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遇上西雅圖2》昨天在新加坡上映,我去看了,看完有點語無倫次,興奮得連夜給老同學發了一通感慨。老同學說,你想家了吧。我說也不是,就是感覺薛曉路已經說完我要講的故事。他說,有共鳴的片子就是好片子。
坦白講,這部片子裏面的衆多元素都不偏不倚地打中我了。所以,以下的文字純粹是我個人的主觀感受。已經很久,我很難帶著這麽強烈的主觀情緒去評論一部電影了。
首先說個充滿銅臭味的感受,以新加坡的首日反應來看,我覺得這部電影的海外市場不會差,甚至說,如果好好運作,會讓中國電影人(商人)看到一個不一樣的海外市場。雖然不是每個人都有『去國懷鄉』這種大愛大恨,但是在海外的華人,畢竟更有對家國,對故鄉的感懷。
加上近十年來,從中國走出去了大量的第一代移民,這一代移民與老華僑有著天然的不同,對家和國的認識,都不一樣。所以華語電影的海外市場,絕不是前幾十年前的宣發規律可以概括的。
說回電影本身,Home-Diaspora這對神奇的元素是我一直想要在華語電影裏尋找的,可惜這幾年中國電影拍到了全世界各地,卻一直沒能真正講過這種情懷,包括它的第一部。更更早期的《喜福會》講了很多,但那也不能算是中國電影。直到這部片,我在這部電影裏看到了DDLJ再世的影子。
『去國懷鄉』也好,母文化的傳承也好,在體量巨大的市場裏,還是很小衆的文化元素。
能成功把這種小衆的文化元素包裹在流行和商業的外殼裏賣給大衆,這就很厲害了。《不二》走的也是這個路子,把不時髦、甚至很老氣的東西(但確實是好的東西),比如詩詞、比如身爲華人的自豪感(不是自負),弄成了流行。
我覺得現代人的故事,如果講得真實,那一定是要輾轉數地的,這符合現代人口遷徙規律。但是除了公路、冒險這種本身看的就是地點的類型片以外,多地點、跨度長的故事,尤其是這種中規中矩的愛情故事是很難講好的,非常考驗功力。地點與地點之間的串聯和相關性如果處理不好,就會把故事弄的不倫不類,也不利于沖突的集中。
但是這部電影裏,卻把這幾個輾轉的地點處理的非常圓滑而不露痕迹。當然要贊的是,導演對外景拍攝的把握是很克制的,不過分渲染異國風情,不拍風光片,這點對于華語片導演來說太難得了。
老夫妻的故事起始于秭歸,屈原的故鄉,這種『根』的寓意是很明顯的。最後將骨灰撒回故裏,但秭歸老城已經不複存在,有的只是一片汪洋水庫,這本身的悲涼不亞于去國懷鄉。
我只去過一次秭歸,很喜歡那個滿是青石板路的地方,秭歸于我而言,是情感的故鄉,所以我毫無保留地就被打動了。
再說倫敦。英國是我自己覺得相愛之人最終應該到達的地方。這個到達,不一定是要在那裏長久的生活下去,而是英國這種充滿沒落貴族氣質,仍然擁有著厚重的文學文化根基的地方,有緣人自會抛開世俗與身外的物質,尋到某種本真的東西。
現代中國人離愛情、離真情已經太遠了,這沒有對錯,而是一種社會發展的必然,我相信若幹年之後,待中華文化經曆一次真正意義上的文藝複興之後,自然會去回頭找尋這些精神上最純潔的追求,但現在,很難。
那麽如果還有一些吃飽沒事兒幹的人,想搞點形而上的這種追求,怎麽辦?靜下心來,去牛津,去劍橋,住一陣,我保證,你會想到很多,會有很多跻身于鬧市從未察覺的思考。我常常說,英國,尤其是英國的小城鎮,絕對是個神奇的地方。因爲突然那麽一下子,你就莫名其妙會懂得,什麽樣的生活才是生活,什麽樣的愛情才是愛情,而人的幸福與否,和你有多少錢,住多大的房子開什麽樣的車子,真的沒太大關系。
能執子之手,願徜徉夕陽,等待日出,便不會畏懼死亡和消逝。
本來寫到剛剛,已經要結束,想到這點,還是再寫一點。導演不愧爲是北電文學系畢業的高材生,除了對劇作的節奏控制的非常好,對巧合的應用也非常聰明。很成熟,有手段。
姣爺幾次三番的與大牛在各種不同的場合偶遇(其實我看的時候,很討厭其中的幾次設計,覺得做作)。但是看到最後,才知道導演的良苦用心。她要講的是,偶然和必然的關系。
這就是:
如果沒有必然的緣分,沒有注定的聯系,那麽再多偶然的相遇也是徒勞。
藝術,美就美在永遠無法完美。
如果挑錯,我可以再寫一篇。這裏只寫幾個主要的。
吳秀波演的大牛,按照劇本,只有34歲。我只好呵呵。
湯唯演的姣爺,按照劇本,是只有高中學曆的學渣,從小和高利貸打架的太妹,卻能張口即來各種古詩古詞,而且運用的恰到好處(導演後來解釋過,說她都是重複大牛信裏教她的話)。這讓看電影的學霸們非常汗顔。我只能說,湯唯本身的書卷氣拯救了這個角色,讓各種不可信變成可信。
爺爺奶奶的戲好強,所有出彩的地方都在他倆那兒了。反而讓人懷疑,說好的愛情戲呢?大牛和姣爺之間的愛……情……呢?
但是,這個沒辦法,導演挑了一個難度系數8.8的方式講這場愛情,我覺得她已經非常用心用力地把一個沒什麽沖突的感情戲講得很好看了。我想不出換一個導演還能更好。除此以外,詩詞和高科技感的全息幻想,其實也蠻不搭的。但爲了加快書信的節奏,加強同一空間和時間的戲份,導演豁出去了。
說到底,還是有點怕輸。
最後,一如往常,我得再次聲明我不是托兒,不是幫劇組宣傳寫影評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