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加坡,開店最快的火鍋店,如果說不是海底撈,你一定不要吃驚。
食立方,從2014年8月18日在烏節路開了第一家店起,三年內,新加坡已有9家店,月入七位數新幣不在話下。
與海底撈大妙錦裏優品這些走四川火鍋經典路線不同的是,食立方打的是”台灣火鍋“招牌。顧客群相對比較年輕,價格也較親民。
但是,千萬不要以爲Zara産品比LV的便宜,Zara就沒有LV賺錢。
堅持薄利多銷原則的食立方,,現在新加坡已被接受,雖然賺錢辛苦,也還是有可觀利潤。
如果你知道幕後操盤人的來曆,就覺得相當自然。
新加坡食立方老板的胡樹娟,早在25年前,就在中國時創立了宏狀元粥店,到2008年時已有多達22家分店,被菲律賓最大的餐飲集團快樂蜂(Jollibee Group)相中,出價5550萬美元(按當時大概1:7彙率,合人民幣3億8千多萬) 全盤收購。
在宏狀元之前,快樂蜂納入囊中的中國著名餐飲品牌,是鼎鼎大名的永和豆漿大王。
注意胡樹娟脫手宏狀元的時間點,恰好趕在2009年全球金融危機來臨之前,成功套現全身而退。時隔9年後,當年北京城及至全中國的多少餐飲界大牌一一倒下:俏江南、金錢豹、湘鄂情……胡樹娟談起那段稍有差池人生路可能大不同的跌宕經曆,很知足,笑說因爲自己很“革命”,所以該得!
當然,她打過不少硬仗闖過不少難關。“2003年非典最嚴重的時候,北京是重災區,誰還敢出門啊,我們粥店基本都關門了。政府爲了盡快控制疫情,要求我們把員工留在原地,大家不要亂竄。我聽話啊,就每天好吃好喝的留住員工,一天的消耗就是1萬塊。眼看著每天的進賬沒了,還一天天往外倒錢,心裏慌啊!以前都不怎麽留現金的,從那以後,我就養成了手上存點錢應急的習慣。”
回溯到4年前,她通過投資移民的方式,和獨子一起獲得了新加坡PR的身份。當時是18歲兒子一個人先來的新加坡。回想那時兒子人生地不熟的窘境,她很豁達~“他獨自在外頭租房子住,又沒有朋友,遭到冷遇也是正常的。”
想想與其給別人繳租金,還不如自己買套房踏實,她就在第一次踏上新加坡國土那回,利索買下了家人落腳的窩。
橫看豎看新加坡房價,和家鄉北京的比起來,很合理,于是在不久後第二次到新加坡時,又買了一套房供出租。每月的租金收入,成了兒子穩定的生活費來源。
▲本地仍屬少見的機器人送餐小姐
“北京的事情處理好之後,我來到新加坡。做慣事情的人,閑不下來。看新加坡人總在外頭吃飯,而以我在中國多年的開店經驗,夏季因爲大家不愛在家做飯,營業額總是全年最高的;新加坡全年長夏啊,那不用想了,就做吃的!”
原本是想幹回老本行開個粥店,實際操作時才發現不成,沒有那麽多請工人的Quota(編者按:配額,新加坡人力部對服務、制造、建築等各行業招聘外國人的比例,有非常嚴格的規定),畢竟粥是要一鍋鍋熬出來的,費工。那就開火鍋店~洗菜切菜配菜,用不了太多工人。
以做成事爲目標,遇到困難就靈活變通,胡樹娟的思路不一般的清晰。比方說,上面說的粥店開不成,就開火鍋店。
另外~在這裏做生意,商業環境是好,可所有文件都用的英文,不懂怎麽辦?“那就給每位有經驗的管理高層配名翻譯,也就兩三千塊錢的事兒,他們爲我創造了價值,這點成本該花就得花!”
食立方有一名得力幹將,就算月薪開到了6000新幣,還是被移民廳拒了EP申請。她也不含糊,帶上他就找上人力部,甩了對方兩個問題:
1)當時是你們邀請我投資移民的,我響應國策創業,要爲大家提供就業崗位,現在遇到困難了,你們不幫我解決,說不過去吧?!
2)你聽我說話,北方口音,一般本地人覺得語速快,也聽不太懂。你不讓我請這位助手,讓我到哪裏去找能明白我意思,還能順利執行的人?
