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0日,在國防部例行記者會上,國防部新聞發言人吳謙就記者提出的「中國軍隊今年冬天沒有按慣例撤離洞朗」一事進行了回應:「洞朗地區是中國領土,我們將根據這一原則,自主決定部隊的部署。」中印洞朗對峙已結束3個月,印度有何跟進舉措?印度到底是怎麼想的?讓我們聽聽專家的想法。
「印度對華始終是兩面派,最為迷惑人。一面叫囂戰爭,一面向中國示好。」因此,中國對印度也要做好兩手準備。
據《印度斯坦時報》12月4日報道,印度在位於中印邊境的北阿坎德邦展開了拖延已久的修路行動。本次封山修路計劃十分倉促。11月中旬,印度宣布封山修路,只給15天期限,要求居住在此的數十個村社的居民12月1日必須「立即下撤」。印度邊境警察部隊參與了驅逐當地人口的行動。在媒體曝光後,當地政府才宣布「寬限兩天」。
這是一條直通中國西藏阿里地區普蘭縣強拉山口的公路,由於地質環境複雜,導致工程完工日期,從2008年一直延後到2019年。洞朗風波後,印方決定在2017年遷走邊民,並在2019年完成建設。
在靠近中印實控線的印度戰略要地,多處道路、隧道在緊鑼密鼓的施工中,開鑿山體的風鑽聲、挖掘路面的機器轟鳴壓過了呼嘯風聲。
「現在(由駐地到邦首府)的交通確實不大方便。」印度邊境警察部隊上尉閃卡對南方周末記者說。
未來便利的交通,不但將讓閃卡和他的戰友不再困守於寒冷荒涼的哨所,也讓印軍在衝突時更便於快速調動兵力。
中印邊境線長達3400多公里,55年未曾開過一槍,但危機的紅燈,一直閃爍。
印度防線
2017年10月,印度邊境警察部隊計劃成立機械化部隊,這是他們成立55年來的第一次。據《印度時報》10月16日報道,一位內政部官員說,這支機械化部隊將裝備超過250輛SUV、全地形越野車、雪車、挖土機與中型四輪傳動車。
「加速在中印邊界動員的速度」,官方這麼詮釋這支新力量設立的必要性,儘管印度陸軍有機械化步兵團,但無論平時或戰時,在中印邊境首發的,還是這些印度邊境警察。
「中國的國力和軍力擺在這,不必在意印度的這些舉措,不必事事都要跟著調整部署。」中國改革開放論壇戰略研究中心主任馬加力說。
在中印洞朗對峙結束後的三個月,印度的小動作頻頻。
一百多台最新式挖掘機,剛剛被印軍採購,將被部署在印度北部的山區地帶,在那兒,印度工兵部隊在修路。印度陸軍還購入多種新型山體切割和築路設備,並計劃在高海拔地區修建50座短跨橋以及大量的野戰跑道。據《印度斯坦時報》11月23日報道,其目的在於「確保能夠在必要時快速運送兵力」。
如此大規模基建,印度是在補十幾年前的窟窿。
在千禧年之交,印度提出「追趕中國在中印邊境基建腳步的計劃」,並計劃在2012年前,在中印邊境線附近建成73條有「戰略意義」的公路。
牛皮吹出去了,但計劃卻被嚴重拖延。原定的2012年工期到期時,尚有80%的工程未完工,後延至2018年,在印度兩院議會期,再度延期到2020年。據《印度時報》報道,印度計劃的73條戰略道路,相關管理局花費7億多美元,如今只有22條建成,長度只有707公里。即便在修成的道路中,仍有部分達不到軍用標準,諸如軍車、榴彈炮、火箭炮無法使用。
「印度心有餘而力不足,經濟實力和基建能力都很欠缺。」馬加力說。在他看來,印度有一些動作是做給國內看的,中國不必特別介意。印度東北地區的分離主義勢力,長期是印度政府的心頭之患。馬加力指出,分離主義存在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經濟發展遲滯不前。印度政府對軍事大量投入,但對當地發展經濟投入有限,這是不可持續的。
計劃落空,讓印度陸軍很不高興,逐步把修路的主動權拽回自己手裡。據《印度時報》11月20日報道稱,一段150千米的公路開始動工,這將讓印軍向中印邊境調動軍隊和武器變得更加容易。該工程執行工程師稱,為在2019年的最後期限完工,將以「戰時狀態」進行施工。
