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多家知名互聯網企業頻頻爆出隱私保護隱患。支付寶被爆用戶數據遭到“悄悄”收集和利用,騰訊微信面對輿論壓力而辟謠不會使用用戶隱私數據,都引發社會廣泛關注。許多人陷入恐慌之中,認爲互聯網巨頭埋下的陷阱防不勝防,可謂“細思極恐”。
但是,在BAT(百度、阿裏巴巴和騰訊)這樣的互聯網巨頭全覆蓋和立體化滲透的信息時代,人們不得不使用乃至依賴它們所提供的各類信息服務,想要逃脫個人資料和隱私被侵入都很難。
無論是中國還是其他國家和地區,都已進入互聯網巨頭時代。在一些大國,本土互聯網企業能夠與跨國公司相抗衡,但結果也是形成寡頭或壟斷之勢。對于毫無抵抗力的小國來說,谷歌、面簿這樣的國外互聯網巨頭一旦進入,就會勢如破竹而形成壟斷形態。過去新加坡電子支付是分散的,現在也通過整合二維碼而漸趨統一,並有可能導致新的互聯網巨頭崛起。
互聯網本身就具有較強的網絡基礎效應,是典型的自然壟斷行業,極有可能導致寡頭或壟斷格局。在互聯網的細分領域,競爭異常殘酷,往往只能留下市場占有率第一位的企業。更爲重要的是,互聯網巨頭出現明顯的混業經營態勢,同時在幾乎所有細分領域出現寡頭或壟斷局面。
類似騰訊這樣的互聯網巨頭一旦進入這些細分領域,則會憑借其巨無霸的用戶網絡基礎而輕取市場主導地位。一旦互聯網巨頭的壟斷地位形成並鞏固,後來者就很難打破,而用戶也別無選擇。
對于隱私保護而言,互聯網巨頭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互聯網巨頭有很強的技術能力,其所建立的強力防火牆可以確保用戶信息不被泄露。如果實力雄厚的互聯網巨頭都無法保障用戶的個人隱私,就更不要指望掙紮在生存線上的中小企業了。
另一方面,互聯網巨頭越來越趨向于跨域混業經營,這使其可以怡然自得地利用用戶在各個方面的信息。跨行業的業態經營模式,使互聯網巨頭可以實現對用戶的全方位監測和立體化掃描,爲大數據技術應用提供了無限可能。用戶在一個領域所留下的痕迹數據,可以輕而易舉就被導入其他領域,並且往往是神不知鬼不覺。
這意味著用戶在這些互聯網巨頭面前,無異于赤身裸體的“透明人”,毫無任何隱私可言。互聯網巨頭使隱私保護具有了微妙的兩面性,讓廣大用戶愛恨交織,也給公共監管提出了挑戰。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叠代更新,少有人或組織能夠參透海量數據和複雜算法背後的真實商業動機。即便是政府業務部門,在人力、技術等方面也難以與其匹敵,監管能力相形見绌。這使隱私保護領域面臨極大的挑戰,用戶監督和政府監管也遇到了難題。這就要求互聯網企業在“大到不能倒”的情況下,肩負起應有的社會責任。
與此同時,政府部門也應加強反壟斷調查,避免某些企業一家獨大,並爲用戶提供多元選擇的權利。反壟斷調查可以作爲震懾手段,並爲其他企業進入提供契機,在用戶可以“用腳投票”的情況下推進隱私保護。
此次泄露門和濫用門事件固然令人惋惜,但也未必全是壞事。通過此類事件的“科普”,至少可以提升民衆的隱私保護意識。中國過去對公民隱私的保護不力,不僅觀念滯後,而且在使用和披露公民信息方面也極盡簡單粗暴。民衆的個人資料往往被任意公開、處置和轉售,並導致許多人遭受大量電信詐騙和財産損失。互聯網的崛起和大數據技術的運用,讓個人信息更容易被“和盤托出”,但也增強了民衆保護個人隱私的意識。
無論我們是否樂意,互聯網巨頭都將如影隨形。在互聯網巨頭時代,立法機構、政府部門、企業和用戶代表應通過協商確立基本原則,明晰用戶數據的所有權、歸屬權、使用權、知情權和處置權,爲個人隱私保護提供法律保障的底線。
在此基礎上,需要平衡隱私保護和商業創新之間的關系,避免過度隱私保護而扼殺技術創新的潛力。不能因爲技術進步而導致的隱私保護難題就因噎廢食,而應認識到技術創新本身也在強化隱私保護的能力。比如,人臉識別技術就可以大大減少個人信息被冒名頂替的風險。
此外,應考慮推動互聯網行業設立隱私保護風險防範基金,加強對網絡隱私保護的政策研究和應對策略,並在出現大面積隱私泄露等數字安全危機時提供必要的救濟。
最後,業界和政府部門應強化教育責任,使普通用戶在別無選擇的情況下,具備起碼的隱私保護意識和技能,做好理性判斷、留存證據和數據備份等方面的防範措施。
(作者馬亮,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公衆號”公共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