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四年翻新,維多利亞音樂廳與劇院終于換好新裝准備與大家見面,音樂廳于7月15日正式重新啓用,新加坡總理李顯龍將作爲特邀嘉賓見證這一刻。
四年的等待,維多利亞音樂廳與劇院終于換好新裝准備與大家見面。
黑色的萊佛士雕像還是那座雕像,雕像前左右兩個入口處的鐵花柵欄仍是維多利亞樣式,恢弘建築還是白與灰,仿佛沒什麽變化,但一走入大堂,就被那舒適的空間感給震撼。翻新之前,從大門走入,廊道很窄,沒幾步就是樓梯和電梯。翻新後,電梯和樓梯被拆除,清出一條大走道,一眼望去,是面向舊國會大廈的後門;劇院在左,音樂廳在右,擡頭是一線天的玻璃天井,鍾樓和蔚蔚藍天清楚可見。
“保留曆史的每一層印迹,並創造最好的表演藝術場所。”這是負責翻新項目的W Architects設計團隊負責人莫玮玮(57歲)的設計理念。
劇院空間縮小了
劇院是這個建築群裏最古老的建築,1855年代始建,作爲英殖民政府的市政廳,設有劇院和辦公室,1883年政府機構搬離才改名爲維多利亞劇院。劇院和音樂廳在二戰中幸存下來,戰後1950年代,兩院廳幾乎被拆除進行大規模翻新,增加了冷氣設備。
那次的翻新,劇院空間相當程度擴大了,規模一直保留至2010年,此次翻新最大的工程,就是重建整個劇院空間。莫玮玮說,團隊決定將劇院規模恢複到最早期的大小,重建之前被破壞掉的劇院內牆。新內牆與音樂廳原始的維多利亞式水泥雕刻牆相對,采用更扁平的水泥板,以不規則大小拼貼成牆,通過建築手法鋪排時代差異,而非一昧仿古。
翻新計劃斥資1億5800萬元,國家藝術理事會理事長黎秀婷希望嶄新的兩院廳能更好地發展本地藝術圖景。
新劇院而今是個黑匣子,因恢複內牆而變窄了,舞台另一側也因重新規劃卸載區收緊了空間,原本904個位子的劇院現在剩614個座位,空間小了。另一方面則是考慮到音響效果,以及安排座位間更舒適的間隔距離。
莫玮玮說,爲了創造出兩院廳之間廊道的寬敞公共空間,縮小劇院是必須做出的調整。他還記得小時候常到兩院廳看畫展,但後來這個公共空間逐漸被累增的設備占據而消失。
對于3歲起就在維多利亞劇院演出的舞蹈家蔡適吉(30歲,聚舞坊創意總監)來說,舞台縮小難免有點失望,但即將在下周兩院廳開放日回返劇院演出,她仍充滿期待。“當時聽到閉館消息,很擔心劇院會不會就這樣消失了。如今能回來演出,感覺很親切。我還記得那些工作人員,當時就像個大家庭。”
家的感覺還會在嗎?
這個充滿曆史文化記憶的空間,向來洋溢“家”的感覺。新加坡交響樂團創團成員,本地著名小提琴家佘美幸(57歲)受訪時,也念念不忘音樂廳給她如家的溫暖記憶。
維多利亞音樂廳原名維多利亞紀念堂,爲紀念1901年逝世的女王而建,1905年完工。二戰時充當醫院,戰後人民行動黨在此舉行成立大典,許多政治與藝術大事件都在此發生。1979年新加坡交響樂團創立,紀念堂改爲音樂廳,成爲樂團的常駐表演場所。
佘美幸說,許多樂團成員的孩子都是在音樂廳後台長大的。那時候保安限制不如今時嚴格,充滿人情味,每次演出,成員的孩子都在後台等爸爸媽媽,一代孩子就這樣成長起來了。
這種家的感覺在翻新後還會繼續保持嗎?的確讓曾經在此留下深刻記憶的藝術家們又期待又憂心。
音樂廳看不到的隔音牆
音樂廳的基本結構都得以保留,兩側的厚重木門,廳內的白色雕欄立柱,都力求還原。踏入音樂廳或讓人眼前一亮,座椅清一色改用白色坐墊與原木色架構,整個音樂廳以白、棕、綠爲主。
負責聲響顧問的英國設計師博爾特(Nick Boulter,58歲)說,音樂廳的舊天花板呈弧形,舞台上方也架設一個巨大反響板,其實不利于聲音傳導,因此他重新設計了新天花板,由典雅的方形結構拼成,一方面充當冷氣出口,一方面以不同層次的截面回響聲音。
