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大學畢業去了新加坡。作爲一個22歲前沒出過國門、22歲後在國內單次停留不超過兩周、35歲移居上海的80後,我想我經曆的新加坡和上海是很有代表性的。
2003年的中國還沒有霧霾的說法。但是一踏上新加坡的土地,那種天高氣爽、一塵不染、心曠神怡的感覺,仍然讓十幾年後的我記憶猶新。雖然是窮學生,但是餐餐在外面吃也是吃得起的,人少自己買菜做飯並不劃算。這比留學歐美的幸福太多(所以廚藝一直沒有機會發展 ^O^)。吃飯的地方,有空調的叫食閣,通常在商場裏,一般鄰裏的沒空調的叫小販中心。西餐、中餐、印度餐、馬來餐、泰國、越南等等,各色菜都有。那時的中餐雜菜飯,兩素一葷,2.2新幣,大約人民幣10元。通常賣飲料的那家是整個食閣的老大。我當時的總結是這就相當于把中國的大排檔圈起來,集中堂食場地,公攤清潔工費用,既節省場地又節省人力成本。咱中國人怎麽沒想到呢?2006年回國探親的時候,在上海看到Food Republic 大食代,對,新加坡的。
剛到新加坡的頭幾年、25歲以前沒去過醫院,一個醫學單詞都不知道。25歲以後,突然看醫生就多起來了,從最初的專找能講中文的醫生到後來可以全程用英文跟醫生交流,從最初抱怨在新加坡看病太不方便,私人醫院那麽貴,政府醫院預約等候那麽久,只能看門口的小診所,小診所的醫生能行嗎?不打針能行嗎?不挂水能行嗎?到後來對這種分輕重緩急、貧富患者不同需求的分級醫療制度的深深認同。幾年後再回到國內,孩子病了不得不去醫院冒交叉感染的風險、排長隊兩小時看醫生兩分鍾的時候,真是深惡痛絕國內這種不管大病小病有病就上大醫院、動不動就打針挂水的觀念和制度。又過了幾年,2014年在三甲醫院帶孩子看感冒發燒,醫生已經會區別對待了,本來要給我們開抗生素的,一看我們是外籍就不給開了。到了最近這一兩年,輸液在國內更是謹慎得多了。但是矯枉過正,去年在上海兒童醫學中心看肺炎,醫生診斷要挂三天水,但只給開一天的,後面每天需重新挂號重新看醫生!挂號費500+RMB,三天挂號費就1500+,這到底是重複賺挂號費呢,還是真的出于謹慎輸液?當然,我也有遇過抱怨新加坡醫生怕事、醫不死就行的執醫方針延誤病情,最後還是國內的醫生敢用藥敢動刀給治好的患者。當下很流行的觀念是,中國人口基數大,中國的醫生見得多、練得多,醫學水平甩國外幾條街,不無道理。但這是醫術問題,不是醫療模式制度問題。就個人在國內外多地的就醫經驗(好像我經常生病似的)來說,分級醫療、醫藥分離應該是更合理更高效的模式。(說起就醫,真是可以單獨開篇談談在世界各地就醫的奇葩經曆。)
2006年之前、出國的頭三年沒有回過國。三年沒理發。配眼鏡、理發燙發這種事,都是攢著回國做。2011年有了新加坡直飛杭州的廉價航空,往返費用從六、七千降到三、四千,降一半甚至更多,自己也有經濟實力了,回國才頻繁起來。(由于新加坡大量的新移民來自中國內地,到農曆新年的時候多是要回國過年,導致很多用人單位在面試的時候甚至會問是否需要請假回國過年。) 2016年定居上海,本以爲可以任性做頭發了,卻發現上海理發燙發的價格比起新加坡只貴不便宜! 我在三四線小城市做的奶奶灰短發RMB1000,在網上搜了一下,漂+染這個頭在大上海得RMB3000,相當于600多新幣,在新加坡也是高檔美發店的價格了。所以,每次說新加坡當選爲亞洲物價最高、生活壓力最大的城市bla bla,我都不以爲然。不知道評選標准是什麽。新加坡人民的消費和收入比,絕對沒有上海人民的消費壓力大。以我過去一年在上海浦東的生活來看,上海浦東的物價(浦西相對低一點)基本與新加坡的物價乘以彙率5持平(即絕對物價是一樣的),而普通上海人的收入卻並沒有與新加坡同階層人民的收入匹配。以一個中層經理的收入爲例,在新加坡大約年薪七八萬,合人民幣三、四十萬,但一個中層經理在上海的年薪只有二、三十萬。兩地物價1:1,而上海的收入水平只有新加坡同階層的60%、70%,哪裏的生活壓力大顯而易見。所以現在的現象是,就像十幾年前我們窮學生攢著頭回國理,現在好多在兩地跑的人都攢著回新加坡購物消費,畢竟上海商場裏隨便一條裙子都要幾百上千的,還是新加坡物美價廉。
