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東師大兩岸交流與區域發展研究所所長仇長根在中評智庫基金會主辦的《中國評論》月刊2月號發表專文《台灣政黨政爭走向及其成因的基本分析》。
作者認為:「民進黨重返執政一年有餘,朝野政治爭鬥一直未停,台灣民眾不滿當局施政時有抗爭,兩岸關係持續『冷凍』且有對撞,民調顯示蔡英文和民進黨執政的滿意度持續下降。客觀評析,蔡英文及民進黨沒有放棄『台獨』黨綱,繼續漸進推動文化、教育等『台獨』路線和『去中國化』小動作。同時,從策略上看蔡和民進黨利用大陸堅持既定的對台方針政策和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及保持台海穩定和平大局,以穩定台灣的社會與經濟;穩住民進黨的執政地位;抵抗並疏緩大陸的壓力。如果這個判斷沒錯,未來民進黨仍將以此為基本策略,繼續利用兩岸和平,繼續封殺國民黨,繼續與大陸僵持下去,爭取連續執政。」文章內容如下:
一、民進黨執政首要是「鞏固並穩定政權」
2000年民進黨首次取得政權,全黨上下都沒有想到「不可能」的事情競成事實。因此,執政的思想準備和各項工作都沒有布局而倉促上台,當時台灣媒體稱之謂「小人玩大車」。2008年民進黨下台,2016年再次贏得政權,此時己建黨30年的民進黨逐步走向成熟,為圖謀2020 年「連續執政」,吸取昔日教訓,對國民黨採取更為兇狠的手段,試圖讓其永不能「翻身」。
(一)剷除國民黨在台重要行政權力。目前,民進黨政權對行政團隊己三次實施「換血」,原無黨籍「閣揆」張善政(之前國民黨籍毛治國),由無黨籍林全過渡到「台獨政治工作者」賴清德。「國安、國防、外交、兩岸及衛福、科技、農委會」等多個部門和「中油」、公股銀行等公營企業董事、董事長等要職,已逐步清理、撤換。「台灣日本關係協會」(原亞東協會)改派前民進黨籍「總統府」、「國安會」秘書長邱義仁;駐日代表改派前民進黨主席、「行政院長」謝長廷;中華總會會長改由蔡英文親自擔任。甚至把手伸進「蔣經國基金會、郵政協會、電信協會、婦聯會」等財團法人,均要收歸公有、官派董事甚至董事長。未來還要「修法」斬斷國民黨基層的「手腳」,將「直轄市」區長、農田水利會長和全台鄉鎮市長改為官派,全台17個農田水利會數以千億的資產,也將全數歸公。
(二)壓縮藍營地方縣市財經資源。全台22個縣市地方政權,國民黨現在僅剩6個。2016年民進黨拿到執政權後,打著「改革」的旗號擴大其執政資源。第一項改革大動作就是推動「前瞻基建計劃8年8800億新台幣(下同)」,本意擴大公共建設,拉動台灣投資,振興台灣經濟。但民進黨將此經濟「計劃」與政治「掛鉤」,擬向2018年民進黨各地方縣市參選的政治人物散錢。「藍綠有別」、「瘦藍肥綠」的資源分配,完全是赤裸裸。如民進黨執政的高雄市核定1821億元,核准比例為90%;台中市核定1597億元,核准比例99.8%;台南市核定1400億元,核准比例82.35%。而國民黨執政的台灣人口最大縣市新北市僅核定821億元,核准比例低至18.24%。雖遭國民黨反對之後,將年限、預算「砍半」,但依「法案」第七條規定,四年後的後續執政者,可以「特別預算」的方式繼續舉債4200億元。
