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對一個國家略知一二時,欣賞的眼光大打折扣。一個月前我對新加坡的認知就很單薄,臨行前做了不少功課,但也僅限于框架式。第一次站在新加坡河畔,注視著河邊的一組雕塑群,看到了造型、看到了早期移民生活的影子,但其深刻含義卻未知。隨著了解逐漸深入,特意再次前去河邊拍了一組。
新加坡早期縮影:“河畔足跡雕塑系列”——河的子民
上下圖:五個躍躍欲試准備跳入水中的男孩雕塑,很生活很生動,叫做《第一代》,是新加坡先驅雕塑家張華昌的“河畔足迹雕塑系列”的第一組銅像。這是第一代新加坡移民的孩子嬉戲玩耍的歡欣畫面。雕塑家捕捉到了早期移民孩子的無憂無慮和簡單生活。表達了雕塑家對于這條川流不息、塞滿小船的新加坡河的回憶。
上圖:新加坡河“河畔足迹雕塑系列”的第二組銅像在馬來西亞銀行大廈前。
雕塑標題爲:《河畔商人》,雕塑家歐世鴻創作(新加坡 華爾敦畫廊畫家、雕塑家)。
此雕塑表現了河畔常見的場景。早期新加坡傑出商人,蘇格蘭人亞曆山大·勞裏·約翰斯頓與華商和馬來首領、以及給牛車裝麻袋的印度人與華人作調解人(下圖)。
上下圖:穿過加文納橋,走到亞洲文明博物館側面,台階上有兩組雕塑,是新加坡河“河畔足迹雕塑系列”的第三組銅像。
標題爲《從錢幣商人到金融家》,由本地雕塑家陳連山創作。雕塑中,穿著現代服裝的女交易員代表著現今的金融業,而手握算盤的則是從前放貸業商人。銅像反映了新加坡在金融上的起步與發展。人物刻畫中有著著名的印度錢幣商人、搬運華工以及貿易英國人。這組雕塑離萊佛士雕像不遠,也就是萊佛士當年登陸新加坡的地點。
找到了雕塑家陳連山的肖像照。他1953年出生于台灣,27歲移居新加坡,新加坡多項城市景觀設計和人物雕像出自他手。
上下圖:第四組雕塑《繁忙的商業中心》,由本地雕塑家許笑創作。雕塑以當年新加坡河畔常見的交易情景爲題材。早期在新加坡河畔出現的貿易商品多是絲綢、棉花和香料,到了19世紀末,交易的商品則多爲橡膠、錫與椰幹。雕塑折射當年新加坡河畔如火如荼的交易場景,勞工在稱重貨物,商人在討價還價。
四組雕塑的選點均在新加坡河畔,這是條孕育了一代又一代新加坡人的河流,他們在這片土地上勤勉努力,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貧窮到富裕,生生不息,奮鬥不止。雕塑的內容反映的基本是早期新加坡人的生活和工作狀態。
以下一組拍自直落亞逸街(早期福建華人移民到新加坡的居住地)
直落亞逸之初——移民登陸處:直落亞逸原本是個海灣,直落亞逸街就在沿岸邊。早期移民都在這裏登陸。並到附近廟宇答謝神恩。過去,駁船從這裏把貨物運到新加坡河兩岸的貨倉。1900年期間,直落亞逸迅速地發展和繁榮起來,當局于是在海灣填土,今日的珊頓道就座落于這填土地段上。。
早在移民到來前,馬來人已經聚居直落亞逸。他們以捕魚爲生,並住在海上高腳屋。1819年直落亞逸在新加坡受英國管轄後,被劃爲華人區,到了1835年,直落亞逸已有許多商行、會館和廟宇。
元宵節臨近,華人非常重視的傳統節日,旁邊就是著名的天福宮,燒香拜佛的信徒絡繹不絕,這邊小花園已經搭棚擺桌,張燈結彩,中華文化符號無處不在。盡管華人後裔已不清楚祖先祖籍的具體地點,只知祖先來自福建省、廣東省,但這些第三代、第四代甚至第五代流淌著華人血脈的後裔。供奉祖先習俗沿襲至今。
(文/Ailu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