鯨魚?財經
公衆號ID:jingfintech
關注
俗話說讀史明智,比特幣的曆史總結起來大約有四個時期:創立前期、創立期、成長和穩定期。
來源 | 元界CTO 陳浩
創立前期
在比特幣創立之前,世界上已有多種類似技術産品,最早的是 Ecash 協議,接著 Ecash 又有多種數字貨幣産品出現,其中以亞當·貝克的“Hashcash”和戴維 (Wei Dai) 的“B-money”、尼克·薩博的“Bit-gold”,以及哈爾·芬尼在“Hashcash”技術上發展出來的“RPOW”等技術産品。
創立期
2008年11月,中本聰發表了比特幣的白皮書《比特幣:一種點對點的電子現金系統》,接下來的時間中本聰實現了他所描述的比特幣系統。
-
2009年1月3日,比特幣網絡正式開始運行。中本聰在創始區塊中寫道“The Times 03/Jan/2009 Chancellor on brink of second bailout for banks”。這句話有兩層意義,第一層意思是表示了中本聰沒有預先挖礦,畢竟這是當天泰晤士報的新聞,中本聰顯然不可能預先獲知泰晤士報將要報道些什麽。通常對這句話第二層意思的解讀是:認爲中本聰嘲諷了當下的中心化銀行體系。
-
2009年1月9日,Bitcoin v0.1 版本發布,12日中本聰進行了第一次交易,這一次交易中,中本聰給海爾發送了 10 個比特幣。
-
2009年秋天, 一個叫“新自由標准”的用戶通過Paypal 支付了 5.02 美元,購買了5050個比特幣,折合0.000994 美元一個比特幣,這是比特幣和法幣的第一次兌換。
-
2009年到2010年初,已經有一些其他的開發者被逐漸吸引過來,大家一起開發、維護、挖礦,那時候普通電腦還可以挖到比特幣。
-
2010年4月,一個叫拉斯諾的人發現可以使用GPU來挖比特幣,5月22日,他用挖到的比特幣購買了兩個比薩,共花費10000BTC,這是比特幣第一次被用于實物支付,也就是著名的比特幣披薩事件。
-
2010年7月,世界上第一家比特幣交易所在日本東京成立,名叫Mt.Gox,中文“門頭溝”。
成長期和穩定期
-
2014年2 月,發生“門頭溝事件”,門頭溝交易所被黑一事震驚全球,比特幣價格應聲跳水;
-
2014年6 月,以太坊開始了爲期42天的 ICO,衆籌使用的是 BTC;
-
2017年11月28日,比特幣價格超過一萬美元。
附一份由維基百科歸納的比特幣價格變化以及對應的事件。
從上圖可以看出,比特幣的成長史就是對美元的逆襲史,比特幣的發展經曆了很多爭議和阻礙,但是依然不妨礙它成爲一種世界級現象,甚至是很多人的信仰,那麽比特幣的意義到哪在那裏呢?
比特幣的意義
這個話題可能會引起一些爭論,首先比特幣沒有通常意義上的實用價值,不單單是比特幣,所有的信用貨幣,包括黃金白銀在內都不具備實用價值。
這裏的實用價值是指解決人的低層次需求,如果按照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來分,是指衣食住行等生存需求。
換句話說,比特幣也好,黃金也好,在生活面前都是廢物,而無法直接利用,畢竟黃金吃下去也不能飽還有生命危險,比特幣的私鑰即使看得見卻也摸不到。
但是用貨幣就是能買東西,買來的東西可以幫你解決生存需求,換句話了吃飽了才能幹其他事情。“買”這個動作就是比特幣所要解決的,當然信用貨幣也能解決,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支付功能。
所以作爲信用貨幣的比較,比特幣到底有什麽不同?它的意義超過信用貨幣嗎?我個人認爲是超過的。老生常談的去中心化、防篡改我這裏就不談了,我們接下來換幾個角度來聊聊它。
1. 無國界的共識
比特幣打破了一般信用貨幣的局限性,稱作無國界的共識。比較常見的論調,比特幣信它就有價值,不信就什麽用途也沒有。這裏隱含的語義是“承認過程”。
例如你在美國吃頓飯,使用人民幣支付,美國人一定不是特別同意,畢竟在美國就必須使用美元支付。換句話來說,“承認過程”很大程度上是身不由己,你所處的國家決定了必須承認某種信用貨幣。
比特幣奇怪就奇怪在,沒有人會強迫你使用比特幣,你的一念之間就可以決定比特幣對于你的價值。