(三)兇狠清查、追殺國民黨的黨產。陳水扁執政時企圖「清算」國民黨黨產,但因為力度不夠,也因為自己深陷弊案,難以自拔。客觀上民進黨在「立院」席次又是少數,故無法實現。蔡英文執政後吸取教訓,大耍手腕,先在「立院」強推「不當取得財產處理條例」表決過關,建立清算國民黨黨產的「法源」。然後設置專門機構「不當黨產處理委員會」配合,展開新一輪全面的包括清查國民黨產「土地、房屋、股票、車輛」,乃至凍結銀行帳款。民進黨進一步清算藍營,還一路追殺馬英九所謂的九大「弊案」,雖暫未能得逞,但仍舊不放棄,中影、中廣、中視等「三中」案,己經抓捕過國民黨前政策會執行長、中影董事長蔡正元。後續還要透過「促進轉型正義條例」,對國民黨進行政治大清洗,包括對泛藍統派新黨青年軍製造迫害事件。民進黨評估,大動作追殺國民黨,並不會引起特別太大的民憤,相反可煽動民意對付國民黨,因此肆無忌憚。而「打馬、抓人」並非重點,政治意圖是要百年「老店」倒閉關門,徹底打垮國民黨。最終目的,切斷在台中國國民黨與大陸的連結。
二、國民黨期待重新出發但步履維艱不樂觀
如果說,民進黨沒有想到會有今天的全面執政,那麼國民黨也沒有想到會有今天如此慘景。百年老黨,被選民拋棄,說明這個黨已經沒有黨魂、沒有號召力、沒有凝聚力,不得人心。更重要的問題是,「病」得很嚴重,但還不知病因在哪裡。國民黨內有人發聲,質疑「國民黨還活著嗎」?
(一)元氣大傷,很難回復。2014年「九合一」選舉和2016年「總統」大選,國民黨全面潰敗,至今政黨支持度,仍落後於民進黨。「兩岸政策協會」2017年10月30日民調顯示:「維護主權和台灣利益」、「兩岸關係主張」、「最能抵抗大陸壓力」三項,蔡英文43%、44%、36%;吳敦義23%、28%、26%。國民黨沒有因敗選而「止血」,百年老黨失去理念,號召力弱化,黨內鬥爭仍然暗潮洶湧。多個派系,各擁其主;利益角斗,矛盾突出;泛藍內耗,整合無望。56歲的朱立倫不會甘心政治生涯打住,新成立的「挺柱」中華泛藍聯盟動作頻頻。國民黨很難再出現蔣家父子那樣的政治強人,也不可能出現所謂的泛藍「共主」,吳敦義雖強勢領導國民黨,但困難重重,有待努力。
(二)路線不明,論述混亂。吳敦義現在基本延續馬英九的「不統、不獨、不武」的兩岸政策,更突出強調「一中各表的九二共識」,讓泛藍陣營產生質疑,國民黨的未來「路在何方」。國民黨誤判,以為生存靠「本土化」,向「本土」靠攏,即可爭選票、贏政權。但路線不清,目標不明,可能的結局是,既守不住「基本盤」,也難吸引「中間票」。現今兩岸交流產生的正能量,卻變成了國民黨沉重的政治包袱。台灣民眾對兩岸和平有感,對和平紅利則有感不普遍。相反,民進黨操控、誤導民眾,栽贓兩岸交流是「圖利財團」、「政商勾結」、「利益輸送」。民進黨宣傳、誤導民眾,兩岸交流、經濟合作是「掏空」台灣。民眾「恐共」心理和「反中」情緒,由此而生。
(三)浴火重生,有待努力。2000年國民黨丟掉政權,2008年又重返執政,2016年又敗於民進黨手下,政黨輪替,政治常態,任何政黨不可能永遠執政。政黨取得政權,既與政黨努力相關,也與社會經濟相連,而且主要因素是民意取向。台灣多年積累的社會矛盾與民生問題,不論藍、綠哪個政黨執政,四年或八年無解,民意「求新思變」,必然選擇「換人換黨做」。當然,人民在選舉中會被政黨「綁架」、政黨被政治「綁架」、多數被少數「綁架」,但最終選民要生存、要錢袋子鼓起來、要過上好日子,不會、也不可能接二連三受騙上當。未來國民黨能否浴火重生,有待觀察,但政黨政治趨勢及規律,足以證明短時間內國民黨不會消失。未來的政治走向沒有絕對的「鐘擺」或「骨牌」效應,一切由綜合政治環境所決定。
