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截至2月19日,新加坡紅十字會籌得600萬新幣,其中226萬新幣已購買N95口罩、醫用口罩、護目鏡、手術帽、呼吸機、心電圖檢測器等送去武漢同濟醫院、協和醫院、武大人民醫院等。——————————————————————————————————昨天(2月4日),新加坡紅十字會(SRC)發動捐款捐物,助華抗擊新冠病毒肺炎疫情,新加坡外交部繼而宣布,新加坡政府撥款100萬新幣(約506萬人民幣)作爲種子基金,支持新加坡紅十字會的義舉。
除了現金,新加坡政府也會貢獻藥品、醫療用品及試驗專用的試劑盒。本次所有義款和贈物都會用來向受疫情影響的中國當地社群提供援助。
新加坡外交部說:“透過密切合作,我們有信心新加坡、中國以及其他國際社會會共同克服這個挑戰。”與慣例相比,新加坡這次的赈助有一同一異。 與以往相同的是,本次赈助仍然由民間爲主,即:由新加坡紅十字會、本地商協會、工商界及社團主導,發動、領導本地社群捐款捐物。與以往不同的是,這次新加坡政府出資100萬新幣(約506萬人民幣),是前所未有的額度。我們看一看新加坡政府過去10年左右對國際上一些災難的赈助:2010年,海地太子港7級地震,25萬人死亡,30萬人無家可歸,新加坡政府捐助5萬美元。當時有新加坡人致函媒體,認爲新加坡政府太小氣,沒有給予足夠救濟。新加坡外交部回應說:“新加坡對國際上提供的人道主義援助的種類和額度,不一定與災難的嚴重程度成正比。”外交部補充說,在提供對外援助時,新加坡必須考慮與受助國的關系,以及新加坡是否有能力提供有意義的幫助,畢竟新加坡是個島國,資源有限。 言下之意,援外嘛,肯定“大小眼”,也肯定會“厚此薄彼”。另外,新加坡外交部也說,新加坡並非國際上的主要救助國,也無意成爲主要的救助國。換句話說,新加坡沒打算撒錢,也撒不起這個錢。2013年11月,台風“海燕”襲擊菲律賓,導致6000多人死亡。新加坡政府曾向菲律賓大使館捐贈價值42,000新幣的物資,這當中包括3萬新幣的醫療物品和價值12,000新幣的3500袋袋裝飲用水,次日追加15萬新幣,以幫助菲律賓渡過難關。同樣,有新加坡人致函媒體,認爲政府還是太小氣。(時任新加坡外交大臣尚穆根與菲律賓駐新加坡大使Minda Cruz合影)我們再來看看新加坡政府以往對發生在中國的災難提供的捐助。 2008年雪災,新加坡政府向中國捐贈5萬美元,民間捐贈116萬新幣;同年5.12汶川地震,新加坡政府向中國捐贈50萬美元,新加坡紅十字會捐贈15萬美元。這些都是通過外交渠道捐贈的,民間直接向地方捐款、捐物還有不少——總計4275萬新幣,超過2億人民幣。新加坡還派出了55人組成的災難救援隊,震後第4天就帶著各類設備,到達受災地區什邡進行救援。2011年新西蘭地震,新加坡派出武裝部隊以及民防部隊趕到新西蘭重災地區基督城。由116名武裝部隊精衛隊隊員組成的代號“獅心行動”的救援小組進行地震災難救援。(重災城市賴斯特徹奇)2018年,新加坡向印尼中蘇拉威西災區派出搜救人員以及帳篷、糧食和醫藥品等救援物資前往災區。同時,新加坡還捐出10萬美元給新加坡紅十字會,並由紅十字會發起赈災籌款。當時,新加坡國防部部長黃永宏也在當時致信印度尼西亞國防部長GEN(Ret)Ryamizard Ryacudu,向蘇拉威西島地震海嘯受害者表示哀悼。同時,黃永宏稱“我向他保證SAF已做好人道主義救援的准備。我們的C-130已做好運輸支援的准備,並祈禱幸存者的痛苦得到緩解”。
