鯨魚?財經
公衆號ID:jingfintech
關注
2018年6月10日,數字貨幣全球總市值單日蒸發超過200億美元。幣市緣何大跌,又會何去何從?
今日的大跌看似意外,卻是醞釀已久。除了5月火熱的平台幣外,其余多數幣種的價格已經處于從年初大跌的底部,到4月大反彈後頂部後回落的中間位置,小幅震蕩多日等待市場選擇方向。
在這個節點上,發生了一些事,成爲了讓駱駝摔跤的那根稻草。
首先是最受人矚目的基礎公鏈,
EOS主網上線事件
-
安全問題。
主網上線前被360暴露出了安全問題,這本不是個壞消息,迅速解決還能成爲一個利好。
但近日來直到主網上線了,360與EOS方面都沒有釋放出EOS已經足夠安全的正面信息。360安全專家彭峙釀給出的最新信息很明確,EOS代碼目前還存在問題,會“慢慢”被解決。
-
中心化問題。
EOS主網上線投票Not Go/ Go,遭遇部分節點幹擾,不得不推遲一天的鬧劇,反映出了嚴重的社群共識問題。
盡管EOS是目前最有潛力成爲區塊鏈3.0的公鏈,但EOS過于中心化的問題(基尼系數高達97,嚴重中心化)直接導致了Weiss評級對其作出了評級下降的判斷,Weiss評級認爲EOS前十位的持幣人將直接成爲EOS網絡的獨裁者。
-
短期利好出盡。
主網上線的利好已經炒作了兩個多月了,在這期間,價格其實已經完全消化了利好,最後進場的,是新鮮的韭菜。
-
做空者擅長造勢。
近日市場上出現了數位有一定聲勢的人對EOS進行“誹謗”,背後的利益集團選擇在這個時間點對風向標EOS造勢放空,對整體市場的殺傷力巨大。
其次是來自于政策監管面,
全球的政策監管日趨嚴格
美國的證券交易委員會SEC主席Jay Clayton近日接受CNBC采訪時明確表示,不會因爲ICO而修改證券框架,而是直接將ICO納入證券法規監管:
“比特幣不是證券,但是基于區塊鏈技術通過ICO發行的代幣具有回報性質,屬于證券,私募需要遵循私募的規定,公募需要申報,檔案財務報表,文件披露,並要承擔法律要求的責任。”
同時,美國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CFTC)也在調查某些數字貨幣交易所,讓其提供交易數據,以確定是否存在操縱內幕,這對數字貨幣市場亦是明顯的利空。
無獨有偶,泰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前日也發布了數字資産交易的監管細節,將于6月底生效,提高了行業從事者的准入門檻,並限制了個人投資者的投資上限。
泰國SEC規定所有數字資産市場的參與者:
-
ICO發行人、數字交易所、經紀人和交易商都必須向泰國SEC注冊;
-
未經授權的數字貨幣銷售和研討會的將處以不超過數字交易價值兩倍或者至少50萬泰铢的罰款,也可能面臨長達兩年的監禁;
-
ICO産品可向機構投資者和超高淨值投資者提供無限制投資,但個人投資上限爲30萬泰铢(約6萬元);
-
ICO門戶網站提供ICO服務至少一年,注冊資本最低限額500萬泰铢(約100萬元);
-
財政部授權涉及數字資産交易的企業成爲泰國的注冊公司,數字交易平台預付費爲500萬泰铢(約100萬元);
-
數字交易所的年費爲交易量的0.002%,最低收費限額爲50萬泰铢(約10萬元),最高限額爲2000萬泰铢(約400萬元)。經紀公司的年費按總交易量的0.001%收取,最低收費限額爲25萬泰铢(約5萬元),最高限額爲500萬泰铢(約100萬元)。
相較于美國和泰國政策的趨緊,新加坡目前對加密貨幣和ICO仍然顯得非常寬容,但不排除趨緊的可能。
日前新加坡金融管理局局長Ravi Menon在野村投資大會(Nomura Investment Forum)上表態,有回報性質的ICO將屬于證券,會受到MAS監管。
Ravi Menon表示新加坡金管局正密切關注新加坡本地越來越頻繁的首次代幣發行(ICO),重申金管局支持加密貨幣背後的區塊鏈技術及其發展潛能,並沒有支持加密貨幣作爲通行貨幣或投資資産類別。
Ravi Menon認爲ICO就其性質而言並非證券,所以不受證券期貨法令限制。但如果一些ICO發行公司向投資者承諾這些代幣可取得回報,那它就是等同證券的投資産品,必須遵守所有證券期貨法令,並像任何公司上市計劃一樣,提呈公開招股書,披露公司細節和業務狀況等。
如果沒有提出或承諾任何投資回報,ICO公司可以說是上網要求捐款。
dvdf
相較于幾年前各國政府的監管層對加密貨幣選擇的逃避或觀望態度,2018年已經有不少國家在將這個新興行業納入監管上取得了實質性的進展。這個現象正在當下以及不久的將來變得更加成熟和普遍。
而規範的過程,最先會反映在對ICO以及數字貨幣交易(平台)的監管趨嚴上。
另一方面,在數字貨幣總體市場下行的大趨勢不改的前提下,更多的資金會在不明朗的情況下選擇觀望,而不是貿然殺入。
與此同時,種種利空都有可能被別有用心的人利用。在沒有新鮮血液注入的情況下,二級市場的再次火爆因爲各方參與者的日趨理性,而更需要區塊鏈技術的實質發展以及政策監管的成熟的相互作用,而非單純的資金炒作。
在這個離新興科技和金錢最近的行業,隨著市場的逐漸成熟,無論是從業者還是投資者,都應該堅持學習,培養投資邏輯,只有核心競爭力才能讓企業和個人脫穎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