三、第三勢力小黨仍有生存空間但總體難成氣候
台灣政治從威權時代的國民黨「一黨獨大」,到開放黨禁以標誌性的最大反威權政黨民進黨1986年成立,並隨著政黨政治運作及政黨利益的縱橫交錯、政黨分化、分裂、分解,小黨像雨後春筍破土而出。目前台灣確實存在小黨活路的社會土壤和政治空間,300多個小黨,遍布南北各個地區,社會各個領域,具有頑強的生命力和一定作用的政治影響力。
(一)第三勢力小黨或無黨派仍是台灣政壇關鍵性少數。台灣第三勢力小黨,或稱為第三勢力,或稱為第三力量,實際一直存在著。從國民黨分裂出的新黨、親民黨、台聯黨,剛成立時實力不小也是事實。2014年「九合一」選舉結果,第三勢力收穫不小:22個市縣長選舉,無黨籍獲3席,得票率11.7%。市縣議員獲230席,占總席次25%;鄉鎮市區長70席,占34%;村里長5654席,占72%。僅以親民黨為例,提名的36名縣市議員當選9名;另有2名親民黨籍、3名親民黨黨友以無黨籍當選。2016年「立委」選舉113席中,親民黨獲3席;傾泛藍「無黨團結聯盟」和未經政黨提名的各獲1席;2015年9月才成立的時代力量獲得5席,一躍成為「立院」第三大黨。新黨雖未拿到席次,但獲選票51萬張,得票率4.18%。
(二)第三勢力小黨仍是台灣政黨爭取拉攏的對象。在台灣數百個政黨中,新黨、親民黨、台聯黨、民國黨等,都曾經有過比較突出的政治實力表現和政治影響力。再仔細觀察,第三勢力小黨都是從國民黨內分裂出去的,百年老黨國民黨已名副其實「四分五裂」。但國、親兩黨也有過「連宋」搭檔參選「總統」的合作。而民進黨內部儘管長期存在著派系鬥爭,但至今基本沒有分裂脫離民進黨另組政黨的,深綠台聯黨每次都與民進黨合夥對抗國民黨。如今,白色力量、無黨政治力量站上第三勢力舞台,與國、民兩黨既有合作,也有鬥爭。國、民兩黨也不敢輕忽小黨。2016「總統」大選獲157萬多票、得票率為12.8%的親民黨宋楚瑜,被民進黨所「委用」。時代力量既被民進黨利用,又與民進黨針鋒相對,爭搶曝光、爭搶選票。台灣政黨政治決定,除國、民兩大政黨外,總會有第三勢力小黨在台灣政壇上存在、發展,第三勢力小黨在台灣也不可能被消滅。
(三)第三勢力小黨得以發展主因是民眾厭惡藍綠。台灣政黨政治進程中,國、民兩黨30多年持續政治惡鬥,使得中間選民向第三勢力小黨傾斜,或向沒有政黨包袱的無黨籍人士靠攏。最典型的案例是台北市長選舉,「政治素人」柯文哲大贏國民黨候選人連勝文25萬票,其策略是主打「超越藍綠」。以年輕世代為主的「公民運動」興起,也為第三勢力小黨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得到了反對執政當局的青年學生、社會底層基本群眾等弱勢群體的支持。時代力量的主要支持者,多數來自「太陽花學運」中的年輕人。因此,台灣民眾厭惡藍、綠,希望有幾個理性的在野黨能監督執政當局,這給第三勢力小黨生存提供了發展空間,多數「中間票」和青年選票便流向小黨。
四、台灣政黨政爭永無休止的主要原因
政治沒有「絕對性」的永久不變,但政黨力量的彼此「消長」,確是有其「必然性」。當今,台灣政黨政治基本格局是,「一大(民進黨)一中(國民黨)兩小(時代力量和親民黨)」。民進黨絕不會放棄繼續封殺國民黨,國民黨也不可能短期內徹底消亡。國、民兩黨主導台灣政治的基本格局不可能改變,未來相當長時期仍將是藍、綠占據台灣政治舞台。原因是:
