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新加坡河的金禧橋設計成弧形,銜接魚尾獅公園和濱海藝術中心,建造過程共用了28個月,耗資1970萬元。其橋身中央同濱海大橋連接,橋面寬六公尺。到了跨年倒數等人潮擁擠的活動期間,更多公衆將能在這裏找到觀景的好位置。
楊丹旭 報道
在今年的國慶慶典及年底的跨年倒數活動上,到濱海灣參加慶祝活動的公衆將能站在新建成的金禧橋上,觀賞煙花綻放的美景。
爲新加坡河兩岸景點
提供無障礙通行
這座跨越新加坡河的嶄新行人橋耗資1970萬元建造,建設過程長達28個月。它自然地銜接魚尾獅公園和濱海藝術中心,公衆穿行于兩者之間時,無須再走樓梯上濱海大橋(Esplanade Bridge)的步行道,使用輪椅代步或是推嬰兒車的公衆也能通行無阻。
金禧橋設計成弧形,象征魚尾獅吐出的水柱。橋身中央同濱海大橋連接,橋面寬六公尺,是濱海大橋一側行人走道寬度的三倍。到了跨年倒數等人潮擁擠的活動期間,更多公衆將能在這裏找到觀景的好位置。
建造金禧橋的想法最初由建國總理李光耀提出。2004年,時任內閣資政的李光耀到訪濱海灣時發現,濱海大橋的設計並未考慮到行人的方便。
還沒有金禧橋時,公衆要來往于濱海藝術中心和魚尾獅公園,必須到濱海大橋兩端的樓梯走上橋,再沿著大橋的步行道行走。一碰到濱海灣舉行國慶慶典或跨年倒數等大型活動,濱海大橋狹窄的步行道總是擁擠不堪。
李光耀當時對市區重建局說:“如果人們無須走樓梯上橋,就能從榴梿殼(指濱海藝術中心)走去浮爾頓一號(和紅燈碼頭),濱海長廊將吸引更多人潮。請你們的工程師想個辦法,以高度更低、更親步行的方法把兩岸連接起來。”
市建局之後展開探討,最終決定建造一座行人橋。金禧橋的設計和規劃用了整整一年,並從2012年11月開始動工建造。這也是繼五年前落成的螺旋橋後,市建局在濱海灣建造的第二座行人橋。
采用預制技術
減少對周邊活動影響
爲了讓橋的外形簡潔美觀,更好地融入濱海灣環境,而且不影響穿梭于橋下的船只,整座金禧橋只用了兩個細柱形橋墩,每個橋墩用來承重的樁柱(pile)和樁承台(pile cap)都埋在河床底下,這給建造工程帶來很大難度。
此外,金禧橋位于市中心,周邊是我國標志性的城市風景線,如何在建造時減少對周邊活動的影響,也是工程的一大挑戰。
市建局工程項目管理署長盧百財受訪時說:“這個施工場地受到很多限制,爲了減少對周邊商業活動的影響,從一開始我們就決定得在水上展開整個施工過程。”
他指出,建築工程采用預制技術,橋身由61塊大型預制結構組成,這減少了施工現場的工序,縮短工程所需時間;安裝預制結構只需10名工人,節省了40%的人力。
上月29日建國總理國葬儀式當天,市建局提前開放這座行人橋,方便前去送別的公衆。金禧橋將在今年11月與“金禧之行”步行道一起,舉行正式啓用儀式。
盧百財說,無障礙通行是濱海灣整體規劃中的一個重要元素,他希望金禧橋能更好地改善濱海灣的連接性,方便行人通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