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南者學員投稿
申請經驗分享
作者介紹
L同學
本科:澳門大學,土木工程
GPA:3.1/4
主要經曆
美國土木工程師協會(ASCE) 第九屆建技比賽(三等獎,最佳表現獎)
山東建科工程部 ,澳門盧梁建築工程設計顧問有限公司——岩土工程部實習
本校Summer Research項目
台灣大學BIM學習交流
國立中興大學交換一學期
錄取:香港科技大學CIEM(土木基建工程與管理)
決定留學心路曆程
一開始我是單純的想看看外面的世界,所以選擇了去讀澳門大學的本科。高考後的放飛自我一直持續到大二,直到大二的暑假實習的時候才發現自己兩年來所學的東西還不如一個月的培訓。我就開始有點慌張了,從那個時候才開始規劃我的未來。
我想過考研回國,但是發現澳門在全英教育的環境下使用的都是國際版本的教材,尤其是土木工程的學科下,不同的設計標准意味著設計步驟和公式的不同,如果真的考研,在專業課上我就會比較吃虧。還有就是我們在大學期間根本不學政治,身爲理科生本身對政治就不感興趣,國內考研大量的政治背誦也讓我打了退堂鼓。
“既然考研不行就去留學啊!”實習公司的同事建議我。的確,很多在澳門大學上本科的學生都是把這裏當做留學的跳板,因爲這裏擁有國際學校的一切。再加上我自己也覺得現在國內人才競爭非常激烈,只有本科學曆可能並不足以過上自己想要的生活,我又有澳門學校的跳板,留學對我而言是一條不錯的出路。
選校與選專業
選地區
留學第一件事是選擇留學地區的問題,在這一點上我覺得是見仁見智的。如果條件允許,美國會成爲大多數人的第一選擇,畢竟那裏有著世界一流的教育水平,在國內也有著較高的認可度。
但是隨著特朗普上台頒布的一系列對在美留學生的政策後,未來是怎樣的都不太確定,外加我計劃申請時已經大二暑假了,GPA也不高,還需要考語言和GRE,申請到好學校難度比較大,所以最終放棄。最終考慮到性價比和個人喜好(我不太願意出亞洲)的情況下,最終選擇了香港和新加坡這兩個地方。
港新留學在我看來是各有各的好處。首先對于本科在澳門讀書的我而言,香港無論是語言環境(粵語和廣式英語)還是教學方式、社會環境,我都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適應。如果去新加坡的話好歹也是出了國,可以更加開拓視野,還有就是在新加坡找到工作的概率還是比較大的。因爲我個人認爲研究生畢業後立刻回大陸就業競爭力不是特別大,最好還是在當地工作兩三年再大陸,能有個更加不錯的起點。
雖然從2019年開始新加坡沒有工作協議了,以後費用上會稍微貴一些。不過聽學長學姐說爲了穩定排名,NTU與NUS的科研壓力很大,就會給想讀PHD的人很多機會。那麽對我來說,去讀個PHD也未嘗不可。
所以總的來說,港新都是不錯的留學去向。
定學校
香港學校有土木專業且有一定認可度的有四所,分別是香港大學、香港科技大學、香港理工大學和香港城市大學。香港大學作爲香港Number One的高校自然有它的道理,並且香港大學土木類專業偏好申請者有工作經驗,申請難度爲第一檔。
其次的香港理工和香港科技大學。綜排的話香港科技大學肯定是比港理要強。但是就土木專業而言,港理的土木工程系有很多大牛級別的教授,土木專業排名也一直在港科之前。因此這兩所各有優勢,在申請難度上算是同一水平了。
最後便是香港城市大學,雖然綜排有時會比港理高,但是從專業上來說都不如港科和港理,申請難度相對而言最低。
新加坡方面可以選擇的學校就更少了,只有NTU和NUS這兩所學校有土木工程相關的專業,且這兩所學校在亞洲都是數一數二的。NUS的土木工程更是常年被排到世界前三,實力強勁。NTU的土木雖然只有世界前20,但是在最新的2018QS綜合排名超過了NUS成爲了亞洲第一,申請難度同樣不低。
但是申新加坡的好處是都不需要GRE成績,而且承認澳門大學的全英授課,因此語言方面也不需要考雅思托福,對我而言是很大的好處,可以讓我有時間和精力好好刷經曆。
因此我把我申請的學校歸位了三擋,第一檔是NUS和港大沖刺,第二檔是NTU、港科、港理重點申請,最後一檔便是港城保底。
挑專業
選完學校後,就要考慮選擇的專業了,因爲就我而言,和土木工程相關的專業還是有很多了。也對應了土木的幾大方向:岩土,結構,施工,項目管理,交通運輸和智能優化。更細的我就不一一舉例了。
在這種讓人眼花缭亂的專業面前,我是如何通過優先級挑選專業的呢?
