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最近,印度洋島國馬爾地夫近來的政治危機吸引了全世界的注意。在馬爾地夫最高法院駁回針對前任總統穆罕默德·納希德(Mohamed Nasheed)的腐敗和恐怖主義指控以後,現任總統阿卜杜拉·亞明·阿卜杜勒·加堯姆(Abdulla Yameen Abdul Gayoom,一下簡稱「亞明」)也隨之「拒絕」了最高法院的判決,並宣布馬爾地夫全國進入為期15天的緊急狀態。
馬爾地夫現任總統亞明
此後,反對黨領袖、最高法院大法官、司法部負責人等一批重要人物遭到亞明政府逮捕。流亡海外的前總統納希德在推特上「請求印度派遣由印度軍方支持的特使前往馬爾地夫,敦促政府釋放被逮捕的法官和其他人」,這激起了印度媒體對於出兵干涉的赤裸裸討論。與此針鋒相對,亞明也派出包括經濟發展部長在內的特使前往中國等友好國家,旨在「說明」當前馬爾地夫的嚴峻局勢。
威權而親華的亞明政府、「民主」而親印的反對派、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印度「看家護院」的衝動、再加上馬爾地夫自身的關鍵戰略位置……這些宏大的地緣政治因素和全球戰略考量交織在一起,使得國際輿論對馬爾地夫隱現的「中印之爭」極為熱衷,迫不及待地希望馬爾地夫成為兩個亞洲大國赤裸角力的戰場。這種對於「大國博弈」的關注牽自然可以吸引眼球,但是卻可能遮蔽了一個更為關鍵的問題——對於以馬爾地夫為代表的海洋小島國對於自身發展模式的選擇和爭論。
擁有42萬人口的馬爾地夫位於印度西南方向,由1200多個珊瑚礁島組成,其中202個島嶼有人居住,是亞洲陸地面積最小的國家。馬爾地夫的地理特點使其更易受到海平面上升的威脅,在全球氣候異常變化中首當其衝成為受害者。在這種情況下,馬爾地夫領導人面臨的最大問題就是選擇什麼樣的發展模式。馬爾地夫發展模式的選擇涉及到兩個最為關鍵的目標:首先,這種模式必須滿足這個並不富裕國家當前面臨的尖銳社會、經濟發展需求;其次,這種發展模式也需要在更長的時間維度上解決威脅國家存亡的自然環境問題。
2.
2008年,作為唯一候選人而連任總統30年的政治強人穆蒙·阿卜杜勒·加堯姆(Maumoon Abdul Gayoom,簡稱「加堯姆」)【注】在第一次競爭性選舉中就被長期以「異見人士」身份為人所知的納希德擊敗。作為馬爾地夫歷史上第一位民選總統,又是最積極反對加堯姆的「民主鬥士」,納希德可以說一登場就自帶了「政治正確」的光環,因此受到西方社會明星般的禮遇和追捧。
馬爾地夫前總統加堯姆
曾在英國留學的納希德一直是西方的擁躉,這一點也體現在他選擇的發展模式中:一方面,在競選時他就陳諾實施自由市場和私有化,建立開放的媒體,發展公民社會,繼續發展旅遊業,並且歡迎更多國際非政府組織的到來,以此激活馬爾地夫發展,解決面臨的經濟、社會需求;另一方面,納希德順著西方的「政治正確」成了著名的「環保總統」,在聯合國氣候大會上發表了聲情並茂的演講,率領副總統和內閣召開「水下內閣會議」以警世人,還把零碳排放和太陽能當作馬爾地夫發展目標,以此樹立良好的國際形象,說服西方對馬爾地夫進行援助,緩解馬爾地夫面臨的生態環境威脅。
身披「民主」、「環保」的模範生光環,納希德化身成為聯合國氣候對話的道德領袖,成了西方媒體和政界的寵兒。2009年,納希德被美國《時代》雜誌評為「2009年十大環保人士」之一。2010年,《新聞周刊(Newsweek)》也將他評為「全球十佳領導人」。2011年,時任英國首相卡梅倫曾表示,如果讓他自由邀請五位領導人參加私人聚會,除了美國前總統柯林頓、時任總統歐巴馬、法國總統薩科齊、紐西蘭總理約翰·基之外,他還將出人意料的邀請小國馬爾地夫的總統納希德。此外,納希德還在《紐約時報》開了專欄,推出了強調環保的紀錄片《島國總統》……
