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作爲人口大國,印度和中國采取不同的發展道路,中國在世界舞台上的強國地位毋庸置疑,那麽印度會崛起爲一個強國嗎?如果會,什麽時候?
1、印度會崛起爲一個大國嗎?如果會,什麽時候?
早在1959 年和1962 年,尼赫魯還在位時,我就訪問了印度。當時我認爲印度很有可能成爲一個繁榮的社會及一個大國。到20 世紀70 年代末,我認爲印度會變成一個軍事大國,但經濟不會繁榮,因爲印度的官僚體制令人窒息。
2、印度的民主治理體制給其長遠發展前景帶來了哪些限制?
印度曾經大搞國家計劃經濟,國家控制範圍太廣,致使官僚體制固化、腐敗猖獗,以至于浪費了數十年的發展機遇。如果印度實行分權制度,就會使更多的中心城市(比如班加羅爾和孟買)實現更大的發展和繁榮……種姓制度素來與英才管理體制格格不入。 印度的偉大之處還沒有充分體現,它的潛力尚未被充分開發和利用。
印度的憲法體制和政治體制存在諸多限制因素,導致印度無法實現高速發展……無論政治領導層希望做什麽,必須在中央層面經過一套紛繁複雜的程序,甚至還需要在各邦經曆更複雜的審批……印度的發展速度是由其憲法、種族結構、選舉模式以及由此産生的聯合政府決定的,而這些因素都會加大決策難度。
但這種狀況是其憲法體制的一部分,印度人民現在已經接受,在其思想中已經根深蒂固。圍繞各邦邊界、語言隸屬、種姓配額出現的推诿現象永遠也不會消除,所有這些因素都不利于印度實行充滿活力的英才管理體制,妨礙其最大限度地發揮潛能。
印度的政治領導人是有改革決心的,但印度的官僚體制運作遲緩且抗拒變革,猖獗的腐敗與地方上的爭鬥也不利于改革。此外,民粹主義的民主體制導致執政黨出現常態化的更叠,從而弱化了印度政策的連貫性……印度基礎設施薄弱、企業面臨的行政管理障礙大,財政赤字嚴重,尤其是各邦政府的財政赤字更嚴重,這些因素都不利于印度進行投資和創造就業。
如果印度所有的部長和高級官員都能像印孚瑟斯技術有限公司的共同創辦人和前首席執行官納拉亞納· 穆爾蒂那樣勤勉、剛毅、有擔當、具有前瞻性,那麽印度就會成爲世界上增長速度較快的國家之一,只需一代人的時間就會跻身第一世界。然而,穆爾蒂也許意識到了任何一個人都無法改變印度的管理體制,都無法使印度像印孚瑟斯那樣高效。
3、印度的文化給其長遠發展前景帶來了哪些限制?
