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商業區向來是一個商業活動的集中地。然而,過去十年來,中央商業區經曆了轉型,加入其他的元素,創造成一個集工作、生活和娛樂爲一體的環境。中央商業區在過去十年是如何演變的,未來十年又將如何變化呢?
不僅是商業用途
步入新的千禧年時,新加坡中央商業區(CBD)的私宅房地産交易是相當稀少的,主要只是在一些較舊的住宅公寓項目,如丹戎巴葛的史波蒂斯兀公寓(Spottiswoode Apartment)和龍門大廈(Dragon Mansion)。但這些項目早已在集體出售市場賣出,如今地段上已建了全新的私宅項目——Spottiswoode Residences與Spottiswoode 18。
政府有計劃將中央商業區塑造成一個充滿活力的工作、居住與生活的環境; 而當中,讓中央商業區的住宅市場重新煥發活力的一些關鍵性因素,包括:在政府售地計劃下推出的私宅地段、將過時的商業大樓重新規劃爲住宅用途,以及准許陳舊的住宅項目集體出售。
在現有的中央商業區內,非有地高樓住宅已形成了天際線的重要一部分。光鮮亮眼的共管公寓大樓已與優質辦公樓鱗次栉比地並列在一起。 而可以將辦公樓、住宅、零售、餐飲和休閑等選擇集合在一起的市區居住概念已經廣被市場接受,甚至被視爲是一種深具魅力的生活方式。
市區居住的潮流,起源于2003年在高平街(Gopeng Street)發展的646個單位項目海天大樓(Icon),以及2004年發展的1111個單位項目濱海舫(The Sail@Marina Bay)。如今,中央商業區大約擁有5300個已竣工的高樓住宅單位。一些顯赫的住宅項目,包括分別擁有428個單位和221個單位的濱海灣居(Marina Bay Residences)和濱海灣軒(Marina Bay Suites),以及位于史波蒂斯兀園路(Spottiswoode Park Road)擁有351個單位的Spottiswoode Residences。
需求大增
中央商業區的非有地私宅數據,反映了中央商業區逐漸演化爲一個住宅地點。在2003年之前,第1郵區和第2郵區的所有私宅交易量,每年都鮮少超過100個單位,反映出中央商業區的私宅活動幾乎不存在。然而,從2003年起,新推出的公寓項目向置業人士和投資者銷售了在市區居住的這個“前衛”概念,帶動了這兩個郵區的銷量猛漲。從2003年至2007年,單是新項目的銷售量就達到了平均每年440個單位。
在這五年內,中央商業區的私宅總交易量(包括新銷售、轉售和樓花轉售交易)達到了平均每年764個單位,幾乎是2000年至2002年每年平均78個單位的10倍交易量。私宅的總交易量在2007年創下1430個單位的高峰,這主要是由海天大樓、濱海灣居、珊頓一號(One Shenton)和濱海舫等項目的銷售推動的。在此之後,國際金融危機在2008年壓低了買氣,使中央商業區的私宅交易量降到了249個單位。
到了2009年,中央商業區內的私宅交易量重拾腳步,回彈至633個私宅單位的成交量,並且于2010年再漲到接近2007年的高峰水平,賣出了1429個單位。在2010年推出的項目包括了Altez、76 Shenton、Dorsett Residences、Robinson Suites和Spottiswoode Residences。然而,隨著政府推出數輪降溫措施,整體私宅市場被沖擊,交易量隨即下滑。2011年12月實施的額外買家印花稅(ABSD)條例,也影響了高檔住宅的需求,2013年6月推出的總償債率限制(TDSR),再次打擊市場。中央商業區的交易量在2013年大跌到325個單位。
新加坡公民是最主要的買家群體,在2003年至2013年的中央商業區私宅單位交易中,占了大約64.7%。在同一段期間內,企業占了6%的成交量,而外國投資者也展現了濃厚的興趣,占交易的29.2%。在這29.2%當中,新加坡的永久居民占12.9%,而其余16.3%是屬于非永久居民的外國買家。中央商業區住宅的大部分外國買家是印度尼西亞人、馬來西亞人、中國大陸人和英國人。這幾個主要外國買家群體(包括永久居民)就已超越2003年至2013年間中央商業區住宅單位的外國買家的一半比例。
