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顯龍總理在今年的國慶獻詞中,將對抗糖尿病,與發展學前教育和推動智慧國建設一起作爲國家的三大工作重點,這也反映了政府在新加坡社會老齡化、生育率低下,以及新科技湧現的形勢下所采取的必要的應對策略,是對國家和人民有長遠利益的舉措。
面對越來越多的新加坡人患上糖尿病的現況,衛生部自去年起成立糖尿病預防及治療全國工作組(Diabetes Prevention and Care Taskforce),宣布向糖尿病宣戰,要加大力度保障國人健康,遠離糖尿病,也要幫助糖尿病患者更好地控制病情,以免病情惡化,發生嚴重的並發症。 這也是政府第一次以“政府整體行動”(Whole-of-Government)的方式,針對一種慢性疾病擬定長期的對策, 並由政府部門,私人企業,病患群體,看護機構共同參與,以實現全面對抗糖尿病的目標。
那麽,你是否了解爲什麽選擇對抗糖尿病? 到底具體怎樣做才能夠真正做到呢? 糖尿病是當前威脅全球人類健康的最重要的非傳染性疾病之一,根據國際糖尿病聯盟(IDF)統計,2015年全球糖尿病患者人數已達4.15億,其中75%的患者分布在中低收入國家,中國有1億左右的糖尿病患者,居世界首位,美國也有超過2900萬人患有糖尿病,在過去30年中,糖尿病患者的數量增加了四倍。 估計到2040年,全球將有近6.42億糖尿病患者。 2015年全球因糖尿病死亡的患者人數約爲500萬,2015全球用于糖尿病治療及並發症預防的費用達6730-11970億美元。
糖尿病問題日益嚴重,可以說已到了危急的關頭。 患病概率隨著年齡而增高。不僅病患飽受疾病的折磨,就連他們的家人和親人也都或多或少地受到影響或牽累,國家和家庭都承受著巨大的經濟和社會負擔, 我們應該怎麽辦?
筆者認爲,對抗糖尿病具體地說主要有三大環節:
第一、糖尿病的預防:要推廣健康生活方式和習慣,降低肥胖率,避免或減少糖尿病的發生
糖尿病可分爲3類:1型、2型和妊娠期。1型糖尿病患者無法自行生産胰島素,多爲基因所致。2型患者體內胰島素生産不足,或生理系統對胰島素沒有反應,一般與生活習慣有密切的關系。妊娠期糖尿病,是指2%至5%的孕婦在懷孕期間可能出現血糖過高的情況,須要特別醫療護理,以免影響胎兒的發育。
隨著社會,經濟,科技,環境,生活形態等改變,一些令人擔憂的趨勢,如工作壓力,環境汙染,飲食習慣等影響,人們攝取的卡路裏和脂肪越來越多,各年齡層的運動越來越少,導致國人肥胖率增多。 新加坡人多習慣在外面用餐,愛喝汽水飲料,愛吃甜品,雖然糖分不會直接導致糖尿病,確會使人攝取過多卡路裏而導致肥胖,而肥胖者患2型糖尿病的風險較高。 本地目前已有超過40萬名糖尿病患者,還有約43萬名18歲至69歲的國人有患上糖尿病的風險,所以加大力度預防糖尿病勢必是當務之急。
在所有的預防措施中,嚴格控制體重可能是最值得注意,最有效的措施之一。 畢竟肥胖是2型糖尿病的主要風險因素。 通過培養健康的生活習慣,如經常鍛煉身體,重視健康飲食,保證足夠睡眠,將體重保持在理想範圍內,並且提早,定期做健康檢查,就可以把2型糖尿病的發生率降低七成。 新加坡衛生部和保健促進局在2010年調整了BMI的肥胖標准,體重指數介于18.5至22.9屬于健康水平、介于23至27.4屬于中等風險群、27.5以上則是高風險群。 根據美國糖尿病預防計劃組織的研究發現,只要通過改變生活方式,減低4至6%的體重就能在未來4-5年將患糖尿病的將患病機率降低高達58%。
總理說:“全面對抗糖尿病,除了靠政府政策與醫療服務,國人也必須調整生活方式,多運動和注意飲食習慣,多喝水、少喝汽水,並最好從小就養成這些好習慣。” 國人首先要做的,就是預防糖尿病的發生。
第二、糖尿病的管控:倡導定期體檢的必要性,幫助病患有效監測血糖,穩定有序地達到治療目標
新加坡每九個人當中,就有一人患有糖尿病;在60歲以上的國人當中,每十人就有三人是糖尿病患者。 糖尿病患者若沒有良好的病情管控,可能引發心髒病、中風、腎衰竭、失明和截肢等問題。 數據顯示,本地確診糖尿病患中,有三分之一的病情管控不良。 若有良好的管控糖尿病的方式和習慣,患者就可避免或延緩出現並發症。
糖尿病病患經常存在知識欠缺、認知能力差、生活習慣迥異、同時罹患多種疾病、用藥雜亂等現象,給血糖控制的達標特別是長期達標帶來很大困難;而低血糖風險及藥物不良反應風險也不容忽視。 最新的治療方法 強調整體治療,就是通過資深糖尿病專科醫生診療,營養師、藥師、護理師,教育師、患者及家屬等共同參與,對糖尿病患者進行針對性的個體化教育、心理疏導、營養運動指導、並發症篩查、用藥安全跟蹤等,同時利用互聯網智能科技,進行持續指導和隨訪。從而有效地改變患者不良的生活方式,促進自我管理的效能提高,達到良好的體重、血壓、血糖、血脂等指標控制,預防糖尿病的並發症發生及加重,改善預後,減少自身、家庭及社會的負擔。
