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長簡介
張至順道長,道號米晶子,師傅仙姓劉上明下蒼,曾清修於陝西山陽大天竺山,盡得其師王圓吉道長真傳。張至順道長自皈依道教以來,一邊勤讀經書參悟大道,一邊修習本門單傳的金剛、長壽功。
張至順道長演示八部金剛功圖解
預備式
萬丈高樓之奠基石,預備式對整部練功有相當重要的作用。預備式包括形態和意念兩個方面,缺一不可。
1.兩腳併攏,身體直立,雙手自然下垂置於身體兩側,目視前方。全身放鬆,心平氣和,排除雜念,心靜自然。
2.左腳向左拉開,與肩同寬。兩手五指併攏,稍用力(內勁),伸直。兩臂伸直,兩手向體側略轉,掌心向後稍斜。氣機開始發動。
3.兩手由體側向上提至腰部掌仰平,指尖對肋。兩手繼續向前移至腹部,一手在臍上,一手在臍下,兩手勞宮穴(握拳時,中指尖指向處)處在一條直線,上下相對。氣歸中宮(心與腎中間處)。
第一部雙手插頂利三焦
功理:
三焦是上焦、中焦、下焦的合稱。從部位和有關臟腑來說,上焦是指胸隔(胃上端,針灸穴位指鳩尾穴)以上部位,包括頭、咽喉、上肢、心、肺等;中焦是指胸膈以下至臍以上部位,包括肝、膽、脾、胃等內臟;下焦是指臍以下,包括腹部、腰部、膝部、下肢、腎、大腸、小腸、膀胱等(病理生理的角度而言,有時下焦還包括肝、膽)。
人的元氣發源於腎,借三焦的通道敷布全身,推動各臟腑組織的活動。上焦為霧,中焦如匯,下焦如瀆。三焦有宣通氣血津液,腐熟水穀、通調水道之功能。
手少陽三焦經脈起於無名指端之「關衝穴」(無名指指甲外角一分處)交於足少陽膽經(絲竹空)後,與心包經相絡。手腕和手指手三陰、手三陽的發源處和歸宿。本部功法使全身用內勁,反掌從頭頂直插雲霄,牽動了手三陰、手三陽、足三陰、足三陽,任督二脈和奇經八脈,達到利三焦,就使頭、五臟六腑、四肢的陰陽表裡作了一次整體調整,為後面幾部功打下基礎。
1.五指併攏,兩手向下伸盡。
2.然後,直臂向身體兩側漸舉至肩平,掌心向下,稍停。默念「生」字,以助氣上升。兩手五指併攏,以腕為軸,用內勁向上成立掌,掌心向外。
3.然後,曲肘,兩手仰掌,向頭頂百會穴(前後頭髮中點聯線與兩耳尖聯線的交會點)處相靠,中指尖相接,置於百會穴上方約兩指寬外,稍停。默念「長」字,再助氣長。兩手背直掌相靠,指尖向天,兩臂用力,猛向天空插至直立;稍停。默念「化」字。
4.雙手分開,兩臂分別向體側漸降至於肩平,掌心向下,稍停,默念「收」字。以手腕為軸,兩臂向下構成垂掌掌心向內。
5.然後,兩臂向下摟抱至腹部,兩手分開分別貼於臍部,稍停,默念「藏」字。
笫二部手足前後固腎腰
功理:
腎為先天之水,也是五臟六腑之本。主水,藏精,主納氣,生命門之火(人身元陰、元陽之氣的所在),主骨生髓,同於腦。腎是主宰人體生殖、生長、發育及維護水液代謝平衡的重要臟器,是人體生命得以繼續呈現的能源動力,是心腎相交、水火既濟、神體共融而長存的物質基礎。本部功法通過「手足前後」、彎腰、屈膝、按摩腎腰的習練以調理腎經、膀胱經,達到強腎壯腰之目的。
1.兩手合掌(空心掌)置於胸前。左腳向左前方邁出一步,腿直身正。兩手合掌向前衝出,直臂與肩同高,目視前方。
