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刷博客,看見某博主哭訴自己來到新加坡婆家的血淚史,就住倆禮拜就快崩潰了,原因就是婆家飯量實在是小,自家煮飯都不放油。28個馄饨一家人分,1個肉粽三人分,也不知道是不是博主誇大事實,但那崩潰的情緒在其文章裏顯示的淋漓精致。這又讓我聯想起“爸爸去哪兒”第二季裏吳媽探訪吳三歲時就炒了一碗人心拔涼拔涼的炒飯。不由讓人感歎,新加坡人真的很少做飯,而且也不愛做飯。不過這原因是什麽呢?就讓我們伴隨著一張張美食的圖片來由淺入深一步步探索吧。
1、愛幹淨
凡是到新加坡租過房的同學都知道,新加坡人所提供的房源有這麽一個標准(不可煮可小煮可煮)。這也體現了他們對廚房的清潔程度要求是極其明確的。就像那篇博文裏寫的,她婆婆的煮飯方式都以蒸煮爲主,從來不放油炒菜,也難怪我們同胞要餓壞了。如果你租了個明確規定只能小煮又和房東同住的房子,你就要注意了,要是放油炒菜還沒把鍋碗瓢碰竈台加油煙機還有周圍牆壁弄幹淨的話!就等著晚上被敲門吧。
有人也許會問,“新加坡人難道不會覺得一家人在家裏一起吃飯是件非常幸福而且重要的事嗎?”那你就大錯特錯了,他們所謂的愛幹淨並不只是對表面油汙的排斥,更是覺得油煙味會損害家人的健康,所以他們更願意攜帶著一家老小其樂融融的去“食閣”吃飯。不得不說,中國人享受家鄉菜,家裏菜的味道,而對于大部分新加坡人而言,家鄉的味道傳統的兒時的味道在各大“食閣”中就能找到,也未必不是一件幸福的事。
2、不便宜
英國也好,澳洲也罷,凡是去西方國家留學同學們最終都鍛煉了一手好廚藝,但在新加坡,就恰恰相反了。我曾經有個朋友就是下定了決心要當個好廚娘,背著個大包包沖進fair price兜了一圈買了包泡面加火腿腸就回家了。我扶了扶眼鏡還在等她給個好點的解釋,就被“太貴了!”三個字給壓了下去。
的確,新加坡買菜做飯,時間損失先不說,光就這煤氣一桶40新就夠嗆的,然後這菜也不便宜,隨便來點魚呀肉呀10新就去掉了,而且有時候一個人吃不完倒了又浪費,放久了又不新鮮,現在都說那個亞硝酸鹽嘛,你們懂得。最終大家都紛紛放棄了自己煮飯的念頭。能堅持下來的,我只能說……你們都是好樣的!
都有切身體會了,相信大家就更能理解新加坡人爲什麽都放棄做飯了。時間久了,感同身受了,也就自然給同化了。
3、沒時間
在一個發達的快節奏的國家的城市生活(有點繞口,但新加坡特別嘛),難免會讓人覺得時間!就是!不夠用!舉個實在點的例子吧,新加坡人一般都是工作5.5天的(周六再工作半天),你甚至可以看到MRT的廣告上寫著“你每周至少得有一天休息,如果沒有可以complain。”也就是說,工作到拜六是很正常的嘛,一周休息一天也是應該的嘛,至于休息兩天還是三天就要看情況了嘛。再加上朝九晚五和OT文化,然後就只能呵呵了。
有些公司OT完後呢,會給加班費,以及一些voucher,什麽voucher呢?都是一些飯店的voucher,比如xx皇朝啦,xx小廚啦。然後就各種小籠包,河粉打包回家有木有,吃的都快撐死有木有。然後就更沒心情做飯了。
4、天氣熱
這個是很有道理的,新加坡一年四季都是夏天,讓人覺得又慵懶又煩躁。在中國也有“疰夏”這種季節性疾病說法,最早出現在近人胡樸安在《儀征歲時記》中記載道:“夏至節,人家研豌豆粉,攔蔗霜爲糕,饋送親戚,雜以桃杏花紅各果品,謂食之不疰夏”。就是一種讓人感覺到神疲倦怠,乏力嗜睡,眩暈多汗,心煩口渴的毛病。也不算大病,但卻讓人完全提不起勁來。在新加坡這種一年四季都是夏天的國家裏,如果不做好充足的避暑工作,還要埋頭在廚房裏苦幹,絕對是會崩潰的。
這也是新加坡好吃冰好超冷空調的原因吧,冰品店只要有巴刹就必備。吃起來也總是一大碗一大碗的。就爲了讓人汗毛一豎,提起精神來,好好的面對生活。
不管怎麽樣來到一個地方求學也好,工作也罷。當我們了解了,理解了,包容了就會發現其實都不是事兒。現在社會講究都是文化的共榮,但是共榮的前提一定是共容,先相互理解包容,才是發展的長遠之道。
(新加坡眼特約撰稿 瑤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