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潛伏在各種媽媽群、育兒群,我發現國內的很多媽媽們似乎都把生二胎看成非常艱巨的挑戰,說起生二胎,心情就是這樣的:
(圖片來自櫻桃畫報)
作爲生了兩猴的媽媽,實話實說,老二出生的頭幾個月,我的心情確實是崩潰的。但生二胎是我自己的決定,所以也沒法炸死誰,只能原地爆炸?
但是漸漸的,當看到兩個孩子玩(打)成一片時,當看到老大日漸增長的責任心時,當看到老二自帶的高情商(見風使舵)時,我的心情,就像汪培珽的書名:還好,我們生了兩個孩子。
其實,如同其它發達國家,新加坡的生育率也是非常低的,因此,政府出台了一系列鼓勵生育的政策福利,比如:
- 每個新出生的嬰兒(新加坡公民),政府都給父母一筆現金獎勵。第一、二個孩子每個獎$8000(約4萬人民幣),第三、四個獎$10000(約¥5萬)。數額還在逐年增加
- 爲了鼓勵家長爲孩子存教育基金,你往孩子的教育賬戶存多少錢,政府就幫你存等值的錢進去。第一、二個孩子每個最高可得$6000,第三、四個孩子可得$12000,第五及之後的孩子可得$18000(約9萬rmb)!
- 除了上面這些嬰兒花紅(獎金),新加坡還在教育、醫療等各方面給予公民身份的孩子各種減免、減稅、現金補貼等
坡縣雖小,人均GDP卻超過美國,政府可謂有錢任性。而天朝呢,剛剛松綁計劃生育,這廂才給超生的罰完款,那廂又給生二胎的直接發錢,估計有些人會哭暈在廁所吧……所以,現金獎勵這招在目前的中國不太可能實行。
某些會哭暈在廁所的人…(知乎截圖)
但乃們知道嗎?若幹年前,新加坡也曾鼓勵只生兩個好(Stop at Two),生了三個及以上孩子的家庭,會承受一些經濟損失(比如第三個及之後的孩子入學優先級低、沒有政府補貼、母親沒有帶薪産假等)。然而隨著政府對低生育率和人口老齡化問題的重視,政策逐步轉向、變成了鼓勵多生。所以中國10年、20年後會不會也給每個新生兒發獎金?客官,你說呢?
新加坡的一張舊海報:宣傳兩個孩子正好(來自wiki)
眼光拉回現在。以下兩個方面,是我覺得當下的中國,值得向新加坡借鑒學習,可以切實改善大家養娃壓力的。
在國內媽媽群裏,除了聊孩子的吃喝拉撒,很大一部分,是在吐槽婆婆。可是在坡縣生活,朋友同事鄰居,卻極少有聽說婆媳矛盾的。難道新加坡的婆婆們天賦異禀嗎?
非也非也,大部分新加坡人,只要經濟條件允許,結婚生子後,就不再和自己的父母同住(當然這點也要歸功于新加坡政府控制房地産價格有一套),都是核心家庭的結構(父母+孩子)。不在同一屋檐下,而是一碗湯的距離,那是最理想的婆媳相處模式啦,遠香近臭嘛。
但每當我和國內那些吐槽婆婆的朋友建議:既然那麽多矛盾,那幹脆就別和婆婆住一起啊?得到的一律回答都是:那誰來帶孩子呢?誰來接送孩子呢?說到這兒,就要隆重推出新加坡一大特色:
超長待機、全年無休的幼兒園!
在新加坡,哪怕幾個月大的嬰兒,都可以送入托兒所。而且很多托兒所的開放時間,是全年無休,早7點-晚7點!
新加坡的學前教育機構,大致分兩大類:Child care和Kindergaten。
1)Child Care Centres (托兒所)
這是坡島最常見的一類學前教育機構,也是我重點要聊的。招收從2個月大到6歲的孩子。全年開放,沒有寒暑假。一周開5天半(周一到周五全天,周六半天)。每天的開放時間,早7點到晚7點。提供早餐、午餐和下午點心。
也有公立和私立之分,公立的一般價格在$700-1000,私立的價格通常在$1000-2000,上不封頂。無論上公立還是私立,只要孩子是新加坡公民,媽媽有工作的話,每個月還能得到政府$300的補貼。所以如果上公立園,一個月最低只需$400的學費(約¥2000)。而對比工資,新加坡2016年的家庭月收入中位數,大約是$8000(約¥40000)。幼兒園開銷僅占家庭收入的5%。
比較特殊的是嬰兒托管(infant care),接收2-18個月的嬰兒,價格相對較貴,但是條件也好很多。同樣早七點開到晚七點,嬰兒托管班的存在,讓媽媽們休完産假就可以回去上班了。
嬰兒托管班最低要求:師生配比1:5,每個孩子平均5平米以上活動空間
2)Kindergartens (幼兒園)
這是以教學爲主的幼兒園,一般接受2-6歲的孩子,每年和中小學生一樣有兩次長假、兩次短假,每天上課的時間較短,2-5小時不等。適合有充足人手照顧孩子的家庭。和childcare比,主要的優勢就是便宜,一般每月$200-400。
總之,每次看到國內的朋友們因爲孩子幼兒園放寒暑假而各種頭大,或者因爲接送孩子而不得不依賴老人時,我真心感謝坡縣提供了child care這麽一個遍布全島、超長待機、全年無休的神奇所在,爲雙職工家庭解決了許多的後顧之憂。每天上班前把孩子送去,下班後把孩子接回家,周六如果想喘口氣,還能把孩子送去半天。離開老人,夫妻倆自己也可以帶好孩子。
如果天朝想鼓勵民衆多生,是不是首先得學學這招,延長幼兒園的開放時間呢?一個老師上12小時班不行,可以讓老師輪班(比如分成7點到16點的,10點到19點的),可以適當擴招老師(我想大部分家長也願意爲延長的時間多掏些學費吧),還解決了一部分就業問題呢是不?