據《印度時報》11月7日報道,印度計劃沿印中實控線的「戰略要地」,開建17條隧道,力爭提早完成。其中,優先級最高的9條隧道中,有我們耳熟能詳的幾個地名:克什米爾、中國藏南地區、洞朗。
「中國是不想打仗,印度是不敢打仗,總體上,印度是處於防禦態勢。因此,中國不應與印度搞基建競賽,不要被印度牽制住部署。」馬加力說。
一支印度軍方車隊前往中印邊境班公湖地區。(視覺中國/圖)
為揮舞的拳頭供血
過去兩年,印度的修路速度明顯加快。2014年到2015年,中印實控線道路的開鑿工作只完成107公里,而2016年到2017年完成147公里。同期道路表面的鋪設工作,也從174公里增加到233公里。
在海拔2438米的塔克新地區,一條54公里長的公路在修建中。此前,印軍駐軍僅能依靠直升機獲得燃料、雞蛋、糖和其他補給。由於天氣惡劣,直升機每執行5次補給任務,就會有1次不成功。希望被寄托在修路上,印度政府在2016至2017財政年度,撥款9億美元在當地修建公路,金額是兩年前的5倍,工程的完工時間也由2024年提前到2018年。
越來越密布的路網、隧道,以及鐵路,在為這個國家揮舞的拳頭供血。
從喜馬拉雅拉達克東部地區到印度只有兩條路,然而,因為雨雪天氣,每年有至少8個月無法通行。從拉達克到中國藏南地區的軍事哨所和村莊,一年中有半年與世隔絕。這橫亘在前的障礙讓印度部隊一度束手無策,如今,他們找到了解決辦法——隧道。隧道能降低車輛的運行成本,避免遭遇雪崩和山體滑坡的危險,以及減少征地拆遷和環境問題的阻力。印度國防部長巴姆拉稱,為確保全天候聯通,唯一可行的解決辦法就是修建隧道等地下工程,即便費用昂貴。
這回不能磨洋工,是要提前交卷。據《印度時報》網站9月10日報道,雖然印度邊境公路局目前正在修建的61條道路中,大部分的計劃完工時間是在2021年,但其中許多條路會提前完工。目前,總長3400公里的61條中印實控線附近道路中,離實現完全連通,僅剩下270公里仍未開鑿的道路。印度媒體把這歸因為是政府經濟狀況的改善。
在馬加力看來,印度一方面藉此提高衝突時向邊境快速運送兵力的能力,另一方面則配合著鄰線、騎線、跨線修建前哨崗樓,不斷蠶食中國邊境,加強對爭議地區的有效控制,固化、實化乃至於長期化、法律化其控制,為下一步和中方在邊界談判上贏得更多迴旋餘地。
前哨,是印度聲張主權的籌碼。在中印3488公里長的邊境線中,有八百多名女警員出沒在高海拔前哨中。
據印度聯合新聞社11月28日報道,印度邊境警察部隊將增加徵召女警員的數量。一種綜合性邊境觀察站在研製中,這絕岩峭壁間的站點雖小,卻五臟俱全,由絕緣牆壁、窗戶和屋頂構成。有24小時供水、獨立供電的太陽能電力、太陽能供熱輻射採暖系統,並通過地熱導管供應新鮮空氣。
在這標榜「性別中立」的哨所,對於女警員,最大的優待是獨立廁所,以及保障私人空間。
2016年1月,印度邊境警察部隊首次起用一支由500名女警員組成的隊伍。她們從全國各地被招募而來,在為期44周的戰鬥技能訓練與山地生存訓練之後,她們被送往邊境地區,進行最終的適應性訓練。
嚴苛的訓練後,等待著她們的是更殘酷的工作環境。因為處於寒冷荒涼的喜馬拉雅山脈,工作環境艱苦,2015年之前,該部隊從未直接徵召女軍警入伍。據《印度時報》,截至2016年1月,這支約有8萬人的部隊,共有1661名女成員。此前,這支部隊里的女警員,被賦予「維持騷亂地區治安」的責任,少數女警在中印邊境乃堆拉口岸,為商人服務、對女性搜身。而對於這支新軍,《印度時報》稱她們的工作是「監視中印邊境」。
「女警員可能更適合執行滲透任務。」上海市國際關係學會南亞專業委員會副主任、上海外國語大學教授、上海市國際問題研究院原研究員吳永年說。在他看來,女警員更適合開展某些工作,而會說藏語的話,能讓她們從事男警員做不到的事。由此,吳永年提出要重視這支部隊利用宗教進行煽動。