2.兩手翻掌,背靠背緊貼。兩手分開向兩側平展,掌心向後,兩臂成一字形,稍停。
3.前腿屈膝成左前弓步,身體前傾(但不要彎腰勾頭),目視前方;同時,兩手直臂向後摟抱至尾椎部,合掌,稍停。
4.合掌用力盡量往腰部上提。合掌分開,掌心向內,置於脊椎兩側徐徐下推至兩臂伸直。
5.兩手由兩側分別斜向上提,掌心漸轉向前,至兩臂直平一字形與肩同高;同時,前腿也漸蹬直,稍停。
6.兩手直臂向前摟抱,合掌,臂與肩平,稍停。
7.兩手合掌收回胸前,左腿收回,兩腳分開與肩同寬,自然站立。稍停後,換右腿向右前方邁出一步,成右弓步,動作同前。
第三部調理脾膚需單舉
功理:
脾胃為人體後天之本。脾主運化水穀,輸布精氣津液,有「脾乃氣血升化之源」之說。脾胃互相表裡。胃是「水穀之海」,主受納,主腐熟水穀,有消化飲食,攝取水穀精微營養全身的作用。
脾惡濕喜燥,胃惡燥喜濕;脾氣宜升,胃氣宜降。兩者相輔相成,彼此協調平衡。根據此原理,本功法採取兩臂上下舉按的動作,使陰降陽升,不斷調理脾胃氣之中和。又脾有大絡穴,在人體腋窩下六寸,走向皮里膚外。本功法的雙臂舉按開合,能疏通大絡穴,調理脾膚,消除風寒濕燥、血凝等疾病。
1.兩掌變拳(前四指盡量內屈,拇指頂前四指指甲),兩拳相對,掌心向上,置於臍上。
2.左腳向左邁出一大步,雙拳移至左腰外側。左拳變立掌,掌心向前;右掌變陰平掌,掌心向下,掌背中部貼於左掌根。
3.兩掌同時動作:左掌經耳旁用力向上直舉,變陽平掌,指尖向後;右掌從左腹外用力往下直按,指尖向左。同時,左腿屈膝成左弓步,頭身正直向前,稍停。
4.兩手小臂同時內旋,左掌變立掌,掌心向右,指尖向天;右掌變垂掌,掌心向左,指尖向地,握拳。左拳下拉,右拳上提,相對於左乳下;同時,左腳蹬直.
5.雙拳移至腹部。雙拳移至右腰外側……動作與前同,但方向相反。
第四部左肝右肺如射鵰
功理:
這裡講的「左肝右肺」,是指二臟器在五行八卦中所處的卦位。即肝屬木,位於左邊震卦位。不是指肝肺在人體臟腑中所處的實際位置。
肝主藏血,主魂,主謀略。膽為其表,肝主疏泄,主筋,開竅於目。肝藏血並對全身血量分布起調節作用。《黃帝內經•素問》說:「人身之精華,皆上註於空竅。」又說:「魂晝寓於目,寓目而視;夜寓於肝,舍肝而夢。」《素問•五臟生成論》說:「目受血而能視,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攝。」
肺主氣,司呼吸,主宣發,肅降,外合皮毛,通調水道。大腸為其表,肺是氣體交換場所,人體通過肺吸收自然界清風,呼出體內濁氣,不斷吐故納新。
《內經》說:「肝為脾之主,肺為肝之主。」肝藏血、肺司氣。血隨氣行,血是神誌活動的物質基礎。所以,有「神為氣血之性」一說。氣血充盈,才能神誌清晰,精神充沛。
根據以上中醫理論和「天人合一」的思想,本部功法採取雙臂旋轉左右升降,以調理肝、肺氣的平衡和順;同時,通過「如射鵰」的動作,兩目神光瞄準掌中的勞宮穴,意想箭從勞宮,穿射遠方之雕。意到氣到,氣到血到,血到力到,就能舒肝明目,展肺利表,促進全身氣血暢通。
1.左腳向左邁開一大步,雙拳變掌,掌心相對。
2.兩臂平行向左伸直,與肩同高。雙拳變掌,掌心相對,不停地向上、向右、向下旋轉兩圈。