和中國捧紅學區房、讓房産商賺得盆滿缽滿的“就近入學”制度不同,新加坡的小學招生程序非常之複雜,簡直讓我們這些外來務工人員看的腦殼疼。總體說來,這裏的小學招生是按不同條件分批次錄取的,有如下這幾個批次:
第一批:
錄取有兄弟姐妹正在本小學就讀的孩子 第二批: 這批比較複雜,又分如下幾個小階段: A1:錄取校友會成員及校董的子女 A2:錄取父母或兄弟姐妹從該小學畢業,或該校普通教職工的子女 B:錄取父母完成學校義工、或社區義工,或與學校挂鈎的教會、宗鄉組織的成員的子女 C:錄取以上條件均不滿足的孩子 第三批: 錄取外國人 |
是不是和學區一點關系都沒有呢?倒也不是,每個錄取階段內,如果報名人數超出了學額,那麽學校就會按照孩子家庭住址離學校的距離遠近來錄取(先錄取1公裏以內的,然後1-2公裏的,然後2公裏以外的)。而且,國內剛興起的“租售同權”,新加坡早就實現了,小學錄取以實際住址爲標准,至于你的房子是買的還是租的,學校不care。
雖然本地人對如此複雜的小學入學制度也有抱怨,但總體來說,這個報名制度還是比較公平的。比如美國金融大鳄索羅斯,看中新加坡的教育而移民,並爲女兒選擇了新加坡傳統名校南洋小學。但是有再多的錢、買再貴的學區房也不頂用,爲了讓女兒順利入學,他太太也是乖乖報名學校義工做了一年,才把孩子送進該校。
說到這兒,又不得不提新加坡的社區組織(這個也可以另寫一篇),有些名校因爲太牛,學校義工報不上名,家長就得去學校所在的社區報名做義工,雖然需要服務的時間更長(一般需要3年),但是以時間換取名校的一個學位,你說值不值?這種錄取方式,非但不會擡高學區房價,還讓社區裏多了很多義工,爲大家的日常生活服務,簡直就是多贏啊。
新加坡有學區房嗎?我有個朋友在本地大學做科研,他提到曾經做過的一個數據分析,是研究新加坡排名前10的小學名校和周邊房地産價格的關聯度,結果竟是:沒!有!關!聯!
不知道這點,能不能給陷在學區房問題裏水深火熱的天朝人民,以及決策者們,一點啓示呢?
而我想敲黑板說的重點,就是每所小學的第一批錄取名額,是給有兄弟姐妹在本校讀書的孩子,那絕對是穩進。這意味著,只要解決了老大的入學問題,就能順帶把老二(老三老四…)的入學問題一起解決了,這難道不是給猶豫要不要生二胎、爲幼升小奔走著的家長們的一顆定心丸嗎?
以上便是我在坡島生活育兒,同時和國內的朋友們一起“雲養娃”交流多年後,得到的一些感悟。其實,新加坡還有個核心家庭育兒的利器:菲傭。目前,中國已經在一些城市試點引進菲傭了,不過聽說市場指導價竟是新加坡菲傭的兩倍,無力吐槽,不談也罷。
未富先老,是中國面臨的一個嚴峻問題,而單單開放二胎政策,卻沒有相應的配套措施跟上,是缺乏說服力的。而強化幼兒園服務,改善小學招生機制,都能切實幫助家長們減輕育兒焦慮和壓力。
其實,在朋友圈兒裏,我是經常安利二胎大法好的。身在海外,心系祖國,說的就是咱啊。政策下來了,配套上去了,大家才會更積極的爲革命添磚加瓦是不是?哈哈哈哈~
作者介紹
龍馬小兄弟:生活在新加坡的職場二寶媽,陪孩子年讀上千冊繪本,分享在坡島的育兒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