最大挑戰是如何減少噪音,力保寂靜無聲。這是舊音樂廳長期爲人诟病的一點,聲音總是從側門邊溜進來幹擾聽衆。博爾特將廳內舊木門封死,在門的背後築一道隔音牆,另一端則仿造了木門,沒仔細看還以爲外面的木門就是裏面的木門,實是暗扣了一道美觀又實用的隔音牆。
新加坡交響樂團音樂總監水藍說,現在新加坡就像個擁有兩把好琴的音樂家,能按樂曲特色選擇。未來,巴洛克和浪漫時代的樂曲將更多選在維多利亞音樂廳演出,這個表演場所適合精致室內音樂;其他大型交響樂曲如馬勒、德彪西的作品,則繼續在濱海藝術中心音樂廳上演。
此外,爲保古意,莫玮玮的團隊還特別將舊劇院的木椅解構,改裝成新劇院的獨特配件。數百個木椅椅背以拼貼方式,將三樓的辦公室包裹起來,形成劇院外的巨大裝置藝術。
舊座椅的金屬零件則搖身成爲劇院內壁反響木板的重要元素。設計師根據零件不規則的形狀雕磨出表面弧度形狀不一的木條,根據回響原理,排滿整個劇院內壁,具備功能性,也作爲記憶象征,讓新舊劇院有了符號性的關聯。
至于連接兩院廳的鍾樓,還是那個鍾樓,樓頂的鍾還是1906年的鍾,只不過發條器改成全自動的了。
重溫昨日的輝煌
維多利亞劇院及音樂廳位于新加坡行政文化區中心,是新加坡所有曆史最爲悠久的多功能建築中的一座。這座富麗堂皇的維多利亞時期殖民地標擁有獨特的帕拉迪奧式鍾樓、意式窗戶與粗面圓柱,在其近 150 年的曆史中,除了曾作爲藝術文娛中心外,還擔任過市政廳、醫院以及戰犯法庭等多重角色。
這座建築的曆史迷人而深遠。事實上,令人吃驚的是,建築最初的設計並非爲劇院。這座由優秀建築師 John Bennett 設計的建築在 1862 年開始了它作爲這片新殖民地市政大廳的使命。而其兩層之中的每一層都擁有兩間寬敞的大廳,使其具備了成爲音樂廳的要素。不久,在白天建築內充斥著市政雇員的匆忙腳步的同時,晚上這裏卻成爲了衆多業余團體忙著表演奏樂的場合。
當維多利亞女王于 1901 年去世時,殖民政府決定爲她豎立一座紀念碑,將現有市政廳旁的公共大樓作爲獻禮,以紀念她長久以來的英明領導。他們明智地決定保持連貫性,讓新建築與老建築保持同樣的風格。
新建築于 1905 年竣工後被命名爲維多利亞紀念館,而幾乎同時,經過整修後的市政廳成爲了劇院,兩座建築之間的空地則修建了一座華麗的鍾樓。這項改造工程(將大樓改爲三個不同的部分)于 1909 年完工,此後維多利亞劇院正式開放。
在二戰前夕,維多利亞劇院與紀念廳曾舉辦了許多場音樂會、音樂劇與戲劇,包括 1930 年由 Noel Coward 帶來的演出。在二戰中,它幸運地躲過了日軍的空襲轟炸,在日治時期,由于在城市中的戰略位置,這裏曾作爲醫院救助傷員。
到了和平時期,它仍然是許多大型政治事件的見證者,其中就包括 1954 年新加坡人民行動黨的成立。而在 1962 年,曾在政府大廈草場矗立了多年的新加坡奠基人史丹福萊佛士爵士原本的銅像被移到了大廈前。在新加坡交響樂團于 1979 年進駐後,這座大樓更名爲維多利亞劇院及音樂廳。
●音樂廳重啓首場正式活動
時間:7月15日18:00
嘉賓:李顯龍總理/受邀入場
●音樂廳重啓首場公開音樂會
新加坡交響樂團:海頓交響協奏曲
時間:7月16日19:30
票價:20、32、55、72新幣
購票:http://sistic.com.sg/或撥打63485555
●維多利亞兩廳院開放日
7月19日-20日 10:00-19:00
表演嘉賓:唐四重奏、聚舞坊、交響管樂團等
入場免費
Victoria Theatre and Concert Hall
11 Empress Place
Singapore 179558
(圖文信息來源于早報網及YourSingap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