3.在腹前下方稍停,兩掌變拳相對上提到臍部,右拳變立掌於胸前,掌心向左。
4.繞右乳下半圈向右下經右膝弧形向右前上方推出,成側掌,掌心向外,與肩同高,如開弓狀;同時,左腿屈膝成左後弓步,上身重心落在腿上。然後,左拳上提到右腋,拳心向內。
5.如拉弦般平拉至左腋(拳、肩同高),稍停。全神貫注,目不轉睛看右手勞宮穴,意想箭從勞宮穿射遠方之雕。猛翻。
6.攥拳,往回收。接著右弓射鵰,動作同前,單方向相反。
第五部回頭望足去心疾
功理:
《管子•心術上》說:「心之在體,君之位也,九竅之有職,官之分也。」心主神明,主血脈,其表為小腸。「主明則下安……主不明,則十二官危。」「心者,五臟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含也……心傷則神去,神去則死矣。」可見心在人體中的極端重要地位。
心有疾患,也最難治。所以,在三焦和四臟得到鍛煉之後,才能鍛煉這個最重要又最難治之「君主」。
心、氣、神互為一體。心疾大凡來自思欲太過,此謂「遣其欲而心自靜,澄其心而神自清。」所以,祛心疾的功法,是用神光「回頭望足」。神光兼有精神和能量兩種狀態的性質。今使兩目回頭反觀,就可以置心一處,去掉雜念,達到心靜神寧;而且,當兩目反觀,用意回攝,掃視後身與足腎穴,使腎水上升乾鼎,心腎相交,滋養身心,調節心身陰陽平衡,心疾隨之逐漸消失。
1、左腳向左邁出一大步,雙拳提至左肋部。
2、左拳變仰掌,向上提至左腋,右拳變平掌,掌心向上,上提至左乳,翻掌,掌心向下。
3、左掌指尖漸向下,向左後右腳跟方向插去;在左掌後插的同時,右掌下推,沿左腳向左前上方作半圓形推舉(比頭高一些);也是同時身體向左轉,向前傾,左腿屈膝成左弓步,兩手成一斜直線;同時轉頭向後,眼光從左肩微視右腳跟。
4、兩手小臂旋轉,握拳。
5、收回至左腰,兩拳相對,拳心向上;同時,左腿蹬直。雙拳移至腹前,身體轉回原位。
第六部五勞七傷向後瞧
功理:
人們在日常生活中不免有「五勞」、「七傷」發生。勞、指過度疲勞。不管是視、臥、坐、立、行;或心、志、思、憂、疲;或肝、心、脾、肺、腎各樣過勞。都稱為「五勞」。「七情」是喜、怒、憂、思,悲、恐,驚。「喜傷心,怒傷肝,悲憂傷肺,思傷脾,驚恐傷腎,是為「七傷「。
通過前面幾部功法部功法,三焦、五臟、手足、頭身都已鍛煉,功能增強了,恐防還有一些「五勞」、「七傷」潛疾,就用「向後瞧」的方法,以神光把它一一掃除。
呂祖的《太乙金華宗旨》第三章說:「人之精華,上註於目。」「眼之所至,心亦正至焉;心之所至,氣亦至焉。」眼光所到之處,心意也就跟著到了;心意所到之處,氣也就跟著到了。「且掃滿天雲」,五勞七傷就如滿天雲霧。被神光所產生的一股暖氣,漸漸地驅散了;同時,當頭部左右轉動,慢慢、輕鬆地轉向後瞧時就會無意地使頸椎、胸椎、腰椎氣底椎等部位得到運動,原來有些變形、錯位的得到復原,沿脊椎的各臟腑相對應的穴位,也在進行光、氣梳理,起到治理疾病的效果。
1、雙拳變掌,掌心向內,五指伸開,中指相對,左右手同時向左右橫向拉開至勞宮穴在身軀邊為止,稍停。
2、然後,左右手同時向臍部合攏,雙手的五指相互交叉,拇指與拇指、小指與小指尖相按。
