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世界衛生日的主題是“病媒傳播的疾病”,重點關注向人類或動物傳播大量寄生蟲和病原體的一些最常見病媒,如蚊子、白蛉(sandfly)、臭蟲和蝸牛等。
別看蚊子體型小,對人體健康的危害可不小,可傳播多種疾病,如瘧疾、絲蟲病、骨痛熱症等達80多種。甚至有人說,再沒有哪種蟲類比蚊子對人類健康的危害更大。
如果問經理李華強(化名)他最不喜歡的蟲類是什麽,答案是:蚊子。約10年前,他曾患骨痛熱症,反複高燒,身體酸痛乏力的情況,至今還印象深刻。
現在,他對蚊子的警覺性提高許多,爲了驅蚊捕蚊,睡房裏就擺放了兩台捕蚊器。出門到戶外活動時,他也會噴上驅蚊劑,有時還用上驅蚊貼。
蚊子,就如過街老鼠,人人喊打。過去幾個月,新加坡天氣悶熱幹旱,蚊子交配活躍,滋生繁殖更多更快。接下來,雨季即將來臨,得更加留意預防伊蚊滋生。
陳笃生醫院傳染病與流行病學研究所主任梁玉心教授受訪時說:“蚊子喜歡靠近人類。蚊子是傳播病毒的媒介,不同蚊子傳播不同的疾病,例如按蚊(Anopheles mosquito)傳播瘧疾,伊蚊傳播骨痛熱症、基孔貢雅症(chikungunya fever)等。”
這些疾病當中,有些如瘧疾,曾經肆虐,現已被控制,有些則是本地近期出現的,如基孔貢雅症。可見,蚊子作爲病媒傳播的疾病,可能隨時入侵本地,得時刻保持警惕,做足預防。
避免黃熱病“登陸”本地
要爲健康築起防衛牆的,就是預防黃熱病(yellow fever)。梁玉心教授說:“本地目前沒有黃熱病,但仍要小心防範,這病發死亡率可達50%。”
爲避免黃熱病“登陸”新加坡,國人要是出國到黃熱病地區,就應該打預防針,避免將該病毒帶回國後,經由蚊子傳播開來。她說,漸漸地,人們已提高這方面的意識,尤其是出國到非洲、南美洲前,會注射黃熱病疫苗。黃熱病屬過濾性病毒,發燒、身體酸痛等症狀和骨痛熱症類似。
蚊子所傳播的疾病,也和人們的生活環境和方式有關。
瘧疾曾經肆虐,但傳播瘧疾的按蚊大多在森林出沒。現在隨著城市化的腳步,按蚊已減少了,瘧疾也較爲少見了。
反之,骨痛熱症、基孔貢雅症則是近年來危害人體健康的疾病,不可小觑。去年,本地骨痛熱症病例創新高,全年累計病例達到2萬2170起,比上一次高發年,即2005年的1萬4210起多出近一倍。
今年開年至今,本地基孔貢雅症的病例已達143起,比去年同期的34起多幾倍,專家警告,本地今年的疫情有可能比去年更嚴重。
白紋伊蚊傳播基孔貢雅症
基孔貢雅症與骨痛熱症一樣,是一種由伊蚊傳染的疾病,不同之處在于,骨痛熱症主要是由埃及伊蚊(Aedes egypti)傳播,而基孔貢雅症則主要是由白紋伊蚊(Aedes albopictus)傳播。基孔貢雅症的主要症狀包括發高燒,肌肉痛、出現紅疹等,與骨痛熱症類似。
其中,最明顯的症狀是關節出現劇烈疼痛。梁玉心教授指出:“大多數病人在一兩個星期內可完全恢複健康,但關節或背部疼痛的問題可能會繼續困擾他們幾個星期,有時甚至幾個月。原本關節已較弱的年長者,出現這類後續關節疼痛的風險較高。”受影響的主要是手腕、手指和腳踝關節。
過去,本地沒有基孔貢雅症病例,人們對這病症的了解甚少,直到2008年小印度發生多起基孔肯雅熱病例後,才開始聽聞該疾病。翻查資料,90年代末還有新聞報道將之稱爲“怪病”呢。根據資料,醫學家最早于1952年在非洲的坦桑尼亞證實了這種傳染病的存在,患者的主要症狀是關節腫大,病人只能彎著腰走路,當地人以馬孔德語chikungunya名之,意即彎腰病。
據知,雖然基孔貢雅症致死病例很罕見,不過,産前感染了病毒的新生兒,65歲以上的老年人,患有多種慢性病如高血壓和糖尿病者,免疫力下降者,較容易産生嚴重的並發症。主要的並發症包括腦膜炎、視神經炎、心肌炎、腎髒炎、腎衰竭等,不過,都屬于罕見病例。
和骨痛熱症的治療方法一樣,醫生針對症狀給藥,包括退燒藥、消炎藥等。病人須要多休息,多喝水,以自身抵抗力對抗。基孔貢雅症雖然發病緊急,一般卻也痊愈得快。複原後,患者也會對其産生抗體,不再受感染。
骨痛熱症可能再度感染
骨痛熱症則比較複雜,有四種類型。已患了某類型骨痛熱症後,身體會産生抗體,但仍存在患其他類型的可能性,再度發病後情況將更嚴重。以本地病患來說,半數是首次患病,另一半數是二度患病。至于患不同類型骨痛熱症的病人人數,本地則沒有相關數據。
不同時期、不同類型的骨痛熱症在本地“流行”。梁玉心教授透露,2004年前後是第一型病毒血清型(serotype),2007年是第二型,去年和今年較多見的病例又再屬第一型。
