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英國《簡氏防務周刊》12月1日報道,美國防部宣布,收回布希政府做出的2019年前銷毀所有美軍裝備集束彈藥的承諾
《集束彈藥公約》是2008年在愛爾蘭首都都柏林簽署的一個國際公約,該公約有包括英、法、德、日等國在內的108個國家發起締約。但是目前為止只有107正式簽署了合約。
美國曾在2010年口頭承諾加入《集束彈藥公約》,並宣稱在10年內銷毀所有其現役集束彈藥。最近美軍又反悔了,覺得這份口頭承諾違背了自己的軍事利益。
因為目前包括中國台灣在內的中國、俄羅斯、印度、巴基斯坦、朝鮮、韓國、以色列、巴西等均未簽署這個公約。
事實上美軍國防部認為簽署這一合約本質上可能對自己的軍事優勢構成削弱,加上美國只是做出了口頭承諾,於是就反悔了。
而條約限制的集束炸彈其實是一種恐怖異常的武器。
F-16戰機空投GBU-105集束炸彈示意圖
由於數量龐大,體積還很小,在投放之後由於殺傷區域很大,因此常常能夠引起大量的平民傷亡。是一種副作用非常大的武器。集束炸彈原本是針對敵方坦克和裝甲集群的,屬於區域性的殺傷。但是,如果有意的投放在人群集中的地區,那後果就不堪設想。
武器向來都不是單純的武器,它是戰爭的尖刀。美國退出口頭承諾的《集束彈藥公約》,其真實意圖又是什麼呢?
虎哥覺得,不得不說美國認真起來確實是一個非常現實的國家,美國人在考慮和自己利益攸關的問題是說變就變,完全沒有大國的架子,也從來不顧及自己的面子問題,確實是任性的很。
首先跟大家說說集束炸彈。
說的集束炸彈的最典型戰例,不得不說說1991年的海灣戰爭。
就像所有形式的現代戰爭一樣,當時美軍向科威特地區的地面部隊部署了火箭炮。這種代號「M270」的火箭炮雖然在1983 年投產並開始裝備美國陸軍,但是1991年卻是這種火炮第一次投入戰場。
在這種火箭彈同時裝備12發彈藥,一分鐘內就可以完全打完然後撤退。M270火箭炮12發如果同時瞄準一個特定區域的話,殺傷的範圍可以達到1平方公里。因此被美軍戲稱為「平方公里清除服務」的指定專用設備。前線的軍士也可以在前方呼叫這種服務,來清除被美軍認為不安全的區域。而這種火炮本身,卻可以待在目標區域的40公里以外。
而「M270」的真正厲害之處,是可以裝填一種代號M26的物資人員殺傷彈的專用子母彈。這發火箭彈156千克,內含644顆小型的M77炸彈,M77就是這種集束炸彈的子彈藥。M77的直徑只有35毫米,重230克,可以擊穿 100毫米厚的裝甲,毀傷車內的設備和人員。最可怕的就是,這種小型的炸彈並不一定完全的被引爆,而且散落各處很難被發現,有的甚至深深的插入地下半米到一米,很難清除,有些則潛伏於地表不深,被不知情的伊拉克平民踩到之後引起了巨大的傷亡。
在海灣戰爭當中,除了使用火箭彈武器來攻擊伊拉克軍隊之外。A-10雷電攻擊機也被安排用來投放集束炸彈。型號主要是MK-20「岩眼」。主要的目標是針對伊拉克的車隊和坦克群。當時的F-5和F-16戰鬥機都投放過在這種集束炸彈。可以穿透7到8厘米的土壤和5到8厘米的勻質裝甲板,而這樣的穿透力對於坦克的頂部來說,完全是致命的。
當時,美軍還使用了集束炸彈瞄準了伊拉克的後勤車隊。數百架飛機日也不斷在科伊邊境的公路上轟炸伊拉克車隊。
美軍飛行員事後回憶:從空中掠過燃燒了幾十公里的伊拉克車隊時,仿佛看見了地獄般的情景。在這條公路上,大約2000輛伊方的車輛被摧毀,坦克、裝甲車,以及各種汽車的殘骸綿延達36公里,被炸壞和被丟棄的車輛布滿了公路,每隔幾米就有一堆堆的車輛殘骸,到處都是伊拉克人的屍體!這條邊境公路因此被稱為「死亡公路」。
給美軍在海灣戰爭當中美軍所使用的集束炸彈做了一個簡單總結
型號
投放數量/總計
子彈數量
CBU-87
10035
202顆BLU-97A/B綜合效應子母小炸彈
CBU-78「蓋托」
209
45顆BLU-91/B和15顆BLU-92/B
CBU-89「蓋托」
1105
45顆BLU-91/B和15顆BLU-92/B
MK-20「岩眼」
27985
247枚MK118型雙用途子彈藥
CBU-72
254
三枚藥即燃料/空氣燃燒炸藥(FAE)
CBU-52/CBU-58/CBU-71
不詳
5w+
100w+
美軍國防部在戰後的分析認為,這些高達100萬以上的子彈藥其中至少有10%以上都沒有立即觸發引爆,它們散落在科威特戰場的各個區域內,在戰爭結束之後造成了上千起死亡和上萬起炸傷和殘廢。
集束炸彈還被使用在了當時的伊拉克雷區之內。被用來清楚雷區,為多國部隊的地面部隊行進清除威脅。伴隨著子彈和地雷的威力,瞬間產生2000度以上的高溫,使得可以耕種的地表瞬間成為焦土,很多可以用來耕種的地區在戰後迅速變成了不適宜居住的土地。
除了事後會造成的大量平民傷亡,嚴重破壞環境,戰時造成了大面積公路,電路,基礎設施毀壞更是加重了戰後的修復和重建的負擔。讓飽經戰火的平民更是雪上加霜。集束炸彈造成的破壞,不僅讓重建工作的經濟負擔愈加沉重,更是讓人民付出了鮮血和生命的代價。
這種炸彈實在是國語的可怕了,而且後患無窮,因此,這種地獄級的武器才被多個國家提議禁止。
2008年5月28日全球111個國家的代表就禁用集束炸彈達成一致,承諾8年內銷毀庫存集束炸彈。
之後在挪威首都奧斯陸正式簽署了《禁用集束炸彈公約》。
經過兩年的努力,《國際禁止集束炸彈公約》終於得以在2010年8月1日正式生效。
公約規定,禁止締約國生產、使用、儲存或轉讓集束炸彈。公約還給締約國銷毀已有集束炸彈、清理受污染地區設定了最後期限。
公約一經生效,締約國將被禁止製造和使用大多數種類的集束炸彈。並且,締約國原則上必須在8年內銷毀所持有的集束炸彈。
然而就像文章一開頭提及的一樣,主要的集束炸彈生產國美國、俄羅斯、中國、巴基斯坦、印度以及以色列等國,都沒有參加協議也沒有簽訂條約。
而美國在一開始就口頭承諾答應了條約的內容,最後又反悔了。畢竟美國並沒有正式的簽字。確切即便正是簽署了,這份條約也沒有約束力,也能隨時返回。
美國前後矛盾的用意是什麼呢?