印度不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國家。在英國殖民統治開始之前,印度這片土地上原本有32 個小國,這些小國恰巧都位于英國人修建的鐵路的沿線地區。後來英國人來了,就把這些小國聯合起來,建立了殖民統治,把衆多小王國納入其統治之下。英國的殖民統治依賴的是1 000 名英國人和數萬名印度人,這些印度人在成長過程中都養成了英國人的行爲方式。
如果一個社會不重視培養優秀人才,使其獲得最好的發展,我是不贊成的;如果一個封建社會等級森嚴,你的出身就決定了你在這個等級制度中的地位,我也是不贊成的。而這兩點在印度的種姓制度中都得到了充分體現。
印度文明是古老的文明。尼赫魯與甘地原本都有機會像我服務新加坡一樣服務印度,但他們無法消除印度的種姓制度,無法擺脫印度根深蒂固的舊習。
看看印度與中國的建築業,你就知道做事效率高低的區別了,印度只是討論來討論去,到頭來卻做不成事……部分原因可能在于印度是一個多元化色彩非常明顯的國家:它不是一個國家,而是由英國殖民統治開始之前的32 個國家構成的,印度方言多達330 種……在中國,90%的人口是漢族,大家使用的是同一種語言,雖然口音不同,但寫出來卻是一樣的。如果你站在德裏用英語演講,那麽在印度的12 億人口中也許只有2億人能聽懂你的話;如果你說印地語,也許只有2.5 億人能聽懂;如果你說泰米爾語,只有8 000 萬人能聽懂。因此,中印兩國之間存在巨大的差異……比較這兩個國家,我們就像在比較橘子與蘋果……請不要誤解我。印度的上層與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的上層都是一樣的。在印度的婆羅門,也就是僧侶階級的後代,與世界上任何國家的上層一樣聰明、充滿智慧,但他們也面臨著同樣的障礙。而且在他們的種姓制度中,如果你是婆羅門,而你同一個非婆羅門結了婚,那麽你在這個制度中的地位就會下降,你就被排擠出了婆羅門。
一般來講,印度的公務員會把自己視爲管理者,而不是服務者,他們還沒有認同獲得利潤、變得富有並不是罪惡的事。他們對印度的商業界幾乎沒有信任。印度商人無權享有國家福利,外國商人更不用提。
4、當前,印度經濟有哪些優勢?
與中國公司相比,印度的公司治理模式國際化水平高、資本回報率高,而且印度資本市場較透明,運作狀況良好。
與中國相比,印度擁有比較強大的銀行體系和資本市場。印度的制度比較強,尤其是法律制度較爲完善,有利于爲知識産權的形成與保護提供一個更好的環境。
印度人口的平均年齡是26 歲,而中國人口的平均年齡是33 歲,並且印度的人口增速也快于中國的人口增速,這就使印度享有更大的人口紅利,但印度必須爲其人民提供更好的教育,否則人口因素非但不能帶來機遇,還會變成負擔。
5、長遠來看,印度經濟面臨哪些挑戰? 其長遠發展前景如何?
如果印度人無法擺脫固有的思維模式,就會喪失發展機遇……印度必須建設高速公路、引進高鐵,並修建更大、更好的機場,還必須接受這樣一個事實:要成爲發達國家,印度必須像中國那樣,將其人口從農村遷移到城市。
英迪拉.甘地的兒子去世之後,我對她說:“抓住這個機會,開放印度,改變印度的政策。看看海外的印度人,看看他們在英國、在新加坡、在世界各地都非常成功。是你們的政策和官僚體制限制了他們,束縛了他們。”她告訴我:“我做不了。事情就是這樣。印度就是這樣。”我覺得在推行改革方面,除了她,沒有其他合適的人選了,她有宣布緊急狀態的魄力。既然你有魄力做這件事情,你就應該有魄力改變體制,讓印度企業擺脫束縛。因此,聽完她的一番話之後,我就認定印度將發展得很慢。也就是在那時,我看到中國正在崛起……因此我知道這場競賽不會是一場勢均力敵的競賽,我收回之前對印度的樂觀判斷。
印度的規章制度錯綜複雜,官僚主義極其嚴重,令人感覺如墜霧中,看不到出路何在。
印度可能需要花三五年的時間改善基礎設施,否則印度就會在全球經濟洗牌中輸掉。
印度必須效仿中國高效的辦事方式。中國以高效的方式建立了覆蓋面廣的通信基礎設施與交通基礎設施、電廠以及水廠,並實施了很多行之有效的政策,其制造業吸引了巨額的外國直接投資,創造了較多的就業機會,經濟增長效率較高。印度輝煌的增長主要集中在信息技術服務産業,而這個産業創造的就業機會有限。
如果印度的基礎設施得到完善,投資將隨之而來,印度很快會趕上來。印度需要的是一個更加自由的體制,這會吸引更多的外國企業。這樣,印度市場就能達到國際企業的競爭水平。
印度不同的城市之間缺乏快速連通性……一旦印度的公路、港口、鐵路等基礎設施到位並削減繁文缛節,它不僅能在信息技術産業創造就業機會,還能在制造業和其他一切産業全面促進就業。工作機會越來越多,整個國家將煥然一新。
要創造就業機會,改革的重點必須放在制造業上。這需要印度改變勞動法,允許雇主在不需要那麽多雇員時裁員,同時需要精簡法律程序,降低財政赤字,消除官僚作風,最重要的是完善基礎設施。
印度不能僅僅憑借服務業就成長爲一個經濟大國。自工業革命以來,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在成爲工業強國之前就變成了經濟大國。
中印兩國都飽受腐敗問題的困擾,但印度官僚主義的繁文缛節比中國更嚴重,對效率的削弱性更強。
印度首先需要削減繁文缛節,其次需要爲私營部門的增長提供更大的動力,再次需要解決基礎設施落後帶來的挑戰,最後需要實現外國直接投資規則的自由化。
目前,雖然印度開始了自由化進程、國有企業私有化,卻不允許雇主解雇員工。這樣一來,企業如何實現盈利?如何擴大生産規模?如何提高生産效率?如何改變用人標准?