第一我會看興趣,在略微有些枯燥的土木專業,興趣是你能否讓自己可以不斷學習的動力,這點非常重要。第二我會看未來發展方向,比如我,以後要回國工作的,針對國內政策和缺乏哪方面的人才做出提前的預判去左右你的選擇。第三我會看綜排,實話實說,如果不打算搞研究和非常想讀PHD的話,去找工作的時候一個綜排靠前和名聲響亮的大學會更具有優勢。
結合我的要求,負責我的指南者申請老師就給我一個個介紹符合的專業,我和她用了一下午時間討論出了最後申請的院校。老師的專業知識十分過硬,有問必答,並且也是真的很有耐心,面對像我這樣問題賊多的學生也沒有一點不耐煩的語氣。畢竟留學申請關乎自己的未來,有一個能真的幫助到自己的人還是很值得欣慰的。
背景提升
硬性背景
GPA當然是越高越好,專業課和數學成績也是越高越好。雖然港新學校不只是看GPA,而且GPA 也沒有明確的最低要求,但是當你與其他申請者的GPA相差過大還是會對你的錄取産生很大的影響。
我當時下定決心出國的時候已經是大二的暑假,沒有好好學習的四個學期讓我的GPA 著實有些難看。所以當時我的第一任務就是瘋狂刷GPA,甚至不惜多申請了幾門課來刷分。值得慶幸的是我還有大三一年和大四上學期三個學期可以刷分,當時我一學期差不多要學7門課,真的覺得後來付出的汗水都是當時大一大二腦子裏進的水。
語言方面,雖然澳門大學有全英文的授課證明,但是只提交英文授課證明可能會影響審理的進度,而且有雅思成績肯定比沒有要強,分數高了也是加分的一個點,所以我最終還是決定去參加雅思考試。
雖然我們是全英授課,但是對我這種高中情願多寫一張數學試卷不願背10個單詞的理科生,考出滿意的雅思成績並不是件簡單的事。雖然對于工科生來說,語言成績並不會像商科一樣要求那麽高,但也最好達到最低要求。我最後考到6.5這樣一個讓我覺得不會拖後腿的分數後才安心地繼續去刷GPA。
GRE雖然申請沒有硬性要求,但是如果時間允許的話還是可以考的,315+的成績都是對申請有幫助的。
軟件背景
軟件背景主要分爲三個方面:科研、實習和交換。對于工科而言科研當然是第一位的,實習第二位,最後是交流交換經曆。我個人在這三個方面還是都還算是比較活躍的
科研競賽
對于工科生來說,科研經曆意味著你已經掌握了一定的科研基礎,有科研實力的學生是被各個大學喜歡的。因此我大三暑假參加了自己學校的Summer Research,也因此提前結識了現在的畢業設計的導師。
在暑假的兩個月裏,我自學了Python編程用來分析沙土的顆粒形狀和一些實驗研究,常用的軟件像是Origin和Matlab,Geostudio等。在結束的時候,導師讓我把這些整理出來發表了論文,並在此基礎上完善內容變成了我的畢業論文,並且承諾幫我投SCI。科研經曆不是等來的,你一定要去主動尋求,再用努力換來成果。
我的另一個經曆就是美國土木工程師協會舉辦的第九屆建技大賽,在澳門這種地方無法參加到國內的一些比賽,所以一些能參加的含金量比較高的比賽我也是盡可能地去參加,以此來豐富自己的比賽經曆。在團隊的比賽中,個人的參賽角色也是非常重要的,我當時就積極的充當leader的角色,無論結果如何,最重要的是展現你的能力,這個能力也會成爲簡曆中的亮點。
實習
我大二暑假去了山東建科的工程部實習,也正是那時候才意識到自己大學所學的內容真正實踐起來是多麽的無力。現在想想其實也和大一大二學的很多都是基礎知識有關,重點的專業知識大三講的較多。但是就是這段實習讓我學到了很多學校學不到的知識和技能,也讓我在大三刷分時更加的遊刃有余。
大三暑假我也沒敢閑著,在澳門幾家公司投了簡曆,並最後選擇了盧梁公司,雖然在大陸可能不怎麽知名,但是在港澳地區還是算大公司了。兩個月的實習,第一個月參與了結構的設計,基本就是在辦公室使用ETABS和SAP2000建模檢查建築的結構穩定性,真的是一坐就是一整天。第二個月就下了工地,進行支撐開挖場地的監管工作。和結構設計不同的是,下工地基本上是全程跟著有經驗的工程師巡查場地,條件雖然艱苦,但是不會覺得無聊,還是能學到很多東西的。
當你看到那些曾經只在課本上見過的擋土牆,樁基礎的時候,還是會很興奮的。我當時非常努力地工作,最後獲得了優秀實習生的證書,這段經曆也成爲了我文書中濃墨重彩的一筆。
在實習選擇上,如果可以還是優先挑選國內甚至世界有名的私企,可以真正學到知識,並且寫在簡曆上也比較好看。其次是有名的國企,雖然可能學到的東西相對私企沒那麽多,但是簡曆上也是可以寫一波的。還有就是到底是在辦公室搞設計還是下工地,我想說的是如果你選的是機構方向,那就以搞設計爲主;如果你是岩土方向,那就下工地吧。這個因人而異,各有利弊。如果都可以嘗試固然是最好的。
交流交換
