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因爲新加坡科技設計大學(STUD)一位學生的郵件,新加坡本地學生和中國留學生在網絡上掀起爭議。起因是一個本地學生A在一封關于學校開放日活動的郵件中,用“Wuhan”(武漢)代指了新冠病毒。這樣的措辭,引起中國留學生B不滿,發公開信讓對方改正並道歉。隨後,另一本地學生C反嗆:如不服,大可返回“病毒國家”。引起事端的郵件原文如下:
大致翻譯:
相信大家都有聽聞,由于“武漢”,2020年的開放參觀日將以網絡形式取代。但是你們知道爲何不取消嗎?那是我們敢于嘗試與創新!
看到這封A同學郵件的一名中國留學生B認爲文中用詞不當,要求同學A注意言辭。B回複郵件說:
大致翻譯:
注意你的言辭,不要種族歧視。取消活動是因爲“2019新冠肺炎病毒”,不是因爲“武漢”。我們在等你道歉。這兩封郵件傳開後,另一個本地學生C出來發聲。C說,領取新加坡政府獎學金來讀博士的留學生(包括B),用的都是新加坡納稅人的錢,如果不服,可以回“你們的病毒國家”。
大致翻譯:
我不認爲發第一封郵件的同學有什麽錯。事實上,這是一個可以讓開放日活動繼續進行的好方法。郵件裏的鏈接我看了,覺得這個建議可行的。那些領取獎學金的博士生,我要提醒大家,你們的獎學金來自新加坡納稅人的錢,簡單說,這是我們的錢。有很多博士生畢業後,會憑借新加坡和SUTD的名聲,申請去其他國家的大學教書,對新加坡的知識和科技進步沒有做出任何貢獻。負責本次活動的本科生都是出于自願。我們應該支持和鼓勵他們。如果沒有每月3000新幣的獎學金,你認爲你自願在新加坡做科研嗎?不爽的話可以回到你的“病毒國家”去。隨後,留學生B進行了一番回應,坦言自己的確言辭“有點嚴厲”,但要求對方誠懇道歉。
大致翻譯:
親愛的學生管理員,針對取消Open House而引發的爭論,我有話要說。 第一,我從未以任何方式貶低同學們爲Open House做出的貢獻。我的目的是指出電子郵件中措辭不當的地方,他用了“由于武漢”這樣的表述。我們之所以把Open House換作網絡模式,是因爲新冠肺炎疫情威脅到新加坡,政府把疫情警報提高到橙色級別,問題出在“新冠病毒”,而不是“武漢”。假如還有同學們不熟悉這個病毒的醫學術語,我這裏附了張說明圖。我說出來,是想讓同學們對此有了解。我的語氣可能有點嚴厲,而且我郵件群發給所有人也可能造成騷擾。但我沒想到會有後續攻擊我的郵件。第二,有人匿名質疑教育部和SUTD的博士獎學金計劃。這位同學也表達對這個計劃的不支持和對博士生的歧視。這種不爲他人著想的言論,不但傷害了SUTD的中國籍同學,還傷害了所有在新加坡讀書的國際學生。我覺得學校有必要做出聲明,一來保護學生,二來闡明政策。最後,“病毒國家”這個表述對中國有強烈歧視——這個國家的人民還在遭受新冠肺炎病毒的殘害。這種冒犯性言論激怒了許多SUTD的中國同學。因此,我要請求校方的支持與合作,消除存在于我們校園的這種歧視,並責令該同學真誠道歉。
新加坡眼評論:
從昨晚到今天,許多網友都跟新加坡眼反饋了SUTD事件,對此,我們有兩點觀察。首先,這是一起孤立事件。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後,新加坡政府向新加坡紅十字會的專項募捐活動捐出100萬新幣(約505萬人民幣)作爲種子基金,新加坡民間也積極捐款捐物,包括新加坡眼協助統籌的捐助醫療物資、新加坡中華總商會籌得愈110萬新幣、新加坡報業控股網絡節目《風雨同舟抗疫情》籌得10萬新幣、新加坡天府會會員集體捐出1萬多新幣現金,還有會員直接向老家捐出近百萬新幣的醫用物資。這些都體現了新加坡社會對武漢處境的關心和支持。在疫情的高度壓力下,有些人的認知出現了嚴重錯誤,有些人口不擇言。身爲未來的知識分子,高等學府的莘莘學子應該表現出更高的認知水平和感知水平。很明顯,于情于理于法,“武漢”、“病毒國家”的用詞是不對的,是應該譴責的。“外國博士生拿新加坡納稅人的錢考取學位之後遠走高飛,不給新加坡作貢獻“——這種論調與新加坡政府的政策相悖。但,這種論調在社會上確實是存在的,不必諱言。一個正常的社會,當然會有各種聲音,包括不和諧的聲音。發聲是個人的自由,但必須看時間、分場合。如果在不當的時間和不當的場合發出不當的言論他人自然有反駁和要求道歉的權利。盡管同學B坦言自己的言辭“有點嚴厲”,但這不構成被攻擊的理由。如果我是說錯話的同學,我會真誠道歉,認真思過。我們的第二點觀察是,盡管它是孤立事件,但它代表著一直以來存在新加坡社會的一個裂痕。我們不是第一次見到這樣的裂痕出現。所以,並不意外。任何社會都存在裂痕。各種各樣的裂痕。在平時,這些裂痕有時隱,有時現。在危機當前,由于社會各界存在壓力之下,裂痕自然顯現。早在100年前的1928年,新加坡華人社會的一家老牌鄉緣會館就出現過“唐山派“與”僑生派“的爭議。”唐山派“,就是剛從中國移民到新加坡的;”僑生派“,就是在南洋土生土長的。兩者平時和平共處,但是,1928年濟南慘案發生後,唐山派和僑生派對于赈濟的意見不合,終于爆發矛盾。到了現在,當年的唐山派,在本地過了幾代的繁衍,早已成了現在的“本地人“,與當年的僑生派再也分不出你我。但是,今天的“本地人”和“新來者”,存在著分歧與裂痕,十分自然。這就如他們之間也存在著融合與合作一樣。這本是現實的兩面。求同存異,說易行難。但我們還是要努力。因此,對這起事件,新加坡眼的態度是,我們要把事件平實地報道出來,但是不炒作,不渲染。炒作與渲染只會擴大裂痕,而非修補,並無建設性作用。我們主張原諒說錯話的同學,但要求他們認真反省,認真思考,真誠道歉。在全球化的今天,我們既面對著來自世界各地的競爭,我們也享受著來自世界各地的資源,無論是直接或間接,無論是可見或隱形。我們應該歡迎外來人才,就像世界各地也歡迎優秀的新加坡本地人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