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1日,新加坡新增確診61例,累計55353例。新增病例當中,含境外輸入3起、社區病例2起。衛生部將在今晚公布其他詳情。23300客工仍在集中隔離期8月10日,衛生部說,仍有23300客工處于集中隔離期。另,本月7日已完成所有宿舍客工的檢測工作,但部分檢測結果仍在處理當中。集中隔離者是確診病患的密切接觸者,受感染機率較高,因此,接下來10-14天新加坡確診病例人數會持續居高,之後才會逐漸下降。《新加坡眼》做了個數據比較——把每日發出的集中隔離令份數與10天後的客工及本地社區新增確診人數對比,發現兩個曲線圖有一定的關聯性:從數字上看是這樣的:接下來幾天日均或有355例《新加坡眼》據此推測,接下來幾天的每日新增病例(不含境外輸入)數據有可能是這樣的:不含境外輸入病例人數預測,根據最低7%確診率預測,接下來7天日均113例;根據最高41%確診率預測,接下來7天日均677例;調整爲平均22%確診率預測,接下來7天日均355例。這只是很簡單粗暴的一個預測,只考慮集中隔離令份數和過去半個多月的曆史數據,僅供參考。這也許是衛生部一直在說“接下來兩周確診病例人數會持續居高,臨近月底才會逐漸下降”的一個原因。《新加坡眼》綜合衛生部幾次文告的內容推斷,衛生部先前一直說的“最後一批受檢驗的客工來自感染率較高的宿舍”,很可能是指“最後一批受檢驗的客工是處于集中隔離階段的客工,統一住在大型宿舍內的隔離宿舍樓,由于他們是確診病患的密切接觸者,因此這些隔離宿舍樓感染率較高”。實情是否如此,有待衛生部說明。昨天境外輸入12例8月10日,新加坡新增確診188例(累計55292例),含境外輸入病例12起、社區病例1起、客工宿舍病例175起。昨日通報的12起境外輸入病例,11例爲無症狀,1例出現症狀,全在指定地點執行“居家通知SHN”時確診。這12起病例情況如下:社區昨增1例確診之前處于集中隔離狀態8月10日,衛生部通報本地社區新增病例1起,爲60歲新加坡籍男子(第55350例),8月9日出現症狀,當天確診,確診之前處于集中隔離狀態,他是第55169例(57歲新加坡籍女子)的密切接觸者,第55169例于8月3日出現症狀,8月8日確診。由于新增社區病例在確診之前處于集中隔離狀態,因此沒有新增新發病例去過的地點。客工宿舍昨增175例感染率16.20%住在大型集體宿舍和工廠改建宿舍的客工(WP)昨天新增確診175例,絕大多數爲無症狀或輕微症狀病例。截至8月10日,客工宿舍一共有52339病例,感染率爲16.20%感染群追查8月10日,衛生部通報無新增感染群。現存病例與醫療資源情況8月10日,新加坡病愈出院694人,累計病愈49609人,爲總病例之90%;病逝累計爲27人;現存病例5656人,比前天減506人。現存病例包括:非ICU病房有112人,比前天減23人;5544人在方艙/社區護理設施或社區康複設施,比前天減483人。無人在重症加護病房(ICU)。鄰國疫情:菲律賓激增近7000起8月10日,菲律賓新增6958例(累計136638例),是疫情發生以來單日最高;當天通報24新增死亡病例(累計2293例)。印尼新增1687例(累計127083例);當天通報42起新增死亡病例(累計5765例)。馬來西亞新增11例(累計9094例),其中5例爲境外輸入,源自澳洲3例、新加坡和日本各1例;當日無新增死亡病例(累計125例)。泰國無新增病例,累計3351例。泰國當日無新增死亡病例(累計58例)。新加坡面臨史上最嚴重經濟收縮,前3年的增長前功盡棄
今日(8月11日)新加坡貿易與工業部長陳振聲在公布2020年第二季的經濟報告的線上記者會表示,新加坡2020年第二季度(4月至6月)經濟同比萎縮13.2%,是目前新加坡史上最糟糕的記錄。
(圖源:陳振聲臉書)
貿工部表示,之前對于新加坡第二季度的經濟預測是萎縮12.6%,沒想到現實更加殘酷,實際數值還超過了原先的預測。
于此,貿工部也把2020的國內生産總值(GDP)預測從-4%到-7%調整至-5%到-7%。
(圖源:Pixabay)
然而,這個預計數值還可能面臨更多的變動。例如,如果再有一次疫情爆發,新加坡可能會再一次執行斷路器措施,而將更大程度地影響新加坡經濟。
這個全年的經濟預測也意味著,新加坡從2017年至今所取得的經濟增長將前功盡棄。
陳振聲表示,雖然很多人希望新加坡經濟可以迅速複蘇,但新加坡將不會回到疫情之前的情況,所以必須趕快制定一個新的發展方向。
(圖源:貿工部官網)
另外,貿工部透露,重新開放國際邊境將會是一項挑戰,新加坡已經在逐步執行相關政策,希望可以逐漸恢複航空業、酒店、活動組織、旅遊業等。同時這也將會幫助到批發貿易、運輸儲存、建築業、海洋工程業等不同行業。
相反的,貿工部表示有一些行業也因疫情而有所增長,例如金融保險業、生物醫學制造業、信息與交流業等。
(圖源:陳振聲的Instagram)
陳振聲透露,政府將在接下來的幾個月與各個領域的企業、工會、商團等討論形勢的變化,以共同面對這個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