如果類比到黃金,比如你長這麽大,一直都是別人告訴你黃金非常值錢,所以你也覺得黃金值錢,這其實就是共識灌輸的過程,當然你也可以公開表示“我覺得黃金不值錢”,這當然也沒什麽問題。
想象一下,如果全世界都能達成比特幣都可以用于支付的共識,比特幣和黃金在共識的效果上也沒什麽不同了,那麽聲稱“我覺得黃金不值錢”就變成了“我覺得比特幣不值錢”,這裏的邏輯是一樣的。
2. 記賬是本職
比特幣的本職是記賬,不要想得太複雜,它就是來幫你記賬的。例如你在宜家買了一套家具,比特幣可以幫你記下來,當然不是說這個事件,而是幫你記錄價值轉移,你動用了你曾經創造的價值的多少(BTC)來購買這套家具。
這個記賬過程防篡改能力非常強,幾乎沒人能操控,也沒有國界之分,只要你的交易方承認比特幣,這筆買賣就可以達成。
3. 高效的資源調度
比特幣使用的是 PoW 算法,這個需要消耗大量能源進行挖礦的算法一直被人诟病;但是結合上述記賬本職,我們也換個角度來看看這件事。
目前全國的電力分配不均,部分地方有著豐富的風力電,可惜這些富余的電力難以調度,超高壓輸電線路造價高昂,甚至超出了電廠本身。
而比特幣挖礦恰好需要極大地耗費能源,如果在偏遠的資源豐富地區進行挖礦,相當于將架設超高壓輸電線路蛻化爲網絡通信設施,地方政府可以把龐大的風電資源轉化成比特幣,最多只需要十分鍾,就可以在資本市場變現。所以每個人每次使用比特幣的過程,相當于讓偏遠地區獲得了平等參與社會運作的過程。
4. 三權分立的社區自治形態
這裏討論的三權分立的形態,並不是指政府組織結構的形式,而是指礦工、開發者、投資者三者組成了相互制衡的數字貨幣的治理形態。
比特幣並沒有真正意義上完全地去中心化,在記賬權上,它目前被 5 大礦池所把持。當人們抨擊EOS的21個節點有中心化的嫌疑時,BM總是拿出比特幣礦池的例子來反擊。
實際上這裏偷換了概念,比特幣中礦工的權力其實是有限的。
-
技術限制:由于PoW的特性,礦工無法進行長程攻擊(Long Range Attack),篡改和分叉的邊際成本隨著篡改的區塊數量線性攀升,所以看似礦工的 51% 攻擊,也就改一兩個塊而已。
-
開發者制衡:擴容之爭是很好的例子,我們下一篇會詳細介紹,礦工是逐利的,而開發者決定了比特幣的長期發展,所以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作弊不如和開發者合作。
-
投資者制衡:礦工是比特幣的直接利益相關者,無論是社區分歧還是主鏈分叉,礦工首先確保的是收益穩定,黑天鵝事件造成的巨大價格波動是不利于收益預期的。
總結起來就是,雖然比特幣在記賬權上沒有徹底去中心化,但是目前的情況也可以接受,至少礦工還受兩方制約,礦工看收益,收益的價格看投資者,投資者看比特幣長期發展,比特幣長期發展看開發者,開發者受制于礦工,三者相互制衡。
BIP及發展
比特幣BIP(Bitcoin Imrpovement Proposals) 是一種設計文檔,用來描述比特幣新特性的提案,第一個比特幣BIP是2011年8月19號一個名爲Amir Taaki的人提交的,編號 bip001,它描述了BIP本身是什麽。
隨後幾年直到現在,比特幣的BIP編號將近 200 個,它展示了比特幣強大的社區協作能力。
很多人認爲某個區塊鏈項目一旦上線這個鏈就穩了,實際上,做公鏈好比一場沒有盡頭的馬拉松長跑,主網上線表示長跑開始,接下來才是真正拼實力的時候。
具體怎麽拼?則要看IP(Improvement Proposal)。可以說IP代表了一個區塊鏈項目的生命力。例如HD賬戶是bip32和bip39提出的,最開始的比特幣是沒有這個功能的,隔離見證也是由一系列 bip 組成的。
再比如說,就算是想修改比特幣的2100萬上限也是可以的,只要你提的BIP詳細論證了改上限的必要性以及充分驗證了達成條件,如果最終社區同意了你的提案,2100 萬上限改成 3000 萬個也不是夢,一切都是可以操作的。
這就回到了社區自治的特性上了,你承認並持有比特幣,那麽你就可以參與決策比特幣的發展。
總結
比特幣作爲整個數字貨幣的標杆和領頭,對區塊鏈生態和未來有不可忽視的力量。雖然現在號稱區塊鏈 2.0、區塊鏈 3.0 的項目很多,但是真正意義上達到了工業級水准的,
還是只有比特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