印度受教育人口的比例較低,長遠來看,這是一個弱勢。印度頂級人才緊缺,大批的工程師和大學畢業生並不具備不斷變化的經濟形勢所需要的技能,因此仍然找不到工作……印度的同代人中,需要超過一半的人完成小學教育,否則印度就會遭受嚴重損失。
印度領導人從尼赫魯和他那一代人開始就一直癡迷于蘇聯快速的增長和工業化。當然,這也是那個時代的英國經濟學家所推崇的模式,即資本積累率高、密集上馬大型項目、大力發展鋼鐵事業、制造農業機械。做了這些之後,你就能發展……他們相信這些……當辛格在1991 和1992 年開始搞改革時,印度已經喪失了40 年的發展機遇。要知道,辛格本人也曾是一位計劃經濟的擁護者。現在,印度面臨著打破一切壟斷的問題,而印度的工會是大型國有企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不希望企業私有化的,因爲如果你要高效率地經營這些企業,必須裁掉2/3 或1/2 的工人。
印度的曆史使其對外國投資持懷疑態度,在發展經濟的問題上偏向采取內向型政策,注重依賴國內要素。但在一個各國相互依存、技術發展迅猛的世界上,一味依靠自身力量是行不通的……印度的曆史給其帶來的第二個遺産就是過于注重公平分配……在早期發展階段,要把發展成果分配出去,就會降低資本積累,而資本積累是實現進一步增長所必需的。財富來自企業家精神,而企業家精神就意味著敢于冒險……要改善貧困人口的生活環境,唯一的方法就是先把蛋糕做大。過于注重收入均等化不利于激勵那些有才華的、勤勉的人力爭上遊,不利于激勵他們努力提升競爭力。
印度選民缺乏經濟方面的教育,這就使得印度領導人易于推行民粹主義的經濟政策,進而擾亂了印度的自由化進程。國家利益常常讓位于某些利益集團的特殊利益,很多急需的改革因利益集團的反對而陷入停滯。民粹主義的氛圍下尤其盛行特殊利益。在過去20 年間,印度實行了多種政策以提供價格低廉的食品、免費的電力以及補貼貸款……它們給整個經濟造成了沉重的負擔……福利與民粹主義的區別逐漸模糊。
新加坡有三所印度人的學校,他們還要開更多,被我拒絕了。你要麽上新加坡學校,要麽回印度,因爲即便他們(印度人)留下來成爲新加坡的永久居民並服務新加坡,他們也不樂于融入新加坡,原因就在于他們接受的教育都是以印度文化爲導向的……這些學校的教材都是以印度爲導向的,學的知識都是印度式的,培養的情操以及其他一切都是印度式的。這就是問題所在。
剛剛獨立之際,印度有很多一流的大學。如今,除了屈指可數的幾所頂尖大學(比如印度理工學院和印度管理學院)依然能在世界頂級大學排行榜上占據一席之地,其他學校都無法維持高水准。在政治壓力下,印度大學根據學生的種姓或學生與議會成員的關系確定錄取配額。
6、在今後10 年中,印度經濟前景與中國相比如何?
