後,經常有人問起毛當時究竟是什麽樣子。
李光耀說:“老實說我只能說我不知道。我看到的是一位強人的影子。……他的確把中國從貧困、潦倒、病痛和饑餓中接檔出來……。但是,他未曾把中國人從無知落後中解放出來。是的,誠如1949年10月10日毛在天安門城樓上向世界宣告的,‘中國人民站起來了’,但是他們還站的不夠高。”(摘自《李光耀回憶錄》)
後來再會見華國鋒時,李光耀說,東南亞國家有相當多的華人人口,雖是少數民族,但在經濟上扮演非同小可的角色,本來就已經引起原住民的妒忌和不滿。這次《人民日報》頭版頭條報道了他和毛的會面,必定叫東南亞各國不悅,也引起他們的疑慮。所以,在這些疑慮消除之前,李請華國鋒暫時不要派貿易考察團到新加坡來。
4.“走資派”鄧小平
在會見時,華國鋒提到了“走資派”。當時李光耀不以爲意。一直到後來李光耀離開北京到西部省份訪問時,到處反複聽到衆人齊聲批判“走資派”,他才意識到,這個沒有被點名的“走資派”,必定是個重要人物,才會再三受到批判。
這個“死不改悔的走資派”(江青語),當然就是三落三起,後來被稱爲“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的鄧小平。
就在李光耀訪華之前的一個月,4月7日,由于“鄧小平問題的性質已經變爲對抗性的矛盾”,因此,“撤銷鄧小平一切職務,以觀後效。”鄧小平被打 倒後,居住在北京東交民巷十七號。
5.西部之行
兩天後的晚上,李光耀與華國鋒同坐一部紅旗轎車,在數千名學生的夾道歡送下,從釣魚台國賓館開到北京火車站,登上專列,開始西部之行。
李光耀回憶,當時他的車廂裏有個大浴缸,是他“生平見過的最大的浴缸”,他因此猜測是爲毛而設的。專列一路向西,先參觀大寨,然後到了西安,參觀剛發掘不久的兵馬俑。
參觀大寨是李光耀提出的要求,因爲大寨是模範公社,雖然土地貧瘠但經常出現奇迹般的豐收,而且毛的口號是“農業學大寨,工業學大慶”。
但是,李光耀寫道,“十年後,他們揭露大寨其實是個騙局”,收成特別好是因爲農作物得到特別的照顧,刺激了産量;另一方面,由于科技落後,大慶能汲取的原油有限,産量不斷下滑。
可以推測,李光耀在見到改革開放實實在在的成績之後,必定感覺與當年的這些“騙局”形成太大的落差。這也許是他如此推崇鄧小平之原因。他評價鄧小平時說:“鄧小平是我所見過的領導人當中給我印象最深刻的一位。盡管他只有五英尺高,卻是人中之傑。”
1978年11月12日,李光耀在新加坡機場迎接到訪的鄧小平(圖源:新華社)
當時正在十年動亂時期,在西安,陝西地方領導人在給李光耀設的歡迎晚宴上,不斷譴責“走資派”。第二天,代表團訪問延安,參觀長征窯洞和紀念館,在當晚,仍然聽到延安地方領導人批判“走資派”。
圖片來自新浪新聞
即便到了上海,李光耀回憶,“年紀輕輕的上海市地方領導人以同樣的激情譴責‘走資派’”。
在訪華的最後一天,代表團在廣州參加晚宴,“謝天謝地…… 這是我們此行最後一次聽到譴責‘走資派’的演講,講得毫不激動,一點都不能讓人信服”。第二天,代表團登上專列,前往深圳。
等待回歸正軌的東方雄獅
李光耀在《回憶錄》這麽評價中國:
“他們是這麽一個泱泱大國,有絕對的信心,只要有朝一日回歸正軌,登上世界首席之位是必然的趨勢。中國在重振文明之後會有怎麽樣的命運和發展,中國人誰也不會懷疑。這是世界最古老的文明,延續了4000年不曾間斷的悠久曆史。我們這些過番客,斬斷了自己的根,尋覓另一種氣候另一片土壤重新紮根,欠缺得正是這種自信。我們對自己的前途憂心忡忡,老是想著在這個變化莫測的世界裏,命運將會做出什麽安排。”
讓中國回歸正軌的,恰恰就是“走資派”鄧小平,以及他的改革開放。
中國的改革開放,造就了一個全新的中國,也造就了一個全新的世界。
如果沒有改革開放,中國經濟不會騰飛,在國際上的經貿、科技、文化、教育等方面的交流也必定遠遠不似今天的頻繁和深入。
對內,改革開放讓中國在一兩代人短短的時間內從貧窮落後的第三國家飛躍爲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八億人脫貧,三億人成爲中産階級,百多家中國公司成爲世界500強,這是在1978年不敢想象的;對外,改革開放讓中國成了世界工廠,價廉物美的“中國制造“進入國際市場,降低了世界人民的生活成本,提高了生活質量,“一帶一路”的實踐還會進一步提高中國與世界的交流與合作。
近幾年來,中國領導人多次在各種國際國內場合表達中國進一步改革開放的決心。眼哥堅信,中國進一步改革開放,有利于國際分工與合作,有利于推動科技、教育、文化等領域的創新與發展,是多贏的局面。
謹此向“改革開放”致敬!向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致敬!
這篇介紹了李光耀看改革開放之前的中國,我們下一篇寫李光耀怎樣推動新加坡深度參與中國改革開放,請大家持續關注。
爲慶祝中、新兩國建交20周年,2010年11月14日,由時任內閣資政李光耀與時任的中國國家副主席習近平共同爲新加坡河畔的鄧小平銅像揭幕。新加坡國家文物局在新加坡河畔樹立紀念碑,褒揚極少數曾到訪新加坡的訪客。他們必須是受到自己人民尊崇的人物,對自身的國家有傑出貢獻,同時也同新加坡有所聯系。其中一個就是鄧小平銅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