在這裏就要給大家科普一下了,國際上發生重大災難,新加坡的援外救助通常分爲以下三個部分。 第一,先由新加坡紅十字會帶頭,比如承諾捐贈5萬美元,然後號召人民捐款。捐款專用,人們捐款到紅會時,要注明這筆捐款是要捐給某國災民的。紅會在籌款結束之後,將收到的所有款項、物資等捐給受災國。第二,政府行爲,一個是新加坡政府的捐款,同樣是捐到新加坡紅十字會,將來再由紅會轉捐出去。政府的這個捐款叫“種子基金”。比如這次的100萬新幣就是種子基金;還有一個,就是出力。除了上述汶川地震的例子,還有2011年新西蘭地震,新加坡派出武裝部隊以及民防部隊趕到新西蘭重災地區基督城。由116名武裝部隊精衛隊隊員組成的代號“獅心行動”的救援小組進行地震災難救援。 第三,新加坡各界主動捐款,比如汶川地震時,新加坡社會各界就捐助了超過2億人民幣的善款。新加坡政府的態度是,援外赈災,應該由民間主導。政府捐款主要是表態。表的什麽態?還是得用新加坡外交部的一句老話——新加坡政府的捐助力度,主要考慮與受助國的關系。 這次新冠病毒肺炎救助捐款,新加坡政府就以史上最高金額的100萬新幣捐助表了極其明確的態度。 新加坡民間也啓動了籌款。 昨天(2月4日),通商中國會員就接到來自秘書處的電郵,呼籲會員爲本次疫情進行捐款,本著人道主義幫助中國克服疫情,渡過難關。 今天(2月5日)早上,通商中國主席李奕賢也在微信朋友圈呼籲廣大朋友慷慨解囊。
(圖爲李奕賢朋友圈截圖)“通商中國”由李光耀倡議發起,在2007年11月時,由李光耀與溫家寶共同揭幕,正式成立。通商中國希望彙集政界、商界和民間的力量,加強新加坡與中國的聯系。圖爲:由李光耀與溫家寶共同揭幕,通商中國正式成立新加坡中華總商會也開始了籌款。會長黃山忠說:“我們響應新加坡政府的號召,呼籲新加坡商業社群和廣大民衆爲支持中國抵抗疫情貢獻一份力量。” 相信很快就會有各個社團號召會員捐款,說不定還有社團組織人員上街募捐。 對于針對2019新冠病毒肺炎的赈助籌款,新加坡紅十字會秘書長兼首席執行官本傑明·威廉說,新加坡紅十字會與國際紅十字將緊密合作,幫助在中國受疫情影響最嚴重的社區,並會根據接下來的發展調整應對措施。 另外,新加坡紅十字會也將派人到北京,協助部署抗擊疫情的下一步工作。 新加坡眼評論
爲何新加坡政府本次祭出“史上最高額“對外赈災援助?首先,新、中兩國關系密切,民間交往極頻密。遠的不說,在武漢工作、居住的就有不少新加坡人和新加坡家庭。在新加坡的企業家、金領白領藍領、專家學者學生,數以十萬計,如果加上已經入籍的新公民,更是一個大社群。這個社群中有不少人早已融入這個社會,休戚與共。這樣密切的民間關系,是兩國民間情感重要的紐帶。政府需要考慮這層關系。
其次,在經貿、文化、教育、旅遊、科技等領域,兩國合作密切,人員來往頻密。兩國在“一帶一路“包括重慶互聯互通示範項目、第三方市場的合作方興未艾。中新兩國的貿易占新加坡對外貿易相當大的比重。中國疫情早晚會解決,不在話下。但是,如果解決得晚,遭受的人員和經濟損失將是巨大的。在全球化的今天,這種損失對國際社會是沉重的,對新加坡來說,更是如此。早日戰勝病毒,早日恢複正常生活與生産,是人類的共同呼聲。
新加坡政府此舉,顯示了它對中國政府的支持與信心。這種表態的對象,既是中國政府,更是國際社會,希望國際社會也能給予中國至少與新加坡相等的援助,更重要的,對中國表現支持和信心,同心同德,才能一體協力防疫。病毒不講國籍,疫情不遵國境,此次“戰役“,絕非中國的“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