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eongsam這個詞,會讓南北地區的親們都一頭霧水,先來說北方朋友,看到這個詞完全不得要領,這既不是英文,也不是漢語拼音,它到底是啥?再來說剩下的另一半南方朋友,如果通曉廣東話,應該可以看出它是“長衫”的廣東發音,但這個長衫可並非你們想象中長衫,那這長衫到底長什麽樣呢?當當當!
沒錯,Cheongsam就是旗袍!你不信啊?來看看Google和有道字典的解釋,所以,以後想說旗袍的時候,還是用最地道的表達方式,Cheongsam,不要像小沈陽似的來個qi-pao-er,我也是最近才剛剛知道,以前我也是小沈陽第二。
探究一下旗袍的英文爲什麽不是Qipao而是Cheongsam呢?這就需要給它正名一下,通常一提起旗袍,大部分人會說那是旗人服飾,其實,旗袍並不是源自清朝,而是産生于1920年代的民國。
在滿清時期,漢族女性的著裝是上衣下裳(上衣+褲子),爲了擺脫女性兩截衣的傳統,從服飾上開始與男性爭取相同地位,女性也穿起長衫,即袍服(之前只有男性穿袍),新式女性長衫融合了漢服的深衣領口,宋服的盤扣,代表了一個新時代的到來,在進步女學生和新潮女性間迅速風靡起來。
它當時的名稱就是長衫,但由于長時間的潛移默化,使得社會認同女性穿袍(滿族女性都穿袍服)即爲旗女,所以演變爲旗袍這個包含了誤解的名字。
提起旗袍的擁趸者和轶事,那真是數不勝數了,什麽宋慶齡宋美齡張愛玲,都好像是專門爲旗袍而生,國民政府曾在1929年把旗袍定爲國家禮服,但從40年代至80年代的中國,旗袍由于某些不能說的秘密被打入冷宮,改革開放以後,才重新出現在大衆視線裏。
而大海的另外一邊,台灣、香港、新加坡,或是其他歐美華人聚集區,旗袍卻始終代表著華人最大的文化特色,從未衰敗,在新加坡各種場合都能看到很多女性身著旗袍,帶著對旗袍的傾慕,以及對設計師職業的神秘感,我走進了Peter Kor(高彼得)的Studio55。
Queen Street是一個充滿藝術氣息的地方,在這條不長的小街上有中國文化中心,新加坡美術館主館和複館,當然還有222號這座白色小樓,內部藏龍臥虎,有多家藝術組織,Peter Kor的高定工作室也在這裏。
一道南洋風格的白色木格子門,把這裏的美妙世界與屋外的悶熱煩躁隔絕開來,Peter Kor滿面微笑的走出來,用流利的華語與我打招呼,完全顛覆了我對設計師的想象,坐在他從中國收集來的木頭椅子上,環顧四周從中國收集來的家具,聽他講著自己的故事,這個下午非常有趣。
Peter Kor在70年代進入時裝行業,憑借著對設計藝術的熱情,一路走來,先後經曆了創立服裝廠、在大牌百貨公司設立專櫃、金融風暴沖擊、出任中國高級男裝設計顧問等,直到如今正式開創自己的高級定制工作室,每年只休息一天,每天工作超過10小時的Peter,依舊保持著旺盛的工作熱情。
談到設計旗袍的初衷,他說要感謝當年在中國工作的那段時間,因爲看了不少古裝電視劇,所以出現了很多對于旗袍的靈感,從2005年開始,一發不可收拾,如今穩穩成爲新加坡旗袍界的頂尖設計師。
他說當你出席一個重要場合或者正式場合,不知道該穿什麽的時候,那麽選一件旗袍絕對不會出錯。
Peter帶我參觀了他的工作間,他說作爲一名設計師,要有一雙慧眼,不僅要能准確的分辨布料與成衣的關系,還要能隨時根據市場調整自己的設計方向,他說我的生活背景和閱曆決定了我所能表達的作品,我希望衣服成爲生活的一部分,融入每個人的性格特點。
工作間內看似沒有秩序,其實裏面藏著爲今年春節設計的全新系列旗袍,你發現了嗎?
除了旗袍,Peter現在也著重在新的W系列上,也就是日常的工作裝,很多上班族美女都有一個很頭痛的問題,撞衫!因爲大家的選擇基本都在Z字頭,M字頭,H字頭的那幾個潮牌店。
想擁有一件經久不衰與衆不同的衣服,應該不僅僅是我的夢想,Peter的服裝,面料全部來自法國和日本,結合本地氣候特點,透氣和舒適是考量的重點,每一個款式的産量通常在6-8件,最多不會超過15件,每個月都有新品推出,大部分都出自這間工作室,精益求精到每一個細節,並且爲顧客提供免費的修改服務,穿上Peter的衣服,立即有一種物超所值的感受。
我問Peter有什麽關于選擇衣服的建議,他說女性最好不要給自己設定限制,多嘗試不同的款式和風格,只要穿上會讓你覺得舒適和自信,就是最適合你的衣服,但也有一些小tips,比如亞洲女性最好不要選擇帶有熒光或駝色的服飾,除非你真的非常白,他還講到一個笑話,完全無法忍受穿著半透明雪紡裙上班的女性,說真暈,哈哈哈哈。
(難以抑制一顆躍躍欲試的心)
Peter Kor Studio 55
222 Queen Street, 02-03, Singapore 188550
11:00—19:00
(文:波希米亞檬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