不能把印度和中國相提並論,它們是不同的國家。這是否意味著印度是一個無足輕重的角色呢?不!印度的角色比東南亞國家聯盟所有成員國的集體角色還重要!
中印兩國的制度不具有可比性……中國的國內生産總值是印度的3.5 倍(根據2016年的統計,中國是印度的5倍。庫叔注)。印度的增長率是中國的2/3。但印度是個大國,在印度洋地區是一股起到平衡作用的力量。
印度的經濟總量能增長到中國的60%~70%……根據目前的預測,其規模不會更大了。但即便經濟總量只有中國的60%~70%,印度的人口總數到2050 年將超過中國人口總數,加在一起也是相當可觀了,而且印度社會頂層有一些非常有能力的人才。
然而,爲什麽中國的和平崛起會引發其他國家的擔憂,而印度的發展則不會呢?是因爲印度是一個存在多種政治力量的西方式民主國家、形成了一個內部相互制衡的體系嗎?很有可能是這樣,尤其是印度政府往往是由一二十個政黨組成的聯合政府……印度有能力以更好的方式在其國境之外更遠的地方投射軍事力量,但其他國家並不擔心印度有侵略意圖……當前,印度並不像中國那樣對國際秩序構成挑戰,而且在其基礎設施達到一流國家的標准以及進一步推進經濟自由化之前也不會構成這樣的挑戰。其實,美國、歐盟與日本之所以會支持印度,是因爲它們想要一個更加平衡的世界,在這個世界上印度能與中國分庭抗禮……如果印度遙遙領先于中國會出現什麽情況呢?到時美國和歐洲會支持中國嗎?我對此表示懷疑。美歐對中國的發展依然有恐懼症,且不說它們對中國政府實行出版物審查制度強烈反感,僅僅是對某些政治事件的記憶就加強了它們這種恐懼。
我不確定印度是否想從中國日益壯大的中産階級的消費需求中分得一杯羹,因爲印度害怕同中國競爭。中國曾向印度提出一個自由貿易協定,但印度沒有答應,因爲如果印度同意了,中國商品就會進入印度,同印度本國商品競爭。
只要存在自由市場的討價還價,印度就必須學會出價比中國更高。中印兩國不會打響戰爭。中國有冒險精神,比如,中國到了尼日爾,中國願意拿自己的錢和勞動力冒險,依然認爲這樣做是有價值的。中國到了安哥拉和蘇丹,中國還想同伊朗合作,中國正在和中亞的共和國交朋友。中國想要一個從哈薩克斯坦到中國的數千公裏長的輸油管線,而且樂于修建這樣一條管線。這就是自由市場的競爭。我認爲這並不是說“如果你同意把東西賣給印度,我就會打敗你”,而是“無論印度賣給你什麽,我會提供給你更多”。中國將根據規則出牌,而且堅信勝券在握。
7、印度的民主模式對亞洲其他國家的意義有多大?
如果印度比中國取得的成就更大,那麽意義就很大了,但實際並非如此。
導致經濟狀況較差的政治體制終將被抛棄,取而代之的將是有助于提高效率的政治體制。
民主不應該被用作惰性的擋箭牌。實行威權主義的政府把經濟搞得一塌糊塗的例子很多,民主國家經濟發展成就斐然的例子也很多。無論一個國家是搞民主治理還是搞威權統治,真正的問題在于該國的政治體制能否在促進經濟增長、爲所有人創造就業的政策上達成共識,能否確保得到基本完整的、一以貫之的落實。
雖然在早期發展階段,中國較爲迅速地推行改革,占據了一定的優勢,但長遠來看,印度可能憑借民主與法治體制占有優勢。
如果中國的政治架構不進行調整以適應高增長率引發的社會變化,那麽印度就會占據優勢,因爲從長遠來看,印度的政治體制更加靈活。
8、在亞洲,印度會成爲中國的戰略性對抗力量嗎?