2007年我們在新加坡有了人生的第一套房。那時HDB(政府組屋)的房價不到3000新幣每平米。今年剛賣了,也不過4000新幣每平米。十年漲幅33%,刨去通脹率,新加坡的房價真是控制得忠貞不渝。2008年次貸危機過後、2009年初我們考慮買第二套房。當時新加坡的核心地段的私人公寓房價大約1萬新幣一平,上海陸家嘴的公寓是4萬RMB一平,我們覺得泡沫太大了,沒買。到了2017年,新加坡核心地段的私人公寓房價是1.5萬~2萬新幣一平,漲幅50%~100%,上海陸家嘴這邊是12萬一平,漲幅200%!漲幅200%在上海不算什麽,浦東聯洋2003年建成的公寓,我們的前房東70萬買入,現在市價1400萬,漲幅1900%!所以,就因爲畢業後選擇了新加坡而不是上海,隨隨便便就錯過了千萬富翁的機會。而當年選擇留在上海、在上海哪怕當時的郊區(比如浦東!)買了房、特別是有兩套以上房子的童鞋,上班只是“賺點零花錢”。嗯,選擇比努力重要。
說到這兒,講個有意思的小現象。有了房後,我媽過來小住一月,感歎最多的是什麽你想都想不到。她感歎新加坡這麽熱的地方居然沒有竹席可買!爲此我們大老遠從吉隆坡人肉了一床大麻將席回來。可是當我們回國後,竹席隨處可買,我們卻並沒有買,開空調尚需蓋薄被,何需竹席?這才明白了十幾年前的新加坡爲什麽買不到竹席。然而,有意思的是,十幾年後的新加坡反而比較容易買到竹席了。爲什麽?不是因爲新加坡人更環保了,而是越來越多的內地祖父母來新帶孫。上一輩人,就像我媽,一是因爲習慣,二是因爲節儉,不舍得開空調。需求多了就有了市場。
言歸正傳,人生來到了30s的一個重要節點、目前不知道是對是錯的一個選擇——2016年6月,拖著三個娃定居上海。當時最小的娃才3個月,首當其沖的困難當然是家政服務。先說家政服務的成本。在新加坡,緬甸籍、印尼籍的女傭(國內稱住家阿姨)工資一般在400-550新幣(菲傭貴一點,700新幣左右),占一個家庭月收入4~5千新幣的10%,是大部分家庭都負擔得起的。所以歐美人來到新加坡都舍不得離開,因爲在歐美,女傭/住家保姆(live-in nanny)是極爲奢侈非常罕見的。而在上海,住家阿姨雖然不至于像歐美那麽昂貴,但是也越來越離譜。十年前“保姆”還被看作低人一等,月薪才兩三百,五六年前漲到兩三千,而現在帶孩子的保姆最少5500,做六休一,有些甚至拿8000一個月,有人說比他公司請的大學畢業的前台工資還高!就按最低的RMB5500算,占一個普通家庭月收入2-3萬RMB的18%-27%!這個占比普通家庭負擔不起,這也就是爲什麽內地多祖父母幫帶孩子。RMB5500,合新幣1100多,在新加坡可以請2~2.5個女傭!再說家政服務的素質。新加坡的家政服務行業十分成熟,培訓規範專業,政府監管有力,勞動力引進自千山萬水之外的窮苦國家,務工人員返程不易相對穩定,印尼、菲律賓的女傭有些甚至有大學文憑。而國內從業人員最初都是沒有什麽文化的大媽,雖然現在的高薪吸引了很多年輕人加入,甚至90後都來當阿姨,但普遍是沒有經過專業培訓的。而且我們中國人只想賺錢,骨子裏並沒有服務意識。所以,我個人的感覺是花了2倍的錢來做新加坡女傭1/2的工作,實際勞力成本是新加坡女傭的4倍。不過,有一利必有一弊,也許是因爲女傭價格很平民、鍾點工沒存在必要了吧,據我所知,新加坡是沒有鍾點工的。但在中國,鍾點工卻是不可或缺的一種家政服務形態。