其他準軍事部隊也開始徵召女軍警在衝突地區執勤,邊境安全部隊在印巴邊境起用女兵分隊,中央預備警察將她們用於對抗毛主義游擊隊。
印度邊境警察部隊建於1962年,在那一年,印度完敗於中國,入侵中國的印軍8900餘人被全殲。這支新生部隊,負責保障中印實際控制線的安全。
這支站在印度對華風口浪尖的部隊,一舉一動都被賦予更深遠的意味。
戰略疑慮
「印度對中國的戰略疑慮顯著增加。」馬加力說。
1998年,從印度薩爾沙漠地下響起的「雷聲」震撼全世界,印度在兩天內進行5次核試驗。一系列國際紛爭後,時任印度國防部長費爾南德斯提出中國是印度最大的威脅。
1999年,在受邀出席印度國慶閱兵式的宴席上,馬加力跟費爾南德斯說,閣下在中國非常有名,言外之意,是他罵中國罵得中國人民都知道。馬加力邀請費爾南德斯去中國看一看,眼見為實。
2003年,中國SARS肆虐時,費爾南德斯訪華。當時中國外交部接待的那些訪華團組,通通因疫情取消,但偏偏讓他順利成行。中國行,讓他看到中國對印度其實並沒有敵意,回國後,他公開聲明,之前他拋出的「中國威脅論」是記者歪曲的。
可意想不到的是,某些印度右翼媒體反而指責費爾南德斯,甚至構陷他收受中國的巨額賄賂,才會推翻前言。
「印度媒體的偏執狂真的厲害,實際上是民族主義思維在作怪,使他們不能客觀地看待印度外交,甚至一些所謂專家也是。」上海對外經貿大學教授郭學堂說。
「印度媒體,可以把白蘭地的度數,炒到二鍋頭的度數。」馬加力說,「印度對中國崛起,不服,也不安。」
在吳永年看來,「揣測中央政府的意圖」和迎合受眾,是部分印度媒體不按事實報道的根源之一,他說,「一旦把印度民眾不明不白的宗教情結和印度教民族主義煽動起來,那是難以消除的」。
圍繞著「中國威脅論」這塊大餅,形形色色的利益集團饕餮其中。吳永年說,「一些印度學者,因為在中印關係研究中秉持客觀立場,遭到印度政府排擠,排擠在一些高層次研究會議之外。」在他看來,「印度政界對華強硬占上風,在這種大環境下,印軍中的強硬派,則希望中印邊界問題緊張起來,這有助於提升他們在政治上的競爭力。」
研究1962年中印戰爭的澳大利亞戰史專家內維爾曾在中印洞朗對峙期間在《南華早報》撰文稱,印度方面一直維持著兩個自欺欺人的幻覺。其一是「中國無端侵略」,而更嚴重的一個幻覺是,印度的領土範圍是上千年的歷史自然形成的,不需要國際社會介入和界定。
在11月10日的外交部發布會上,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稱,「中印邊界問題特別代表機制運行良好,雙方將適時商定本年度特代會晤時間」。這將是雙方部隊在洞朗對峙73天後的首次邊界談判。內維爾認為,中印邊界談判的難度很大,因為印度國內的敵對情緒和「扭曲的群體受害者心態」,使政府難以改變政策。
在吳永年看來,對歷史問題的認識不清,是中印邊界問題的本質。長期以來,印度人被灌輸「中國占領印度領土」的虛假觀念,如果現任印度政府繼續奉行「殖民遺產繼承者」的思維,那談判只會進入死胡同。
在馬加力看來,解決邊界問題,需要兩國政府同時具有強烈的政治意願和足夠的政治權威。但印度政府意願不太強烈,而且沒有足夠的控制力,難以承受解決邊界問題可能對政府帶來的衝擊。「這次談判,要使中印關係恢復到比較穩定的狀態,使雙方民族主義情緒都冷下來,為未來關係定個調子,要相向而行,釋放善意,改善氣氛,為未來創造條件。」馬加力說。
「印度對華始終是兩面派,最為迷惑人。一面加強戰備工作,一面向中國示好。」吳永年說,因此,中國對印度也要做好兩手準備。
「中印是側面摩擦,而非正面對撞。」馬加力認為,要看清中印關係的大局。即使在反華報道的重鎮印度時報系,也開始有一些比較理性、客觀的聲音出現。「中印之間不是沒有矛盾,不是沒有鬥爭,但得斗而不破,我們不希望這些摩擦和爭端變成衝突和對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