蚊子體型這麽小,卻能擊垮人們的健康,今天醫學發展如此進步,沒有疫苗嗎?梁玉心說:“醫學界正不斷研究疫苗,但骨痛熱症比較複雜,又不只是一種類型,所以疫苗研究進展比較緩慢。研究已進行了超過六七十年,可見並非易事。至于基孔貢雅症,它只有一種類型,患者康複後會産生抗體,因此相信該疫苗需求並不高。”
伊蚊多數不會留下“作案”痕迹
被蚊蟲叮咬後,又紅又癢,讓人很不舒服。有些人對蚊蟲叮咬産生較爲敏感的反應,紅腫或發癢情況較爲嚴重。
蔡女士的12歲兒子就經常面對這種苦惱。若被蚊子叮咬後,紅腫的情況比一般人嚴重。曾經,他的手指、耳朵、手肘等處被叮咬後腫大起來,看起來像是受傷。
梁玉心教授說,確實有人因此求醫,但這種現象不屬于病症,只是皮膚對蚊蟲叮咬的反應較大。有些小孩長大後這類反應就會消失,但也有人長大後才出現這類問題,當中不排除家族遺傳可能性。出現這種情況時,若感到不適可向家庭醫生求診,使用消炎藥物來解決。
若被伊蚊叮咬,很多時候反而沒有紅腫發癢,毫無痕迹。蚊子最惹人厭的就是在耳邊“嗡嗡”叫,但伊蚊卻靜悄悄地,無聲無息“攻擊”,連“作案”痕迹也沒留下。梁玉心說:“這就是伊蚊可怕的地方,每當我們問骨痛熱症的患者,是否知道何時被叮咬,人們往往都不知情。”
經常有人好奇,爲什麽有些人似乎較容易被蚊子叮咬?也有不少說法如蚊子喜歡吸食B型血,或是人體味道、汗水等,吸引著蚊子。衆說紛纭,梁玉心認爲目前沒有醫學根據,每個人都有被叮咬的可能性。但數據顯示,本地骨痛熱症患者男性多于女性,這可能和男性較多從事戶外活動及工作相關。
預防蚊子叮咬是上策
現在市面上的驅蚊用品選擇很多,有驅蚊劑、防蚊貼、防蚊手環,還有蚊香、電子驅蚊器和捕蚊器等。
研究顯示避蚊胺(DEET)的驅蚊效果最強,這也是驅蚊劑中常見的成分,一般含量介于7%至25%。然而,不是成分越高驅蚊越有效,而是指保護時間較長。資料顯示,6%含量的有效時間爲2小時,20%含量效用達4小時。
得注意的是,小孩得使用避蚊胺含量較少的驅蚊劑,兩個月以下的嬰兒不適合使用,家長可改用蚊帳驅蚊。
使用驅蚊用品時,記得根據産品上的說明使用,別用于傷口或皮膚不適處。使用噴劑的話,勿直接噴在臉上,而是應先噴于手上,再塗在臉上。
周圍溫度、汗水等因素也會影響驅蚊劑的效用。因此,使用驅蚊劑不是越多越有效,間斷性塗抹補用,才能讓驅蚊效果更持久。
每種生物,就連細菌,也在進化演變中。進化論,也適用在蚊子身上。梁玉心教授的看法是,滅蚊也要拿捏得當,蚊子生存受到威脅,也會産生自我保護作用,繁衍和進化速度可能反而更快。因此,學會保護和照顧自己,預防蚊子叮咬是上策。
DIY驅蚊香精油
除了選用市面上的驅蚊劑,還可以DIY香精油來驅蚊。本地Mt. Sapola的創辦人顔秀佳也是香精油達人。她說:“香茅(citronella)和檸檬香茅(lemongrass)精油這兩種精油都含高量的香茅醛(citronellal)成分,具驅蚊功效,也可抗菌。”
其他含少量香茅醛的香精油包括:天竺葵(geranium)、玫瑰、檸檬、薰衣草、薄荷、桉樹(eucalyptus)等。
顔秀佳說,香茅醛並沒有消滅蚊蟲的作用,其味道使蚊蟲無法找尋“覓食”對象,從而達到驅蚊作用。一些人可能對香茅醛産生皮膚過敏現象,長時間使用也可能給皮膚或眼睛帶來不適。另外,6個月以下的嬰兒也不適用。
據知,目前沒有相關科學根據說明孕婦不能使用香精油,但爲安全起見,不建議懷孕前期使用,尤其避免使用羅勒(basil)、鼠尾草(sage)等。
使用香精油的方法,主要分香薰及塗抹。香薰法包括燭燒、電子精香爐、霧化器(nebulizer)等,適合家中使用。精油皮膚護理法,則是使用含香精油的潤膚霜、沐浴乳等。切記香精油不能口服,可能導致肝髒中毒,危害健康。
可以根據對香味的喜好,自己調制驅蚊香精油。顔秀佳說,自己調制時可根據精油的特性,或純粹以個人喜好爲依憑。例如,柚子、佛手等適合當前調,玫瑰、薰衣草可作爲中調等。
另一個參考依據是以香味分類來選,如喜歡花香味,可選茉莉、玫瑰;喜歡木香可用檀香木等香精油。
調配時,從一對一的比例開始,然後逐步根據對味道的喜好增減,或再添加其他香精油。她建議,一個合適的驅蚊配方爲:按citronella(3滴)、茶樹油(3滴)和薰衣草(6滴)的比例調制。
(文/黃億敏,文章來源于早報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