我希望印度盡早崛起爲世界政治中的一個經濟大國,其中也有出于自身利益的考慮。如果印度無法崛起,那麽亞洲將會湮沒。
“李光耀強調了印度在這個地區存在的必要性,這種存在可以以多邊安全機制的形式出現,也可以提出亞洲版的門羅主義,以阻止亞洲地區可能出現的侵略行爲。他說選擇印度作爲中國的對抗性力量比較理想,因爲印度的外交政策一直建立在平等基礎上,而不是建立在強權關系上。他爲印度設想的角色是亞洲的‘守衛者’,他敦促印度更加積極地關注東南亞小國的安全、政治穩定與經濟發展。”(20 世紀70 年代末西方大國撤走之後,桑納達·K· 達特瑞對李光耀在東南亞問題上的觀點做出的評價。)
韓國太小,越南太小,東南亞太分散,你需要另外一個大國維持平衡。
誰是對抗性力量?日本不是……日本和美國加在一起會在經濟和軍事方面同中國抗衡,但由于美國在一兩百年後主導亞洲的能力可能降低,那麽在亞洲國家中誰又能同中國抗衡呢?印度正是最佳選擇。
印度軍隊(尤其是海軍)成功實現了現代化,有能力維護自身安全。雖然中國在緬甸和巴基斯坦各建一個港口,但印度仍將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主導印度洋地區。
從地理角度上看,印度不適合太平洋地區。但美國和中國的角力場將是太平洋及印度洋,中國已經將其海軍力量轉移至印度洋,以保護其來自海灣地區的石油供給和來自非洲的大宗商品。在印度洋上,印度是重要力量之一,如果印度站在美國一邊,美國將具備很大優勢。因此中國必須加以應對,在緬甸和巴基斯坦修建港口。張胡子
在東南亞地區,印度並沒有産生很大的經濟影響或地緣政治影響,因爲這個地區的注意力集中在中國身上,中國是東南亞地區投射權力最多的國家。
9、美印關系前景如何?
美印兩國不會立即締結戰略夥伴關系以包圍中國,即便兩國形成了這種關系,印度仍將保持獨立地位,仍將在中印利益交叉點上捍衛自身利益,並同中國合作。
延伸閱讀
印度親華分子對中印對峙的幾句心裏話
文:高學思
本次對峙事件在我國國內引起了巨大反響。人們都對印軍的侵略行爲義憤填膺,同時也驚歎于印度方面的狂妄與囂張。身兼國防部長印度高官阿倫·賈伊特利的一句“印度已非1962年的印度”傳到我國後,遭到很多網友的反駁與嘲諷:印度固然不是1962年的印度,但中國也不是1962年的中國了,強者仍是強者,再發生沖突,印度只會輸得更慘。
網友的判斷並非無穴來風,關于印度與中國在經濟、軍事等方面的差距,毋庸多言,已是有目共睹。作爲弱方,印度人自己可能比我們更爲清楚。那麽,這次印度爲什麽要如此固執地挑起事端,且至今拒不讓步呢?帶著這個疑問,我撥通了一位印度朋友Sanjay的網絡電話,想要從他那兒偵查一些“敵方”的心理活動。
Sanjay(化名)是個不折不扣的中國迷。我最早和他認識,是在四年前的Italki語言學習平台上,當時還是高中生的他主動聯系我,想要學習中文(我則向他學習印地語)。
他告訴我,2008年北京奧運給了他很大的震撼,所以從高中開始,他就開始自學中文。當時還在複旦讀書的筆者曾用手機skype帶他遠程視頻一瞥了上海陸家嘴,從那之後,他就再也沒有給我發過孟買的圖片了。
後來Sanjay考入了孟買最好的大學學習商學,利用業余時間,閱讀了徐中約的《The Rise of Modern China》(中國近代史)等書,對中國革命曆史了解頗多。作爲一個“中國通”的Sanjay,與我有著許多共同話題。
