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貓燦先生)
在關于自然和社會的探討之後,博主想拿出一天時間,到大自然走走,于是昨天早起去聽聞已久的雙溪布洛濕地保護區(Sungei Buloh Wetland Reserve)看看。新加坡位于熱帶,植被豐盛茂密,盡管城市化進程發展迅速,仍然保留了很多原生態的自然保護區,這裏正是其中一座。雙溪布洛位于新加坡的西北方位,與馬來西亞最南端的城市新山相隔柔佛海峽。海峽不是很寬,站在海邊就可以看到新山城市面貌,由于地處邊境每隔一小段時間就有直升機來回巡視。關于雙溪布洛的介紹還是先看互動百科的說明:
雙溪布洛濕地保護區(Sungei Buloh Wetland Reserve)是位于新加坡西北部的一個重要的自然保護區。而且,這個保護區還是新加坡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受保護的沼澤自然公園。在這個面積達130公頃的自然保護區裏棲居著超過500種熱帶動植物,是候鳥途經東亞的主要中途停留站。2003年時,該保護區被列入東南亞國家聯盟(東盟)遺産公園(ASEAN Heritage Park)。
由于遊客不太多,前往雙溪布洛的交通不是十分便利,一般都是先乘坐MRT紅線到Woodlands或Kranji,再換925路公交車。在Woodlands換乘是925終點站,平時925不會開到保護區門口,步行還要走個十幾分鍾才能到,不過園區免票,周末925會開到門口,門票成人1新幣,兒童、學生、樂齡人士半價。
紅樹林(Mangrove)是熱帶、亞熱帶特有的生態系統,在東南亞有廣泛的分布,在這裏常常有“東方的亞馬遜”稱號。紅樹林是海灣、灘塗、內河入海口兩岸特有的灌木和喬木群落,植物生長密集,種類繁多,喜歡含鹽土質,根部常年浸泡在水裏,分爲呼吸根和支柱根,根系龐大。雙溪布洛濕地保護區正是爲了保護這原生態的紅樹林體系,盡量不破壞這裏的原貌,只是修建了道路和觀察小屋,行走在其中恍若置身于一片原始叢林,盡顯自然之美。
博主運用強大的谷歌地圖獨自來到這裏參觀,到達時已經是上午十一點,整個遊覽一圈到下午兩點才出來,全程大約三個小時。保護區鋪設了三個路線,普通路線是較爲寬敞的石子路,還有一段挺長的木板路,紅樹林研習園,穿梭在這安靜的森林之中,感覺很好。海邊的氣候很棒,海風吹來不會覺得熱,樹蔭下也不會覺得曬,不過空氣濕度很高,這造就了一片動物和植物的樂土。我們常常在電影看到這樣的片段,人們駕著小船行駛在密林之間,猴子在枝桠間跳躍,鳄魚時而浮出水面,描述的就是這樣的環境,充滿未知,符合人們的探險精神,感受這片土地從前的生態狀況。
上面這張圖能更加形象地反映出我們所描繪的場景,河流蜿蜒入海,樹林茂密叢生,這張照片是登上園區中間一個景觀台(Aerie)拍攝的。剛好遊覽這天的人不多,一個人走在偌大的保護區,既放松又緊張,放松來自于走進大自然帶來的那份靜谧,緊張來自于周圍各種樹林間的響聲,自始至終都不得不保持高度警覺的狀態,每一次拍照都要先確認周圍環境安全,畢竟都是一個人,現在想想其實還是挺勇敢的啊。因爲既然是保護區,這兒絕對不是市區裏的動物園或植物園,人類只是這個系統的旁觀者,動物們才是這裏的主人。說到這裏,就一定要談談住在這片紅樹林的“原住民”了。
這裏真的不是野生動物園,這裏是大自然,大蜥蜴居然是看到的最多的動物,已經不能數清三個小時裏看到多少個了,現在對于恐龍的想象能力有了大幅度的提升⊙﹏⊙b。上圖的兩只是最近距離拍攝的了,兩只蜥蜴應該是一雄一雌,前面的那一只頭部較大,肌肉也較強壯,猜測應該是雄性,就這麽趴在大路上,一米來長的身體占據了道路的大部分。這裏是一處水閘,旁邊是河流,水聲大也很涼快,還能曬到陽光,蜥蜴就是喜歡這樣較寬敞有情調的地方…只好從道路右邊小心地挪過去,過去之前坐在旁邊先平靜了一下心態,拍了這個照片,過去還是有點緊張的,畢竟這個太大了,而且動起來絕對比人還要快。第一次近距離看到這樣的大蜥蜴是在烏敏島,不過當時有自行車,蜥蜴也沒那麽大個,一下就鑽進樹林了。這次就是從尾部後面邁過去的,前方這只一直在盯著,從照片就能看出來,警覺又淡定。據說這種蜥蜴一般是不會主動攻擊人類的,但是被咬一口後果是不能想象的,野生動物是不會打疫苗的,不要招惹它們。如果你想尋找它們的蹤影,寬闊的、有光照的石頭上常常可以看到(實際上它們到處都是)。
在上面總結的類似地點處,又看到了趴在石塊上的這只小蜥蜴,這附近可能有一個蜥蜴巢穴。這是人工鋪的石頭平台,光照充足,面朝大湖,這個小蜥蜴正安靜看著這片河灘,受到驚擾蜷縮了身體,好像在伺機而動。駐足看了看這片寬闊的內湖,海風陣陣吹來,覺得這個小蜥蜴好會享受,它在想什麽呢?