我一朋友,也是三個孩子,一直請不到滿意的住家阿姨,幹脆請了4個鍾點工,她說這樣任何一個不幹了都沒有太大影響,鍾點工比住家阿姨好請。我就想象著每天進進出出他們家的鍾點工,好繁忙的景象。(在國內請個滿意的住家阿姨有多難,可見一斑。)上海的鍾點工一般3小時起,從去年我們到滬的時候25~30元每小時,到今年已經30~35元每小時了,什麽白領都趕不上家政阿姨漲薪快,這是一個藍領反超的時代。至于菲傭,中國的家政勞動力市場不對外開放,菲傭(任何傭)在中國是不合法的。幾年前就看過在滬的地下菲傭的報道,現在聽說已達20萬人,我一時下巴沒收住。
雖然是土生土長的中國人,但是2016年的中國與十多年前離開的時候不啻于兩個世界。總以爲新加坡無論在金融還是科技還是政府服務各方面都是世界領先的,然而回國後還是不少eye opening、顯得我土鼈的地方。比方,由于習慣了在新加坡ATM取款先取卡再取錢,而在中國是先取錢後取卡,我取了錢忘記取卡,去全世界最大的銀行中國工商銀行辦挂失並辦理新卡,被告知無需排隊在櫃台辦理,直接去自助機器上操作,掃描身份證後,馬上吐出一張新卡,舊卡自動失效。簡直太開眼了。這效率甩新加坡銀行服務好幾條街。還是人多好辦事,人多容易形成scale of economy, 逼著你去提高。再比如,被評爲歪果仁最想帶回家鄉的中國新四大發明: 高鐵、支付寶、共享單車和網購。高鐵自然不必說了,快捷安全廉價,已經是世界領先的了。支付寶真正實現了零現金支付,出門無需帶錢包,帶手機就可搞定衣食住行。最近一次帶娃看病,我到了醫院才發現沒帶錢包,幸虧帶了手機,全程支付無憂,換成在新加坡或者世界其他地方,我只能改天再帶娃上醫院了,因爲大便樣本兩小時內有效。那一刻內心的慶幸和中華驕傲是實實在在的。至于共享單車,現在坡縣也有了小橙車了,但別忘了國內早就有五顔六色各種共享單車、共享電動車、已經可以不用押金憑芝麻信用分就可以騎走。再比如,我像土老帽發現新鮮事物似的拍了下面這個圖發朋友圈問這是什麽、怎麽用:
對,共享雨傘,雖然目前發展並不好,另當別論,但這樣的事物居然不是在新加坡這樣多雨的地方先發明出來不是已經很說明問題了嗎?說起來鍾點工也算是分時經濟的鼻祖吧,分時經濟、共享模式在中國冒現並極致發揮也是基因所致。^O^
至于網購,大天朝除了長在人身上的項目比如做頭發、紋身、按摩、看病、葬禮等必須出門辦理以外,還有什麽是不能通過網購足不出戶就解決的?如果你想到了,請告訴我。真記得在新加坡,有一次女傭放假,我一個人帶著三個娃,兩個病著,一個抱著,冰箱空的,既出不了門去食閣打包,又不好給病著的孩子叫肯德基麥當勞披薩外賣(新加坡沒有別的送到門的外賣),自己下面條又沒食材,真是欲哭無淚。這樣的情況不可能出現在大上海: 在沒找到住家阿姨的幾天裏,我一個人帶三個娃,手機上翻著花樣叫外賣,只有想不到沒有買不到。後來有了阿姨,我也是等娃睡了半夜網上買菜買日用品買衣買鞋,真正是足不出戶搞定全家衣食住行。
如果現在撤回坡上,我會有多懷念大天朝的便利?正如我當時剛來上海懷念小坡的環境食品安全、女傭便宜、ZF效率高一樣。大天朝的硬傷除了空氣不好水不好,假貨當道,ZF部門態度差點兒、行政效率低點兒(跟新加坡比)以外,真挺好的。醫療和教育,也還可以吧。重要的是,你能真切感受到它想改善的態度和確鑿的進步。就像前文提到的竹席現象,世界人口流動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頻繁和廣泛,好的東西,硬件的軟件的,自己會傳播開去。世界正趨于大同,批評別人就是批評自己,國家也好個人也好,我們該做的就是放眼看世界,低頭建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