與一些印度人不同,他對中印關系有著冷靜思考,深知印度想要發展,必須與中國保持良好關系,還多次說自己是個“親華分子”(Pro-China)。
對于軍事對峙這個敏感話題,本來我只是抱著嘗試的態度,試探性地問了問他對此有沒有了解。沒想到他似乎早准備了一肚子的話要和我說。相比印度的軍官和政客,Sanjay顯然更爲坦誠,幾乎無拘束地將他多年的觀察和思考和盤托出。筆者略作整理,錄之成文。從他那裏,我們可以看到相當一部分印度人的真實想法。
中國崛起,印度人心理不平衡
看到中國崛起,印度人心理感到十分不平衡,這是在中印矛盾之中,印度人最重要而廣泛的心理背景。Sanjay向我承認,即使是作爲一個親華派(Sinophile)的他,也常因目前中印之間的巨大差距而感覺苦悶不安:
上世紀四十年代,新印度和新中國建國時,本是兩個平起平坐的國家。甚至,在當時的印度人看來,恐怕印度還要高出中國半個頭:那時印度國內有著更爲完善的工業體系和基礎設施,在國際上則是不結盟運動乃至第三世界的領導者,朋友比中國多,反殖民主義的影響力也比中國大。
即使是1962年戰爭上的慘敗,也被我們看作成一次失誤,中國雖然大獲全勝,卻也沒有在占領區常駐。而如今則不然,幾十年間,一切似乎都變了。
1962年,中國軍隊在邊界戰爭中大勝印度
Sanjay接著說:
曾經的印度經濟實力與中國相當,現在GDP卻只有中國的五分之一了。雖然近幾年印度增速超過中國,但主要是因爲起點較低。現在兩國的差距之大令趕超幾乎沒有可能。
這令很多印度人想不通,也無法接受。在國際地位方面,中國既不支持印度成爲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也反對印度加入核供應國集團。這些都讓我們感覺低中國一等,心裏不太好受。
近年來,智能手機等中國品牌産品湧入印度,很快征服了當地市場。印度人在贊歎中國産品性價比之高,佩服中國工程師研發能力之強的同時,也不免生出了嫉妒心理。
Sanjay本身就是一位“米粉”,他對我說:
每一個米粉都會在心裏感歎爲什麽我們做不出這樣的産品,爲什麽中國人卻做得出來。這種心理落差致使在遇到國家沖突時,印度人對中國的感受很容易從正面轉向負面。
“中國有個詞叫‘羨慕嫉妒恨’,你知道什麽意思嗎?”我問道。
“對,可能就是那種感覺吧。”他答道。
小米手機在印度銷售時的火爆場面
所以,我們很想找到印度比中國強的地方。對我來說,感覺印度的優勢之一就是,我們和鄰邦的爭議較少,關系比較好。
你有沒有發現,中國文化圈中的日本、韓國、越南乃至台灣地區都和中國有領土糾紛,甚至處于半敵對的狀態;但印度文化圈中的尼泊爾、不丹、斯裏蘭卡則都是我們的友邦,至少從表面上看是這樣。只有徹底伊斯蘭化了的巴基斯坦和印度敵對。
“而這次對峙,”Sanjay接著說道,“我想我們的政府正是利用了這一點,以保護不丹的名義與中國爭奪戰略要地。他們讓不丹外交部發表聲明抗議中方在中不爭議地區的修路行爲,以求在國際輿論中將中國塑造成一個欺淩弱國的壞形象。不丹位于喜馬拉雅山脈的南側,地理決定了它在中印之間更依賴印度,所以它沒有選擇,必須照做。”
出兵洞朗,印度軍方的困獸之鬥?
