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最高法開了個會
宣布了一件「小事」
中國用4年建起了一個
全球最大的司法信息資源庫
(來源:中國司法大數據服務網)
全國法院從2013年起
開始收集審判執行數據
截至目前
這個司法大數據平台
已累計有了1.3億條案件信息
每天約7至8萬條數據
平均5分鐘實時自動地
匯聚到一起
在古老的傳說中
上帝畏懼人類的成就
打亂建塔者的語言
讓人們的智慧不再聯通
千年之後,雲端之上
站在全球最高的
司法大數據「通天塔」上
我們將看到什麼?
一面是效率,一面是公正
我們曾認為
技術的重點是讓世界扁平化
但隨著信息熵的增長
無論從時間上還是物理距離上
都在日益塌陷為一點
換句話說
對海量信息的收集與整理
讓地球上的每個人都可以
一目橫跨八萬里
片刻盡覽五千年
從這一點上說
現代司法正經歷著最好的時代
2014年底
鄭州喜引力避風塘公司
(以下簡稱「鄭州避風塘」)
在領到註冊證後
突然被國家商標評審委員會宣告無效了
(鄭州喜引力避風塘商標)
直接原因是
上海避風塘美食有限公司認為
鄭州避風塘與他們的商標近似
提出了無效宣告申請
(上海避風塘美食有限公司商標)
鄭州避風塘覺得很委屈
於是一紙訴狀
告到了北京智慧財產權法院
但官司結果如何
心中並沒有底
他們只知道
北京智慧財產權法院一直在探索
裁判文書援引在先案例制度
也就是說
過去生效判決會作為先例
成為同類案件判決的借鑑
那麼先例何處尋?
如果早個兩三年
鄭州避風塘撓破了頭估計都找不到
但現在只需要打開筆記本
登錄中國裁判文書網
一份份生效的司法判決
就唾手可得
目前網站已收錄文書3800萬餘篇
訪問總量119億次
提供十多種檢索服務
就在中國裁判文書網上
鄭州避風塘的代理律師
很快搜索到了最高法做出的一起判決
認定「避風塘」屬於行業通用語言
正是憑藉這份先例
2016年10月
鄭州避風塘拿到了勝訴的終審判決
客觀地說
我國司法資源與群眾需求
仍然存在著不匹配的矛盾
突出表現之一就是
審判力量的不均衡、不充分
青年法官可能會碰到
前輩都感到棘手的疑難案件
無休止的重複勞動
吞噬著司法人員的精力和時間
導致要不是不敢判
要不是判不過來
而效率只是鏡子的一面
更重要的一面是
公平
機器和人不一樣
人可以給耍賴
可以溝通一下、協調一下
但機器沒有偏好
不會變通
如果缺少必要項
就進入不到下一個階段
類似的案件裁決
黑龍江和海南的尺度相同
同樣的法律問題
不同地方的回答相同
同案不同判的現象將越來越少
司法大數據作為法官們的公共外腦
將使「簡案快辦、難案精辦」
不再是一句口號
照出規律的一面鏡子
大數據的智慧遠不止於此
司法大數據也絕不只是一部
可以自動檢索的案例彙編
2016年10月
阿里巴巴集團創始人馬雲
在為政法幹警講座時
說了他對大數據核心價值的理解:
「數據時代是預測未來的時代。整個數據時代最重要的事情,是要做到『事前諸葛亮』,就是有預防機制。每天產生的大量數據,是否可以用於計算或預判未來可能出現的問題?如果可以,社會治理會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
觀點並不新奇
早在2013年7月
習近平總書記在視察中就指出
「大數據是工業社會的『自由』資源,誰掌握了數據,誰就掌握了主動權」。
大數據讓規律有跡可循
把握了規律
前路便再無遮眼浮雲
有了這座司法大數據「通天塔」
我們一下子知道了更多真相:
電信詐騙的
大多數是無業人員和農民
(來源:中國司法大數據服務網)
未成年人犯罪
存在不同程度的家庭因素
(來源:中國司法大數據服務網)
涉黑案件里
最常用的非法斂財手段有三種
(來源:中國司法大數據服務網)
……
這些珍貴可靠的結論
不過是130多項專題研究成果的一小部分
對於評估這個幅員遼闊的國家的司法現狀
從而進行有針對性的調整
具有不可估量的意義
大數據是司法的一面鏡子
同時也是立法和國家治理的一面鏡子
它所呈現出的司法趨勢
有些符合立法預期
另一些則可能是始料未及的變化
貴州高院院長孫潮
曾舉過這麼個例子:
有些案子是依法判決的
但通過大數據分析表明
這類案子的所有當事人都上訴
這可能就是
「立法有問題」
法律可能不適合
或有需要改進的地方
過去我們討論立法政策
難免都提到
「宜粗不宜細」
但大數據提供的反饋
可以聚焦最後一公里的細節問題
從而實現依法治國的精細化
丈量司法改革行程
司法大數據不只是規律的放大鏡
更是改革的里程表
撥開讓人眼花繚亂的統計數字
與哈哈鏡式的宣傳報道
大數據聚沙成塔
為我們展現了神州大地上真實的改革圖景
司法體制改革讓更多力量回流辦案一線了嗎?
大數據如是回答——
全國法院院庭長人均辦案量
在司改全面推開後逐年增長
2016年比前一年增長28.64%
2017年1至9月比前一年同期增長32.28%
這些數據客觀反映了
全國法院院庭長重回審判一線的基本趨勢
司法改革讓審判提速了嗎?
大數據如是回答——
分析東、中、西部
三批部分改革試點地區的數據
可以發現,改革後全國法院
年人均結案數均有大幅增長
平均審理周期也縮短了
甘肅省年人均結案是過去的兩倍
山東省平均審理周期少了20多天
事實從不撒謊
司法大數據真實地反映出
司法改革在各個領域逐漸起效
實現了預期的改革效果
但是,改革舉措能不能持之以恆
沉疴痼疾會不會反彈回潮?
檢驗改革的力量、持久與垂直度
平台化的大數據系統是不會磨損的尺子
它不會通融、遷就
更不會粉飾、迎合
這類案件辦了多久
審判流程幾許
雙方當事人觀感如何
大數據總是無情地丈量
政法君們的
每一個足印深淺、步伐間隔
數據雲端的「天眼」
我們眼中的司法世界更生動、鮮活
對於公平正義的終極追求
也不再迷失於猜想
我們處在一個被數據淹沒
卻又對知識饑渴的時代
當萬物聯通
智慧和人心便會相通
我們也將擁抱前所未見的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