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驅動實質上是人才驅動。廣東欲打造一條世界級的科創走廊,就必定要形成一個強力的“人才磁場”,將高層次創新型人才集聚于此。
通過多年精心打造,廣東已經形成豐富的引才、育才模式,通過深入實施“千人計劃”“珠江人才計劃”“揚帆計劃”“廣東特支計劃”等重大人才工程,通過“中國國際人才交流大會”“深圳高交會”“廣州海交會”等國家級交流合作平台,廣泛吸引海內外人才,集聚了大批産業發展急需的創新型人才和科研團隊。
創業者:被濃厚創業氛圍所吸引
行星科學家、曾參與“卡西尼號”土星探測項目的崔峻,在近幾年的經曆或許能爲廣東的引才力度做一注腳。
先後在美國亞利桑那大學、英國帝國理工學院深造,2010年回國後又曾在北京、南京工作,最終,崔峻落戶在了中山大學,繼續開展行星科學研究。回憶這些年的輾轉,他不禁感慨國內在科研環境上的不斷優化。
“當年沒有什麽人才引進的支持政策,所以我一開始帶著一家三口從國外回來的時候,每個月收入並不高,過得比較清貧。”崔峻坦承,自己之所以要來廣東工作,正是看中了廣東對于科研人才的重視,能夠給他提供一個充裕的科研環境。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
在美國英特爾公司擔任研究員14年之久的胡川,2014年5月到東莞塘廈考察後,馬上喜歡上了東莞濃厚的創業氛圍。穗深莞三地城市基礎設施較好、相關制造業資源豐富,這些因素都讓他決定在東莞紮根。在加入了東莞市的一家電子科技企業後,他以研究“納米銀線”材料應用爲主攻方向,幫助該公司實現了産業更新升級。
2015年4月,他以可穿戴傳感項目入選爲第十一批中央“千人計劃”創新項目專家。
聚賢才:一年新增博士近3000人
據統計,2016年廣東省新增引進博士2986人,培養高級職稱專業技術人員近2.2萬人;第13批國家“千人計劃”廣東省共有112人入選,人數創廣東省曆史新高,居全國第三;“揚帆計劃”第4批引進創新團隊17個;“廣東特支計劃”第3批遴選支持325名本土高層次人才,確定了傑出人才(南粵百傑)17名、科技創新領軍人才30名、科技創業領軍人才28名、宣傳思想文化領軍人才20名、教學名師30名、百千萬工程領軍人才30名、科技創新青年拔尖人才99名、青年文化英才30名、百千萬工程青年拔尖人才50名;累計引進6批“珠江人才計劃”共163個創新創業團隊。
同時,廣東還推進以企業爲主體引進高端人才,新建企業科技特派員工作站16個,累計建成198個,在廣東的企業科技特派員超過4600名,共實施650余項産學研結合項目,實現總産值超過500億元。
此外,還推動院士工作站建設,新增院士工作站12家,累計121家,吸引全國115名院士來廣東開展産學研合作工作。據統計,院士工作站累計爲企業、地方或行業制定技術及産業規劃40多項,突破核心技術260多項,爲企業培養各類科技人才近1000人,轉化各項成果300多項,實現經濟效益60多億元。
2016年,廣東首次啓動引進“海外青年英才團隊”,47個團隊共271位海外博士參與申報,平均年齡34歲。同時,廣州還大力實施省自然科學基金傑出青年培育計劃,面向35歲以下青年科學家,5年來共培育遴選基礎研究的領軍人才和學術帶頭人196人,受理青年學者申請1404項,累計投入1.96億元。
成規模:廣東正在形成“人才磁場”
在各項人才政策的作用下,在引才育才的環境召喚下,廣東正在形成一種“磁場效應”,海內外的人才紛紛被吸引而來。
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爲例。該院采用全球招聘策略,確保65%以上的博士員工從海外招聘,形成了以海外人才爲主的人才構成格局,成爲了國內海歸密度最高、國際化學術交流氛圍最好的研究機構之一。