3、仰掌,掌心略微向上,沿胸中線上提至人中穴(上唇坑中線上三分之一處)稍停。翻掌,掌心向下,又沿胸中線直下按至臂直,兩臂緊貼身體,稍停。
4、全身放鬆,眼簾微垂,注視鼻尖,意想兩目為日月,為探照燈,向身體微微內照。
5、接著,頭向左慢慢轉動,內視,至左肩,稍停,繼續向後轉,目光隨頭轉動,慢慢地巡視,內視左半身和脊椎。
6、頭慢慢迴轉至胸前,內視。頭在慢慢向右轉動,內視,至肩部,稍停。再繼續後轉,內視右半身和脊椎骨。
7、內視身驅及體內五臟六腑時,對有病的部位,要多看些時間。結束時,頭部轉回到胸前中線,稍停後,慢慢睜開兩眼,翻掌,掌心向上,提至臍部,轉掌使掌心向內,氣歸下丹田。兩手分開,握拳,掌心向上,相對於臍部。
笫七部鳳凰展翅周身力
功理:
以雙臂旋轉和以腰的彎曲帶動人體,在向左、向右彎曲的過程中,使四肢和全身骨骼、經絡、肌肉作有節奏的張弛運動。促使全身氣血暢通和四肢舒展,大大增進肌體的活力。
1、左腳向左邁開一大步。
2、雙拳變掌,掌心相對。兩臂平行向左伸直,與肩同高,不停地向上、向右、向下劃圈。用同樣的方法再劃兩圈。
3、當劃第三圈,雙手到頭頂時,往右後左方向劈去。
4、身體身右,以腰帶動左手,彎腰,手指點右腳尖。
5、身體身右,以腰帶動左手,彎腰,手指點右腳尖。直腰,左手舉回頭上,再彎腰,以左手指點右腳尖。如此上下連點三次。
6、左右展翅合為一次,重複多次。結束本部功時,兩手向左、向上、向右下旋轉一圈至小腹,兩掌變拳,拳心向上,相對置於臍部,收回左腳。
第八部兩足頓頓飲嗜消
功理:
這裡的「飲」指吃喝所引起的疾病。「嗜」指一些不正常的愛好和陋習,如菸癮、酒癮等。
全身自然松立,兩腳緊靠,兩臂下垂緊靠身,手三陰、手三陽已繃直,全身用內勁繃緊,將兩腳後跟繃直提起,(即足三陰、足三陽經絡繃緊)將身體舉起又放下,作有節奏的上下起落運動,使全身上下的經絡、骨骼、關節進行張弛調整,作到松筋疏骨,對消除飲食阻滯及不良嗜好,會起到積極的作用。
1、與第六部功《五勞七傷向後瞧》「夾臂定神」的動作相同。
2、兩腳併攏,兩腳跟慢慢抬起,然後,輕輕下振,共五次。頭兩次提起較高,速度較慢,相隔較久;後三次提起較低,速度較快,相隔較短。其旋律是「1-2-3,4,5」。
3、提振五次為一節,至少做五節。最後,兩腳分開,與肩同寬,翻掌,掌心向上,提上至臍部。
收功式
有起勢必有收式,不收功則散開元氣不能歸聚,所以,一定要收功。
方法是:
1、兩手分開,指尖向上,指背相靠,置於臍上。兩手上提至指尖到「天突穴」(胸骨上上窩正中),稍停。
2、舌頂上齶,隨掌上提時,意想氣從「氣海」(臍下一寸半處)沿胸而上,經舌上「印堂」(兩眉頭聯線中點)到「百會」 ,過後腦,下至「玉枕」。(枕骨粗隆上緣凹陷處)這這樣可以開發智慧。
3、兩手分開向左右變垂掌(掌心向內)置於乳房外側同時,意想氣從玉枕沿頸椎向左、右肩分流。
4、兩手繼續向下沿兩肋至大腿兩側。隨手下落時,意想上下左右、里里外外的氣如淋浴一般,直至湧泉穴。(腳底正中凹陷處)當腳有氣感時,手指和全身都自然放鬆,再安靜、自然站立片刻,即為收功完畢。
更多運動相關知識,請多多關注粉絲團「運動大聯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