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本文作者曾在新加坡短暫工作,現生活工作在上海。“假裝生活”說辭一石激起千層浪,她也在加班工作之余趕寫出這篇文章。新加坡眼來函照登,歡迎有共鳴的網友在評論區留言。
生活在新加坡的人,都知道新加坡有個別稱!獅城?星洲?…
他們稱新加坡爲“坡縣”。
縣城的概念,我們都知道甚至都稱不上一個城市。也許你們知道新加坡很小,但是到底有多小呢!它相當于北京一個海澱區大小,八分之一個上海市,九分之一個廣州市。
它小得開著車從新加坡南面聖淘沙到北邊只要40分鍾,很大一部分人每天橫穿整個國家上下班。北京的地鐵有17條線,上海16條線再加一條磁懸浮路線,新加坡有黃線、紅線、藍線、綠線,紫線,不需要數字來記數,五顔就夠用不著六色。
中國的大城市幾乎都是交通擁擠、人滿爲患的問題,更別說在新加坡六百萬人擠在一個北京海澱區大小的地方了。上下班高峰期也是滿地長龍,地鐵也是沙丁魚罐頭。可能新加坡的味道更好,有來自印度的咖喱味,馬來的沙爹味,還有香水不要錢的味道。
新加坡政府是呼籲多民族多文化共同繁榮發展,包容不同種族、不同背景的共處同一片藍天。走在街頭,你會看到形形色色的人,他們都講著一口清奇的singlish,有的還能說一些新加坡式華語。好多人應該都有這樣子的經曆,剛到新加坡工作的前兩個月,既聽不懂singlish又不懂新加坡式華語,仿佛一個智障,很多時候都是黑人問號臉。這裏的華人都以自己能將singlish爲榮。
新加坡是一個高度文明、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你以爲你會身處在像紐約、倫敦、東京這樣的大都市人一樣,男生個個西裝革履、一絲不苟,女生腳蹬高跟,塗著紅唇、身著精致套裝,個個社會精英似的。剛到新加坡我覺得我到了一個假的新加坡,地鐵上一眼望去只有人字拖,餐館裏都是T恤、短褲、素顔。
新加坡人都很禮貌,遇到一點事情就會說“sorry”、“excuse me”,遇到擁擠也會安靜的排起長隊,但是不可否認的一個事實是新加坡社會人口被公民、PR、EP、SP、WP 隱形地分成不同性質人群。路上擦肩而過的路人,有將近一半不是新加坡人,但他們生活在新加坡,工作在新加坡。也聽說新加坡移民局批不批PR、公民主要看心情!然而PR也只算是一個5年長期簽證而已。
這個世界上,恐怕除了美國,再沒有哪個國家有像新加坡這樣給外國人提供這樣多類的准證,在國父李光耀早年的精英主義政策下,這裏對外國人的安排可謂五花八門,尤其是工作簽證方面,既有最基本技能的WP,也有那些特殊技術人才的SP,更有要求高學曆,高技能,高背景的EP,就連EP都要分出兩等來區分在新加坡的生活福利,多數的終究便是大家一直念叨的PR,也就是新加坡綠卡,作爲外國人,通常拿到綠卡,也就意味著在身份問題上糾結的結束。可是隨著近幾年移民政策的收緊,那個曾經和公民平起平坐的PR身份,已經越來越像一張5年有效的長期簽證,食之無味,最終還是要面對要不要申請新加坡國籍,還是回到本國的尴尬處境。
就這樣,奇葩的身份制度造就了這個城市裏隱形的等級區分, 很多人爲了最終取得這個城市的認同感,打破那心中的芥蒂,在換身份的路上一晃就飛奔了好多年,那一個最普通來新加坡打工者舉例,從一開始拿WP,換SP至少要3年,SP之後如果進修學曆,變成EP,也要2年左右,然後是申請PR的過程,通常也要3年的時間,法律規定PR兩年之後可以變公民,在小編認識的人群中,那些拿到新公民的身份的人,都在新加坡至少奮鬥了8-10年,最後還要面對的就是失去了自己國籍的歸屬,尤其是在大天朝日益強大的今天,很多人內心的滋味可謂五味陳雜,他們所經曆的,恐怕辛酸更甚于和那些國內三四線城市來到京滬打拼最後生根的人。
如果說新加坡存在歧視,但是它不是像美國五六十年代那樣關于種族的歧視,而是身份上的,是這個國家自己的精英制度帶給了太多人壓力,讓大家在爲了贏得城市的認同感上付出太多,一不小心已經狂奔的好多年,最好的歲月年華都留在這裏。
對于我們這代人,家鄉或許就是用來遠離的。而年輕的我們,有更大的欲望和野心,我是一匹野馬,但家鄉沒有草原,于是我們來到新加坡,而我們在奮鬥和生活的城市,我們的精神,審美,開心,焦慮,都融入了這座城市——這裏成爲了我們的第二故鄉。在這個城市努力工作或爲了換簽證,或換身份,亦或是我只是想賺錢回家鄉,這過程就如同打怪升級,在升級的過程中我們有了自己的盟友,這個城市也慢慢變得讓我們留戀,讓我們覺得親切。
事實上,無論北上廣還是新加坡,都擁有多數人的真實的夢想和努力,還有值得的生活!
(文:Cecil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