然而,徒有光鮮亮麗的形象和動人的言辭並不解決實際問題,雖然納希德在西方廣受追捧,但他面對實際問題卻顯得束手無策,甚至有時候適得其反。例如,人多地少的馬爾地夫土地資源本來就高度緊張,但是納希德力推的太陽能發電卻需要占據大量珍貴的土地資源,推進過程阻力重重。再如,馬爾地夫高度依賴旅遊業,但是旅遊帶動的空運、水運又是碳排放大戶,這使得納希德顯得首鼠兩端,不敢大刀闊斧發展旅遊業。更加不巧的是,2008年上台的納希德剛好碰上了全球金融危機,重創了馬爾地夫賴以為繼的旅遊業,經濟陷入衰退,赤字也逐漸惡化。在這種情況下,納希德此後幾年間接受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多項改革計劃,其中就包括降低薪水、提高電價、減少福利、提高利率的措施等不討喜的改革措施。
一邊是攀升的失業率、高企的通貨膨脹和無法得到滿足的基礎設施需求,另一邊是不切實際的環保要求、杯水車薪的減排目標和大而無當的高端宣傳,難怪馬爾地夫民眾批評納希德「除了會抗議,沒有什麼治國經驗」。由於不滿納希德的治理,2012年1月馬爾地夫首都馬累接連大規模爆發抗議活動。2月,部分軍隊和警察也發生譁變。在這種情況下,納希德不得不宣布辭職。顯然,納希德的「環保」、「民主」、「改革」主張雖然動聽,也得到了西方的讚譽,但是他沒能解決民眾面臨的更緊迫難題,更無法獨立自主的解決馬爾地夫面臨的生存危機,因此這位「西方寵兒」總統選擇的道路在馬爾地夫難以為繼實屬情理之中。
2012年,馬爾地夫反對派支持者在首都馬累的共和廣場舉行抗議活動
3.
2013年,馬爾地夫再次迎來了大選。在經過兩輪形勢錯綜複雜的選舉後,亞明戰勝了同時參選的納希德成為馬爾地夫新總統。亞明曾經在多家大型公司擔任高管,有豐富的實際管理經驗和項目運營經驗。與強調零碳排放、太陽能、限制旅遊業以此博得西方讚賞和援助的納希德相比,亞明一上台就強調大規模旅遊業(mass tourism)和基礎設施的跨越式發展(mega-developments),以此帶給馬爾地夫年輕一代以真正的希望,並使這個島國能真正獨立自主的應對氣候變化。
亞明強調要把馬爾地夫從納希德手中的「環保而偏僻的印度洋一隅」建設成為坐擁新首都、高科技、自貿區、高教園的新型智能島國。他強調,馬爾地夫經濟體量極小,滿打滿算僅占全球碳排放的0.003%,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因此在這樣一個彈丸效果搞低碳經濟除了作秀和博取同情以外毫無價值。因此,他冒著國內反對派的壓力和西方媒體的質疑把納希德的低碳政策掃進垃圾堆。自此,亞明也就開啟了他的「政治不正確」征程。
基礎設施是制約馬爾地夫發展的瓶頸和最大挑戰。比起離日常生活十萬八千里的碳排放問題,普通馬爾地夫民眾關心衛生間、下水管道、垃圾處理、日常出行這些看起來不值得一提,但是卻實實在在影響他們生活質量的基本問題。此前,在馬爾地夫200多個有人居住的島嶼中,只有31個有完整的下水管道系統,其中僅有6個有固廢處理系統,而由於規模成本制約,這些小島根本不可能集中建起完善的環境衛生系統,因此很多小島其實環境堪憂,對生態破壞嚴重。
面對這種情況,務實的亞明給出了一個頗具創意的方案:通過「異地安置」把偏遠小島居民集中到少數幾個大島,再通過集中建設改善大島的基礎設施提高居民生活質量,再把無人小島高價出租到專業開發商手中,兼顧環保進行成熟的旅遊開發。如果順利實施,亞明此舉可謂一石三鳥:首先,通過集中安置和大規模基建解決了小島居民的生活困難問題;其次,通過吸引開發商解決了基礎設施資金來源和小島環境保護問題;第三,通過集中安置和發展旅遊解決了居民的生計和國家可持續發展的問題。這樣一來,馬爾地夫就可以增強經濟基礎,不依靠國外援助就能自主應對氣候變化帶來的威脅。