“如果說以前印度人只是嫉妒的話,最近你們真是把我們逼急了。在我們看來,國家安全快要徹底落入中國的掌控之中,不采取極端行動,還有什麽辦法呢?”Sanjay開始激動了起來。
從十多年前開始,就有印度人炒作中國的“珍珠鏈戰略”(最早由美國人提出),認爲中國在謀劃通過在印度洋區域建設海外港口、軍事基地,來配合陸上力量全方位包圍印度。
“‘珍珠鏈’可能只是想象,但今年中國的戰略部署可實實在在地把我們嚇到了,最令我們不安的就是中巴經濟走廊,以及這次的洞朗修路。”
中巴經濟走廊示意圖
他接著說道:
按照印度官方的說法,克什米爾地區應該全部歸屬印度,那麽中國和巴基斯坦就並不接壤。而現在正在建設的中巴經濟走廊,則必須穿過巴控克什米爾。雖說中國一直稱對印巴領土爭議不持立場,但事實上已表明了態度。
Sanjay停頓了一下,繼續說道:
今年這一工程開始加速,公路、鐵路、油氣管道、光纜都要上線,從中國新疆一直到巴基斯坦瓜達爾港。作爲印度人,感覺很不好受。畢竟,‘中巴’項目卻通過‘印度領土’,這對我們是一種侮辱。何況任何人都知道,巴基斯坦伊斯蘭共和國是印度的死對頭(注:Sanjay多次強調巴基斯坦的宗教屬性)。
“中國已經誠摯邀請印度加入這一互利共贏的經濟發展項目,可印度始終躲躲閃閃、過度猜忌,這不能怪我們吧。”我反駁道。
“那至少應該先改名,給印度一個台階下(make India feel comfortable)。現在這個叫法,令印度的參與名不正、言不順。”Sanjay這樣回應我的質疑,“總之,這一項目令印度人感受到來自中國的敵意,而我們又沒有反制手段,所以十分苦惱。這種苦悶情緒到中國在洞朗修路時,終于集中爆發。”
“距中印對峙之地洞朗僅幾十公裏處,有一條西裏古裏走廊。看印度地圖就能知道,被稱爲‘印度的咽喉’的西裏古裏走廊是多麽的重要,又是多麽的脆弱。那裏是印度國防的聚焦點之一,重兵把守,不敢出任何差錯。
之前,由于青藏高原山路艱險,印度自信能夠抵擋住來自中國的進攻。但現在這種均勢正在被修建中的洞朗公路打破。印度媒體已經報道,中國特地研制了一種專供高原、山地作戰的輕型坦克,並在西藏地區部署、實測。十分明顯,這種坦克是針對哪個國家。”
“印度的咽喉”西裏古裏走廊
現在,我們印度自己的阿瓊坦克已經成了一個國際笑話,再看到中國先進的武器裝備,說實話,我個人覺得有些恐懼不安。
如果洞朗公路真建成了,那假如有一天你們兵鋒南下,可以隨時切斷西裏古裏這條大動脈。向東控制整個印度東北部,向西直接威脅恒河平原腹地,這將是印度人的噩夢。
前幾個月,美國要在韓國部署薩德,理論上也沒侵犯中國主權,但中國和俄羅斯不都表示堅決反對嗎?在洞朗修路的道理也是一樣。
保證這條走廊的安全,是印度國防的紅線,中國的行動已經踩了上去,我們印度人的焦慮與恐懼可想而知。出兵洞朗這一非中印爭議地區,也許是軍隊的舍命一搏。
說到這裏時,Sanjay的嗓音已經有些嘶啞,在談到中國對印度的軍事優勢時,他不止一次用到“suffocating”(令人窒息)一詞。電話的那一邊,似乎傳來了輕微的哽咽聲。我想,對于Sanjay來說,向一個國際友人傾訴自己國家的弱勢境地,應該也是一件令人難過的事情吧。
龍象相爭,白頭鷹美國卻是最大贏家
在和Sanjay等年輕印度人的交流中,我可以感受到,印度人渴望民族複興的心情與中國人很相似。我們遙想漢唐盛世,他們也會懷念孔雀帝國、笈多王朝。
雖然目前印度比較落後,但印度人大多很以自己的民族身份而自豪,正是因爲這種有時夾雜著不切實際幻想的驕傲,令印度人不願做任何其他國家的跟班。
這種態度反映到外交政策上,即強調獨立自主。九十年代末,印度曾不顧美國的警告與制裁,堅持發展核武器,就是一例。
但今年的幾個事件卻顯示出印度逐漸靠向美國、日本的趨勢。最明顯的,是印度倡議和美日共同建設“亞非增長走廊”,大量購買美國軍備,以及近日(7月中旬)正在舉行的“馬拉巴爾”印美日聯合軍演。最後一點尤其引起了我的注意,因爲這次的軍演規模空前,三國都派出了航母或准航母編隊參加,而軍演的主題正是反潛——擺明針對我國海軍力量。
從上到下分別是參加此次軍演的印度“超日王”號航母、美國“尼米茲”號航母和日本“出雲”號直升機航母
我問Sanjay,爲什麽印度會投入美日的懷抱,這難道不與印度獨立自主的理念相違背嗎?