有人認為,美國加入《集束彈藥公約》,但對其相關承諾出爾反爾,乃至陽奉陰違的行為,只是為了爭奪「國際話語制高點」,實際上根本不打算真正放棄集束彈藥。
這個分析是正確的。但是還忽略了一點。
《集束彈藥公約》反映了國際愛好和平的人們的美好願望,但是單從軍事角度和實用的角度來說,集束彈藥非常厲害的區域範圍攻擊武器。
2014年的烏克蘭內戰中,雙方都大量使用了集束彈藥,未參與《集束彈藥公約》的中東國家,在葉門衝突、敘利亞衝突中,衝突雙方都使用了集束彈藥。
足見其實用性能。
從美國的出爾反爾當中我們可以看出。美國是一個完全不可信的國家。美國的所有作為,均出於自己的實際利益的考量。
1944年7月,44個國家在美國簽訂了《布雷頓森林協議》。協議規定:美元與黃金掛鉤;各國貨幣和美元掛鉤,即美元「等同黃金」。可到了20世紀60-70年代,美元對黃金貶值,美國卻拒絕向外國中央銀行兌換黃金。最後導致《布雷頓森林協議》崩潰。
當初同蘇聯簽訂《蘇聯和美國消除兩國中程和中短程飛彈條約》即《中導條約》,由蘇聯和美國於1987年12月簽署,1988年開始生效。
條約規定,蘇美雙方將全部銷毀和徹底禁止射程為500公里至1000公里的中短程飛彈及射程為1000公里至5500公里的中程飛彈。
最近美國多次指責俄羅斯違反協議,但實際上,美國自己也未必完全遵守。條約在美俄交惡的大環境下,基本淪為了空架子。
2001年3月,新上任的小布希以「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會影響美國經濟發展」和「發展中國家也應該承擔減排義務」為由,宣布單方面退出《京都議定書》。
2017年6月1日,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聲明說,美國宣布退出《巴黎協定》。
美國從來都是想毀約就毀約,完全不顧及所謂的形象。
從對和平的約束方式和對武器的限制上,我們也能看到國際社會的本質。目前的國際社會雖然由眾多國家參與,但是卻處於無政府狀態。每個國家都只考慮本國人民的利益,只把本國社會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在目前的國際社會這是無可厚非的選擇,但同時也是逼不得已的選擇。因為各個國家有實力上的差距,保不准誰會和誰發生戰爭,擁有先進的武器是自保的根本。因為擔心對手造成的威脅,所以才發生了軍備競爭的死結。
而國際社會對此是無能的,只能通過良知來呼籲,實際上沒有任何實際的有效的限制手段。也無法限制大國的軍事競爭。
而對於美國這樣的大國就更是如此了,出爾反爾的成本很低。因此美國就更不在乎什麼面子上的問題了。
僅僅看過幾個集束炸彈的使用案例,就能讓我們看到戰爭的殘酷。死亡,破壞,甚至無窮的隱患。戰爭對於未參與其中的平民也絲毫沒有手軟。
所以,和平崛起的口號是多麼的可貴啊。中國雖然沒有簽署《集束彈藥公約》,但是中國一貫的立場就是發展武器,不是為了競爭,更不是為了對付身邊的鄰國。我們發展的所有武器,都是為了自我防衛。這就是中國不簽署的理由所在,我們發展此項科技,是為了對付可能進攻我們的敵人。
中國政府就表態,關於集束彈藥問題,應該堅持「平衡處理軍事安全需求和人道主義關切」原則。集束彈藥引發的人道主義關切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根本原因是不負責任地濫用這種彈藥以及戰後未及時清除遺留未爆子彈藥。
因此,針對使用和戰後清除這兩個環節採取有效措施,限制、規範其使用目標、操作程序,加強對未爆子彈藥的清除,是解決集束彈藥引發的人道主義關切的最有效方法。
而美國則是根據自己的實際利益來行事的,也沒有發表任何相關的聲明來表態。美國不願意放棄這種進攻性武器,因為它非常的有效。對美軍來說,殺傷效果比起人道主義危機,是不足一提的。畢竟美軍還要到處惹事,怎麼可能自廢武功。
所以,虎哥覺得,美國固然出爾反爾,但真正叫嚷著發動戰爭的人更可怕。這些人甚至都沒有見過戰爭的殘酷。而和平,才是人類永恆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