血糖監測是指導血糖控制達標的“風向標”。然而很多患者在日常中往往只重視空腹血糖, 而忽視了餐後血糖的定期監測。 研究顯示, 餐後血糖是導致心血管事件及全因死亡的重要危險因素之一。 與空腹血糖相比,檢測餐後血糖不僅有助于早期發現糖尿病,而且能夠更好地預測心血管事件的發病風險。
糖尿病並發症的發生與發展不僅與血糖整體水平升高有關,而且與血糖的波動性密切相關,血糖波動性越大,慢性並發症的危險性越大,血糖忽高忽低比穩定性高血糖的危害更大。因此,糖尿病的管控既要降低血糖,還要穩定指標。
三、糖尿病的預後:協助病患更好地控制病情,提高療效,減少引發並發症的概率。
2010年,據美國糖尿病協會(ADA)統計數據顯示,3年以上的糖尿病患者,出現並發症的幾率在46%以上;5年以上的糖尿病患者出現並發症的幾率在61%以上;10年以上的糖尿病患者,出現並發症的幾率在98%。其中,糖尿病性心髒病、腦血管病、腎病是糖尿病死亡的主要原因。 在美國,據Joslin clinic的統計(1966-1968),心髒病死亡占54.6%,腦血管病死亡占10%,腎病死亡占8%,包括其它血管損害死亡占74.2%。
近年來隨著對糖尿病研究的不斷深入,當今糖尿病的治療理念較以往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與傳統治療模式相比,新的治療理念更趨于科學和理性,更接近疾病的本質。
舉例來說,最新的治療強調2型糖尿病患者一經確診,就應同時啓動生活方式幹預及藥物治療,並推薦二甲雙胍作爲與生活方式幹預共同開始的一線治療藥物;新的治療模式也推薦早期強化治療和聯合治療。
強化治療能夠有效地保護、改善和修複患者自身的胰島功能,也可以顯著減少糖尿病的慢性並發症,尤其是微血管並發症。 早期聯合治療,即在單一藥物的半量(最大允許劑量的一半)不能使血糖得到滿意控制時,不再一味地增加單藥劑量,而是積極采取非同類藥物聯合治療。 早期聯合用藥可以充分發揮不同藥物之間的互補作用,增強降糖療效,同時減少因各自藥物劑量過大可能帶來的不良反應,有助于改善胰島素抵抗,保護胰島β細胞的功能,防止口服降糖藥繼發性失效。
餐後血糖優化管理突破傳統,運用互聯網、大數據、智能科技手段, 使糖尿病管理進入“移動健康管理”時代。 患者可以輕松記錄血糖數據, 在線與專屬醫生進行互動健康咨詢, 接受到個體化的糖尿病教育和整體性的血糖管理;而醫生則可以通過網絡平台進行患教活動, 發布科普文章。利用新媒體的高效性與便捷性, 幫助監測患者的血糖現狀, 爲患者制定血糖管理方案, 使醫患雙方能夠建立緊密聯系, 讓患者的餐後血糖管理因移動醫療而獲益。
新加坡還是全球下肢截肢率最高的國家之一,每年平均有1200人,每天平均有4人因爲糖尿病必須截肢,進而影響他們的生活素質。 新加坡國立大學蘇瑞福公共衛生學院與美國南加利福尼亞大學的研究估計,處在工作年齡的糖尿病患者,每年對整體經濟帶來的負擔超過10億7000萬元。到了2050年,這將增至25億3900萬元。 糖尿病患目前每年爲國家帶來的經濟負擔,超出每年興建一家新綜合醫院的費用。
大家知道糖尿病是一種慢性進行性疾病,糖尿病分型中2型糖尿病占 90.0% 以上。傳統的治療方法有:生活方式的幹預、終身服用口服降糖藥或者注射胰島素這三種手段。代謝減重手術治療2型糖尿病這種新型療法也已經被越來越多的專家和專業機構所認可,已成爲第四種糖尿病常用治療方法。
隨著醫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在糖尿病的治療領域已經有了質的飛躍。 例如,胰腺組織修複療法,該療法是目前國際公認的最具應用前景的治療糖尿病技術;通過幹細胞技術的治療方法,還有基于脂聯素和瘦素的基因治療體系,植入式胃收縮力調節器系統治療糖尿病等等。
降低血糖並不是糖尿病治療的唯一目的,在有效控制血糖的同時,預防和減少低血糖風險或誘發的心血管事件等並發症,改善患者生活質量,延長患者生命才是最終目標。
糖尿病正成爲我們時代最嚴重的健康問題之一。 與糖尿病的戰爭需要長期,不斷地努力才能看到成績,取得勝利; 這個過程需要政府,社會,企業,個人齊心協力;一旦我們成功地幫助國人改變不健康的生活習慣,建立正確的觀念,幫助病患有效地管控病情,能夠遏制的不只是糖尿病,也包括心髒病等相關聯的慢性疾病,進而改善國人的生活,減輕家人的負擔。
健康終究是每個人責任。所有國人都應該在與糖尿病的戰鬥中扮演積極的角色。 正如總理指出,雖然新加坡的醫療設施完善,也有優秀的醫療團隊,但國人要持健康的體魄,不受疾病困擾更爲重要。 在對抗糖尿病的道路上,充滿了坎坷,絕不可能如想象的那麽簡單。 作爲醫療領域的從業者,健康管理的倡導者,依助政府的政策支持,與社會,糖尿病群體一起努力,同甘共苦,全面有效地實踐預防,管控,治療,防止並發症的各項方法,才能真正對抗這個慢性疾病。
文:甘慶輝 醫養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