他答道:
我們以自身的實力難以平衡中國的力量,靠近美國和日本實在是無奈之舉。印度國內也一直有反美情緒,現在只是出于實用主義的考慮,才加強與美國的軍事合作。
“其實,我們都知道,這種合作是很不可靠的,”Sanjay坦率地說,“中印如若真發生大規模沖突,美日會在輿論、軍備或物資上給予印度支援,但絕不會冒著與中國開戰的風險赤膊上陣。我們想要借助他們的力量平衡中國,而他們則是想利用印度來消耗中國的實力,以達到遏制中國崛起的目的。”
Sanjay提高了語調:
我甚至懷疑,我們正在被這些發達國家所操縱,通過媒體或通過秘密外交,他們巴不得看到這兩個最大的發展中國家自相殘殺。中印邊界問題本身就是西方殖民者留下的楔子,讓本來應該背靠背共同崛起的兩國互相猜忌。
現在中國和印度都正處于發展、轉型的關鍵時期,如果突然打起了仗,錯失難得的發展機遇,是很可笑的一件事情。這一仗打下來,印度固然不好受,中國也必然受到拖累。到那時,美利堅民族的中興大業就算是基本成功了。
後記
在一些新聞的評論欄裏,印度網民似乎顯得十分乖戾、暴躁,給我們造成印度人全部反華的錯覺。筆者看來,這種印象和網絡本身的性質有關:人們在網絡上更傾向于發泄負面情緒,而負面的內容也更容易得到廣泛傳播。
其實,像Sanjay這樣對中國抱有好感的印度人並不少。
據2015年皮尤研究中心(Pew)的調查,41%的印度人對中國持正面印象,而持負面印象的則相對較少(32%)。對中國持好感的現象在印度的年輕人群體中尤爲明顯,這部分年輕人在媒體上了解到了中國在經濟、軍事、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的巨大成就,在羨慕之余,也能更冷靜地思考中印關系,清楚地認識到努力維持中印友好的必要性。
所以,我覺得,Sanjay所說的話能代表相當一部分印度人的真實心理。他比印度官方人士更爲真誠,敢于說出真實想法,暴露印度的弱點所在。
本次印度軍隊越界進入我國境內,與侵略行爲無異,我國有權動用一切手段將敵人驅逐出國門之外。
與此同時,我們也應該多途徑、全方位地去了解印度。對于我們中國人來說,深入去探究一下印度人對中國、對中印矛盾的真實看法,比簡單宣稱“那是一群我們無法理解的瘋子”,或者說成是“我們不屑一顧的傻子”要更好。對印度輿情、民心的了解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把握局勢,切實地維護我國國家利益。
畢竟,知己知彼,方能百戰不殆。
領導說了,
您點一個,
小編的工資就漲五毛!
這5篇文章你看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