澳門大學對這方面給的機會比較多,我大三下學期去了台灣中興大學交換。其實當時還有香港城市大學交換的機會,因爲台灣更方便轉學分,所以我最終選擇了台灣。事實證明,台灣給分確實好,感動哭,一學期學了6門專業課,稍微努力一點,均分90+不是夢啊。
雖然很多人交換都是去放飛自我的,但是對于我來說這是個機會,可以讓我從澳門大學繁重的課程壓力下解脫出來,有時間去學習雅思,提升自己的科研實力,也正是那段時間我積極聯系了澳門大學的summer research項目,並開始自學Python語言。
除此之外台灣的岩土課程也提供了一些很棒的課程項目,比如讓我們分析美國大灣區的邊坡穩定性,從而學會了Geostudio是個多麽全能的存在。由于地震頻發,台灣在結構防震領域也是數一數二,可以多去學習鑽研。
因爲澳門大學暑假有三個月,大二暑假的前兩個月實習,第三個月我就參加了台灣大學的Summer Program學習BIM建模。台灣大學在這方面算頂尖的了,費用也不是很貴,所以我就去了。總的來說還是很值得的,有證書、有課本,學習也很緊張,一個月的時間裏要學會基本的Revit和Navisworks的使用,並且建一棟6層的模型。還要求使用Naviswork進行4D模擬。
不誇張的說,我最後一天淩晨4點騎著Ubike回的台大宿舍。一個月學完別人一學期學的內容,雖然緊張,但是也很充實開心。當初一起去的還有港大、重大等知名大學的本科生(港大的那個已經MIT直博了),所以這段經曆對我來說算是非常棒的經曆了。如果有這種機會,我建議多報名參加,除了可以豐富簡曆,對自身開拓眼界也是很有幫助的。
軟件實力的表達其實在于兩個方面,一是你做了些什麽,二是你文書寫了些什麽。因爲你做的再多,文書體現不出來也沒有用。這一點我還是挺佩服指南者教育的,文書老師寫的文書非常的專業、有針對性,每一份文書都根據專業的特點突出招生官想看到的我的經曆。比如說港科的智能建築物技術與管理申請,老師就會重點講述我實習中用SAP2000和ETABS對結構進行檢查,和在台大學過的BIM的建模經曆。申請岩土工程是就重點介紹我在summer research的時候寫的有關岩土方面的paper和對地下空間的看法。有針對性的申請才能真正提升成功率。
材料的准備
我一共申請了7個專業,香港三個,新加坡四個。NUS和港大申請了岩土工程,港科,港理NTU和NUS申請的土木,還有就是NTU的國際建築業管理。在文書上基本最主要的就是CV和PS,負責我的申請老師真的是耐心的無話可說,我差不多讓她更新了4-5次個人陳述,CV更是改了不知道多少次。
再說一下推薦信,這個應該算是我准備材料裏面最拖後腿的了。因爲我的教授從我把CV和成績單發給他,過了將近1個多月才給我推薦信,還是在我催了一次的情況下。這個也是分教授,真的遇到了比較拖的教授是真的沒辦法。所以爲了保險起見,要在大四下一開學的就立馬去找教授寫推薦信,先到先得,如果班級裏有很多出國的同學,那就更需要抓緊時間了。
推薦信一般分爲兩種:學術推薦信和工作推薦信。學術推薦信一般是帶自己畢業設計的導師寫的。工作推薦信一般是實習部門領導給自己的。一般一所學校2-3封推薦信就夠了,一封實習公司高層的推薦信,來代表你的工作和實踐能力。一封導師推薦信,來代表你的科研能力。還可以再加一封的話,可以找曾經拿下優異成績那門專業課的教授寫,來證明你的課堂表現。
等待與收獲
港科是我第一所提交材料的學校,畢竟它開放的實在太早了,9月份就已經開了。指南者老師特別叮囑過我,港科提交越早越好,最好趕上第一批。我在她的督促下緊趕慢趕地在10月中旬提交了材料,完成了申請。
當時幾乎每天睡前都會默念:“老天,給我個學上吧!”才能安心睡覺。等到12月12號時候,我正好放寒假回家(澳門的放假日期就是這麽奇怪),一下飛機打開手機,便收到了港科的offer。吃下了這顆定心丸,起碼有學上了不是。其實我大一的時候就去過港科一次,學校是真的美,不愧是花了400億建的,那海景,那沙灘,那圖書館的硬件簡直好的沒話說。新加坡的offer要等到4-5月份才出,我也不是很著急,畢竟已經有學上了。但是如果新加坡錄到好的專業我一樣會去的。
還是要感謝我的申請老師的意見,我拿到offer以後,我們班有很多成績比我優秀的同班同學也去申請了,難以想象我如果晚兩個月申請跟他們競爭會是什麽樣子。
最後的心得
申請這一路走來,可以說汗水與淚水並存。只有自己知道這之中付出了多少,多少次焦慮和失落都硬生生的扛了過來。不管怎麽說這也是成長的一部分,感謝在我成長中幫助過我的每一個人。最後祝大家都能如願以償,所有的付出都能得到回報,進入自己夢想的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