這是過橋時無意看到的另一只小蜥蜴,它伏在橋的欄杆上,聽到有聲響快速向前爬去,又安靜地停了下來。它們的顔色和周圍混在一起,需要一些眼力來認真辨別,不然只能聽到四周窸窸窣窣它們爬動的聲響。蜥蜴是熟練水性的,不論陸上水上都可以行動,紅樹林確實適宜它們的居住。
聽到有聲響的時候,就有照相的機會了,這是路邊偶然“聽”到的一只小蜥蜴,看起來和上面的不是一個品種,體型較爲小巧。以前覺得這裏的壁虎大得驚人,現在看看這裏的蜥蜴算是理解了。還看到有人在這裏拍到過鳄魚,果然是生態好啊。不過除了松鼠沒有在這裏看到什麽哺乳動物,如果這裏有猴子聚居,那是不敢來的。靠近淡水池塘的地方蚊子很多,建議穿長褲長袖,做好防蚊工作。
行走在Mangrove Boardwalk的時候,還看到了一種從未見過的動物。上圖這個長著類似青蛙頭部和魚的身體的動物叫做彈塗魚(Mudskipper),是兩棲動物,在泥沼地爬行自如,在水裏也能遊動,體長約20厘米。相冊裏有兩張照片是兩只彈塗魚爭鬥的場面,這種動物在泥下建造由兩條垂直地道構成的洞內居住。這段時間不是汛期,水量不大,可以看到泥沼地裏大樹的氣根,和一些“河蚌”(相冊可以看到)。另外還看到一直特別漂亮的藍色鳥,可惜沒有清楚拍攝到,相冊裏有一張照片有一個一晃而過的藍色小鳥身影就是,豐富的自然資源給這些鳥類也提供了充足的食物。
這段木板路相對平靜一些,穿梭于叢林之間,距離很長,沒有大蜥蜴也沒有蚊子,很適合散散步,空氣自然是好的沒的說。
路邊靠近河流的好觀測點都會設立一個觀察室(Observation Hide),裏面有座椅和桌子,人們像進入碉堡一樣,隱蔽地觀察外面的動靜,而不驚擾其他動物,這樣的設置很合理,也給人們提供了休息的處所。不過要提醒的是,動物也可能進入這些房子休息,所以進入前要確定沒有其他動物在裏面。
這就是觀察室的外觀,看上去像是普通的房子,每隔一段距離就會設立一個,有不少照片就是在這樣的房子裏拍攝的。
這一行收獲還是很大的,探索了新加坡多元文化的新一面,也意識到新加坡是從這樣的熱帶自然環境發展成如今的發達城市,頗爲感歎。人類加工了大自然,住在有別于其他動物的新社會,但是自然的本質沒有改變,這是人類最原始的住所,人類對自然需要敬畏,在尊重自然的基礎上構建社會,發展科技。
臨行前,我還注意到車站附近一個地名標識,叫做Kranji Beach Battle Site,回去查了維基百科才知道這裏曾發生過重要戰鬥,二戰時期日本攻占新加坡就是從這裏登陸的,屬于新加坡二戰遺址。日本從1941年底開始侵略馬來亞,當時這邊是英殖民地,由于英軍當時裝備較落後,訓練不足,日本只用了兩個月左右時間就從馬來西亞北面與泰國接壤的地方打到最南面的新山,與新加坡隔海相峙。1942年2月日軍企圖入侵新加坡,表面上進攻東北的烏敏島,實際上集結部隊預備在西北的Kranji登陸。當時的英軍、澳大利亞軍隊和本地華僑資助的華人抗日救國部隊頑強抵抗,曾一度使日軍放棄登陸,但由于部隊間溝通不足,裝備、訓練程度有限,最終失守。英國于1942年2月15日在老福特汽車廠(現在Bukit Timah)向日本投降,12萬英軍被俘,而日軍僅用3萬人不到三個月占領馬來半島,這就是史書記載的馬來亞戰役。之後新加坡經曆了最黑暗的三年日據時期,之間來自中國和盟軍支持的抗日活動不斷,最終日本投降,新加坡于1945年9月交還英國,但此時新加坡人民獨立自由的意識已經覺醒,逐漸脫離英國管轄,經過了短暫的幾年馬來西亞聯邦時期,新加坡終于在1965年8月9日建國,爲爭取自由獲得了偉大的勝利。
本文經作者貓燦先生授權于新加坡眼微信公衆平台發布,歡迎分享,未經許可請勿二次轉載。
更多精彩圖片,請點擊本文最後的“閱讀原文”或“read more”查看。
貓燦先生的博客:http://i.maoc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