先進院先後成爲中組部“千人計劃基地”、科技部創新人才培養示範基地;深入實施廣東省珠江人才計劃、深圳“孔雀團隊計劃”,構建起了三級人才梯隊,成爲華南地區人才高地。截至2016年底,先進院人員規模達2243人,其中員工1283人,學生960人;擁有501名海歸精英,院士2人,國家“萬人計劃”科技創新領軍人才2人,“千人計劃”32人(目前在院工作19人),“百人計劃”38人。
得人才者得天下。
該院潘挺睿教授領銜的“仿生觸覺傳感海外青年英才團隊”,團隊將開發世界最領先的柔性離子觸覺傳感技術,針對當前可穿戴醫療、智能機器人與假肢及神經修複等熱門市場對柔性觸覺傳感的迫切需求,開發應用于醫療健康、智能服務、人機接口等不同需求的高靈敏、多功能、高分辨率和適應性強的柔性觸覺傳感設備,能夠得到最爲智能化的仿生觸覺傳感技術,並與廣東省本地優勢産業聯合實施全面的産業化事宜。
該項目入選了第六批廣東省“珠江人才計劃”創新創業團隊,並獲得2000萬元的資助。
穗深莞:三地各出奇謀招攬人才
廣州、深圳、東莞三地,在集聚人才上亦是不遺余力。
廣州出台了集聚現代産業人才“1+4”文件,發出人才綠卡1180張,新入選國家“千人計劃”專家46人、“萬人計劃”專家52人。
2017年,廣州繼續實施加快集聚産業領軍人才“1+4”政策,不僅用好“人才綠卡”制度,並且多渠道籌集供應人才和新就業職工公寓1萬套,力爭廣州地區新增“千人計劃”“萬人計劃”專家各70名。
深圳則在2016年設立“千人計劃”創業園、“孔雀計劃”産業園和市人才研修院,舉辦首屆海外創新人才大賽,新引進全職院士6名、高層次創新團隊23個,新增海歸人才1.05萬人、高技能人才12.6萬人。
深圳還成立注冊資本1000億元的市人才安居集團,新開工及籌集人才和保障性住房6.2萬套、竣工5.1萬套、供應4.2萬套,均爲上年的2倍以上。新引進人才一次性租房和生活補貼標准提高至本科1.5萬元、碩士2.5萬元、博士3萬元。
2017年,深圳還推進十大人才工程。實施“院士引進工程”“創新領軍人才集聚工程”“優秀大學畢業生引進計劃”等,加大力度推進“千人計劃”“孔雀計劃”“雙百苗圃計劃”“高技能人才振興計劃”,全年預計引進院士10名左右,孔雀團隊30個以上,海外高層次人才400名以上。
東莞則加大人才政策創新力度,引進和培養一大批急需的高端人才團隊、拔尖專業技能人才,爲企業孵化和産業孵化提供有力人才支撐。目前東莞市的新型研發機構共引進各類人才3000多名,成功引進了9個廣東省創新科研團隊,以及一批兩院院士、“千人計劃”人才和海內外專家等高層次人才。目前,東莞市有雙聘院士9名,與東莞的研發平台、企業有合作關系的院士超過20名。
新展望:搞研發博士五年內翻番
在打造廣深科創走廊的同時,廣東將更加優化實施各類人才培養計劃,面向創新發展需要,突出培養一線創新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同時大力引進國內外高層次人才,抓住全球人才流動加速和大量留學人員回國創業的機遇,引進一批站在行業科技前沿的領軍人才,力爭五年內實現研發人員中博士數量翻番。
廣東還將加快建設全國人才管理改革試驗區,完善人才管理體制,健全評價、流動、激勵機制,促進人才在企業與高校、科研機構間雙向流動,直接投身發展一線創新創業。 (作者:李鋼)
中國學者學生聯合會
是海交會新加坡報名唯一承辦機構
報名鏈接:http://www.ocs-gz.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