向人力部“投訴”的結果,是她助手當天下午就收到了移民廳發來的消息,說他的EP申請,批准了。
“現在他的薪水是一個月1萬多,做得很好。有他幫我看店巡店,我就省心多了!”老板說時,神態自若自信。
講到開店的成功經驗,她也樂于分享~
1)裝修店面的心得:標准“馬雲背後的女人”,資深淘寶購物達人,自爆高峰時曾注冊了十幾個賬戶淘各種貨。
幾乎每家店的建材,都是她從中國網購後,漂洋過海運過來的。不愧在商場上摸爬滾打了那麽多年,數據就刻在腦海裏,張口就來。
“每家店的面積,都不會太大,大概在2000平方尺左右。裝修成本大概是15萬新幣,主要是人工太貴,大概是中國的5倍,如果人工和中國一樣廉宜的話,4萬塊就可以裝修好一個店面了。”
“最近不玩淘寶,改玩新玩意兒阿裏巴巴了。小打小鬧買東西過時,要走批發路線了!”她豪邁揮手,也許正因對未知世界始終保有好奇心,並有勇氣付諸行動,讓她看起來比實際年齡顯得更年輕。
▲食立方裕廊店,夢幻海底世界
2)請員工的心得。像前面所說受限于Quota(配額),店裏的員工以新加坡和馬來西亞籍的居多。相對而言,本地員工的頭腦是比較簡單易于管理,另一方面卻顯得死板。老板原話如下:
問他們想去哪個分店上班,都說要去烏節路,因爲感覺其它地方很遠,或者根本就不認識路。所以就烏節路那個分店,本地人最多,只一個店長是中國人。同樣是坐地鐵就能到的地方,爲什麽都喜歡待在市區,就不喜歡去裕廊呢?
另外就是員工要積極應對客戶反饋。比方說,有顧客說我們的扯面,沒有海底撈的好吃,有人張口就怼“那你去海底撈吃好了!”;也有抱怨我們服務不夠熱情的,又該怎麽應?
你就順著顧客的話說~“那我們以後向海底撈多學習”或者“您好,請問還有什麽需要嗎?”,不就完了嗎,人家出來消費,圖的就是開心,你一句話給人添堵,那以後誰還來呀是吧!
▲City Square店堂內有星空
“到了新加坡,我發現政府太親商了,替我們業主考慮得很周到,幹什麽都有保險,意外、人壽……連現金都能保,那我就統統買上。店裏偶有發生員工燙傷或者割傷的意外,我們不用像以前那樣費神扯皮,直接走保險就完啦!感覺我在新加坡買保險,都賺了呢,是不是有點對不起政府?”她就有這個本事,談笑間把別人覺得是白扔錢的孬事,正向思維成好事。
“就有一點~咱員工可以正經拿到賠償,能別動不動就拿MC(病假)不見人影嗎?本來人手就緊,耽誤了店面運營,就不好了。”她說的,還真句句在理,泡病假的招數,估計在全世界哪兒都差不多。
談到獨子,生性豁達的她也是覺得樣樣稱心。兒子原本在本地讀私立學校,畢業後一時沒有機會進像樣的大學,那就先當兵去。問她怎舍得相依爲命的兒子去受苦,畢竟來新加坡不過兩三年,一些在這邊長大的孩子,都還想方設法逃掉那兩年兵役呢。她照例樂觀回應~“是挺好的鍛煉呀!”
曾經在北京得過市級遊泳比賽名次的兒子,在文萊軍訓時率先摸黑過河爲全班人探路,等到任務完成後才通知家長。她談到這裏,滿臉以孩子爲榮的自豪:“得虧是事後才告訴我,不然要整晚睡不著覺了。”
她在新加坡的事業發展得順風順水,從2014年8月18日在烏節路開了第一家店起,到現在新加坡已有9家店,月入頗豐。以4月底才開張的西海岸分店爲例,基本當年就能回本了,那意味著以後每天的流水,刨去成本,都是淨賺。
如今火鍋店生意步上了正軌,有著一顆不安分創業者心的老板,已經在策劃新的創業點子。用她自己的話說~會做生意,是老天給的與生俱來才能,可不能白白浪費咯;眼看著生意做成做大了,更是無可比擬的樂趣。
或許在不久的將來,你就能在新加坡吃到來自中國的其它原汁原味食品了(記得擦幹口水);在外用餐,也能享受到她提供的其它獨特服務了(先賣個關子)……
講究細節的老板連設計個“食立方(食3)”名片,都畫面感十足。
新加坡眼關注在新加坡打拼事業的新移民故事,他們有些是發型師,有些是工程師,有些是老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