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去年某醫學院大一新生的發問,問題一出,網友們廣爲瘋傳並紛紛回複:
- “家裏有,自己帶更好啊~”
- “好像都自己帶呢~”
- “悄悄告訴你,我連夜去搞到的呢~”
雖然,這是大一新生不小心鬧的大笑話,又或者是蓄謀已久的冷笑話……
BUT~醫學院學生缺乏屍體上解剖課的現象,確實已經存在很!久!!了!!!
作爲一名曾經的醫學生,入校第一天,在參觀校史館前,我們在學長的帶領下,先集體默哀了三分鍾。當我們屏氣凝神走進校史館的那一刻,很多同學的眼睛都濕潤了:這裏躺著的,都是願意爲了醫學事業,把自己的遺體貢獻出來的“前輩”們。
全身遺體捐獻,在醫學上稱爲“Silent Mentor(無語良師)”,台灣地區所稱的“大體師”,是各界比較認可的華文名。
可是,由于大體師緊張,大學五年,我們所上的解剖課,都是對標本的觀摩,一班一具還只是看,至于親自動手,那是想都不敢想的。
這個現象並非獨立存在,鼎鼎大名新加坡國立大學的楊潞齡醫學院,情況更誇張~從2003年起,解剖課就開始停上了。
其實,對于醫學事業的研究,大家都很支持。在新加坡默認人死後捐獻器官一文中寫到:在新加坡有97%的人,只要符合捐獻條件,在死後都會捐獻自己的器官。當自己的器官可以讓另一個生命繼續延續,捐獻者覺得很值得!
但是,對于全身遺體的捐獻,或許是因爲傳統觀念,或許是因爲不夠了解,捐贈的人還很少。
就在不久前,一篇72歲的老父親,選擇了在新加坡成爲一名大體師介紹了一位將近73歲的老教師,在死後將自己的遺體捐贈給國大醫學院院,支持醫學事業,令不少人大爲感動:這位老教師,直至生命結束,依然在教書育人!
在因爲缺乏大體師而停止解剖課快10年後的2012年,新加坡國立大學醫學院提出了“無語良師計劃”,鼓勵民衆捐獻遺體,用作醫學研究。
在大家的奉獻下,終于~國大醫學院解剖課在去年重開了。今年捐贈遺體的數量已達到了20具。相比2012年的只有6具,情況好轉了很多。
解剖大體師有助于醫學生更加熟悉人體的構造,也爲將來成爲醫生奠定良好的基礎。而對于捐獻的遺體,所有的學生都會特別尊重。不僅課程開始之前大家會默哀,而且遺體旁邊也會放著死者生前的照片,並附著他(或她)的姓名、年齡、死因。大家都會小心翼翼地對待每一幅捐贈的遺體,因爲在學生們看來,這些躺著不會動的“生命”,是最偉大的人。
一個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生命的價值是無限的。大醫大愛,我想真正的大愛並不是醫生救助了多少病人,因爲這本就是他們的職責所在。而是,本不相幹的人,願意去爲了陌生人捐獻自己的器官和爲了推動醫學的進步而捐獻自己的遺體。
“健康所系,性命相托”!這不僅是我們的誓言,更是對“生命”的承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