銷售交易量的數據分析也顯示,樓花轉售(sub-sale)活動(炒賣活動的一項指標性數據)從2005年開始增加,這似乎顯示中央商業區的住宅也開始成爲房地産炒家的目標。從2005年至2009年,樓花轉售交易占中央商業區非有地住宅交易量的44.7%。這項數據到了2008年創下76.3%的高峰水平,到了2009年才跌至49.9%。然而,從2010年開始,由于政府推出越來越多措施爲市場降溫並抑制投機活動,樓花轉售交易逐年減少,到了2013年只占總交易量的4.0%,是自從2004年以來的最低水平。
價格開始攀升 租金隨之上揚
中央商業區住宅的價格一直處于上漲趨勢,這是因爲受到強勁需求和良好經濟環境的扶持。在2003年,中央商業區的非有地住宅中位數售價是每平方英尺691元,但自此之後價格已經顯著飙升,2013年的中位數售價爲每平方英尺2233元,漲幅超過三倍。
根據市區重建局的REALIS轉售禁令數據,截至2014年4月1日,今年首八個星期的轉售禁令記錄顯示,中央商業區的私宅交易中位數價格爲每平方英尺2204元。
租金的走勢也似乎不甘示弱,中位數月租從2003年的每平方英尺1.97元,上漲至2013年的稍微低于6.00元,是大約原來的三倍水平。截至2014年4月1日,市區重建局房地産資訊系統(URA REALIS)的租金資料顯示,中央商業區的住宅單位在今年首季的中位數租金爲每平方英尺5.92元。
根據中央商業區非有地住宅在2013年和2014年初的中位數價格和租金,這些單位的毛收益率大約在3.0%左右的水平。
市區居住概念將成爲持久不變的趨勢
根據市區重建局的數據,截至2014年2月,中央商業區已推出的私宅項目中,只有275個未售出的單位。這些項目包括了Altez、Dorsett Residences、濱海灣軒、Onze @ Tanjong Pagar、Robinson Suites、SkySuites @ Anson、Spottiswoode Suites、Spottiswoode Residences以及V On Shenton。
想要在中央商業區購買私宅單位的機會之窗仍然向買家敞開,市場還有一些尚未推出的新項目。這些新項目包括了的濱海盛景(Marina One),這是一個由淡馬錫控股和馬來西亞國庫控股(Khazanah Nasional)的合資公司馬新私人有限公司(M+S Pte Ltd)所發展的項目。這個項目位于濱海南,即濱海大道和海峽景交界處,擁有1042個單位,預計會在今年遲些推出。其他即將推出的新項目,還包括絲絲街的272個單位項目Cecil Suites、羅敏申路的前周氏大廈(Chow House)地段上發展的約150個單位項目,以及和昌路(Hoe Chiang Road)目前吉寶中心與GE大樓地段上將建立起一個約600個單位的項目。
截至2014年2月,中央商業區預計擁有將近2500個潛在私宅供應量,當中包括尚未推出和已部分推出的新項目。
以長遠來看,占地130公頃的整個濱海南地區,即從濱海南花園一直展延至新加坡海峽之間的土地,預計能容納約9000個私宅單位,這裏將出現一個都會村落與新加坡的主要商業區緊密融合在一起。
鑒于過去十年的需求相當大,以及當局有計劃在中央商業區推出更多住宅,在市區居住的概念將不會退潮流。長遠而言,市區居住概念將繼續向前邁進,成爲一個持久不變的趨勢。
(文/許淑惠,文章來源于早報網)
附:Altez樓盤介紹——中央商務區核心的奢華都市生活
– 位于兩個綜合度假勝地之間——濱海灣金沙和聖淘沙名勝世界。
– 中央商務區核心地標
– 步行2分鍾即達丹戎巴葛地鐵站
– 經濟戰略委員會已經規劃將丹戎巴葛作爲下一個濱海新城(第二個濱海灣)
– 步行可至濱海灣新市區中的如下發展項目:
濱海灣金沙——三座 55 層高的酒店大廈被樓頂的一座 1.2 公頃的空中公園所連接,內設賭場,兩個劇院,一個科學藝術博物館,120 平方英尺的會議和展覽中心,和許多品牌專賣店
濱海灣金融中心——由三座寫字樓組成,提供大約 300 萬平方英尺甲級辦公樓面積
濱海灣花園——也將擴展爲一個位于城市之心的綠色開放空間,將會作爲一個新景點吸引本地和外國遊客的光臨。
– 62 層, 250 米高
– 280 套奢華單位
– 1至2臥房式公寓,3臥房複式和頂層豪宅
– 5個空中花園,不包括設在第8層和第9層的休閑娛樂設施
– 可在第60層的空中天台用餐
如果您對在新加坡購置房地産感興趣(不局限于以上列出的項目),歡迎添加新加坡眼普通賬號(微信號:xinjiapoyan)或寫郵件至[email protected]說明您的要求,將有房地産專家爲您介紹合適的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