雖然這個計劃乍看起來頗為合理,但是在西方的標準下卻因為牽涉到「非自願」拆遷、新增碳排放、舉債大搞基建而顯得「政治不正確」,因此也就難以獲得西方的支持。在這種情況下,基建能力強、融資能力強、又不附加政治條件的中國就成了亞明自然的選擇。毫無意外,用於連結首都馬累和機場島的中馬友誼大橋、用於發展旅遊業的易卜拉欣-納西爾國際機場改擴建項目和北馬累環礁旅遊島項目、用於異地集中安置移民的胡魯馬累7000套保障性住房項目、胡魯馬島累電廠項目全部由中國融資建設。與此同時,也許是出於對中國發展成果和發展道路的認同,2017年12月亞明與中國簽訂了馬爾地夫歷史上第一個自貿協定,使其成為繼巴基斯坦之後,第二個與中國簽署自貿協定的南亞國家。此後,亞明還頂著印度施加的壓力,在訪華期間同中方簽訂了《推進「一帶一路」建設的諒解備忘錄》。
2017年12月,習近平主席在北京接見亞明總統
在亞明看來,中國的資本、中國的能力、中國的遊客都是馬爾地夫發展過程中不可取代的資源,更是幫助他實現跨越式發展的助力器。比起西方、印度高高在上的「環保」、「民主」敘事,中國實打實的協助才是真正能幫助馬爾地夫同時解決眼前問題和長遠問題的良藥。
4.
在中馬兩國的共同努力下,困擾馬爾地夫人民多年的基礎設施瓶頸已經初步得到解決,馬爾地夫的發展也已經顯現出新的面貌。但是,由於馬爾地夫社會治理基礎薄弱,體制機制極不健全,大規模的建設過程中難免出現各式各樣的爭議和問題,包括玩忽職守、裙帶關係、貪污腐敗等。而作為總統,亞明在這個過程中也絕非無懈可擊——他時常訴諸強力機構、時常訴諸民粹主義,有時甚至不惜利用伊斯蘭保守主義推動議程。在對峙雙方多個回合政治纏鬥之下,狗血劇情接二連三,地緣政治陰謀論甚囂塵上,而這場危機的本質——「發展模式之爭」卻反而越發模糊。
顯而易見,「威權vs民主」,「破壞生態vs保護環境」,「中國vs西方/印度」的簡單化敘事難以抓住這場馬爾地夫這場發展模式之爭的實質。亞明選擇中國,而非西方或者印度很大程度上並不卻決於他的個人好惡,甚至也不缺取決於他的地緣政治考量,而是取決於他如何權衡發展模式的選擇——這場馬爾地夫政治危機向我們昭示,在現行的國際輿論條件下,雖然中國模式能夠高效解決基礎設施、經濟發展和減貧民生等困擾廣大發展中國家已久的問題,但是在執行過程中卻容易淪為被國際輿論群起而攻之的對象。是要實實在在的解決本地問題,還是要在西方獲得鮮花、掌聲和庇護(以及美金)?這個問題看起來簡單,真正回答起來卻並不容易做出的選擇。
最後用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開幕式上的講話節選結束此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意味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文化不斷發展,拓展了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途徑,給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發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獨立性的國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選擇,為解決人類問題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