(一)政治制度與政治結構所決定。國民黨去台後沿用大陸時期的政治體制,政權機構由「總統府」及「行政院」、「立法院」、 「司法院」、「考試院」、「監察院」組成;政制採用「行政、立法、司法、考試、監察」五權分立。但李登輝推動「修憲」廢「萬年國代」、民選「總統」。民意代表113個「立委」、縣市議員907個、縣市長22個、鄉鎮市長360多個、村里長7000多個,全部實行民選制度,民進黨執政仍維持原政權體制。無可非議,選票決定台灣政治,台灣地區實行民主產生的領導人,適合現今台灣政治。但同時帶來的問題錯綜複雜,現今「總統制」,「總統」有權無責,可直接任命「閣揆」;「行政院長」有責無權,所以走馬燈似的換上換下(2000-2016共十六年己換14人次),其原因之一是,政治制度決定政治鬥爭難以避免,尤其民進黨「鬥爭性」強烈。另外,有些有特殊背景、比較走極端的台灣政團干政、媒體督政,也起到政黨政爭升級並擴大化的作用。
(二)政黨政治內在鬥爭規律所決定。政黨政治的主要特徵之一是,政黨圍繞「鞏固政權與奪取政權」的鬥爭,是沒有硝煙的政黨存亡與「你死我活」的政治權利鬥爭。台灣政黨政治從地方基層政權、縣市政權選舉,逐步發展到1996年「總統」首次直接民選,歷經數十年發展,政黨政治也逐步走向「常態化」。因此,現今台灣政局呈現兩黨或多黨政爭格局,已經成為政黨政治的內在規律。當然,看朝野政黨惡鬥,乃至政黨內部政爭,持續不斷,應屬正常。但台灣所謂的「民主政爭」已被政黨政客所扭曲,不僅選舉手段極其卑劣,各種「污名化」、「栽贓」、「以假亂真」等案例也不少,乃至於2004年大選前一天,竟然發生「319槍擊」事件,兩顆子彈,何處飛來,懸案至今未破。台灣政爭的「奇特性」,成為世界笑柄。
(三)政治利益集團的利益所決定。財團的生存與發展,需要政權即執政當局的支持而尋找「靠山」;政黨的生存與政權,需要財團即選票的支持而尋找「金錢」。國、民兩黨分別代表了台灣各自政治利益集團,其背後均有不同政治理念的大財團和媒體支持。當然,國、民兩黨又各自面臨內部派系利益集團的挑戰。多數政黨政客投機性十分明顯,就是政治很現實,「西瓜偎大邊」,很少有死心塌地為政黨服務的,多數是察言觀色,見風使舵,利用政黨或相互利用,謀取最大利益。每到選舉,為產生候選人先從藍、綠各自陣營「殺到見骨」,然後才是藍、綠對手「相互廝殺」。甚至內鬥時,因無法妥協,與黨分道揚鑣,脫黨參選。2000年「總統」大選,宋楚瑜脫離國民黨自行參選,讓民進黨陳水扁漁翁得利,國民黨首次丟掉政權,整個利益集團巨損。2016年國民黨「換柱」鬧劇,也一樣是自損。2012年大選蔡英文與蘇貞昌爭取「出線」,民進黨內部也同樣殺得天昏地暗。2014年台北市長選舉,民進黨學聰明了,在無勝選把握下將選票「灌水」給柯文哲而擊敗國民黨,目的顯然也是維護民進黨的利益。
(四)台灣政治無法迴避兩岸關係。台灣政局如何發展,本屬於台灣內部政治、經濟、社會、民意等問題,選票也是從台灣有資格的選民手中投出,各層級的權力全部由台灣選民自己決定,大陸從未干涉,也無意干涉。但由於兩岸關係是一個中國內部的特殊關係,千絲萬縷,無法隔斷。兩岸開放30年,經濟、社會、人員交往,熱絡頻密。其中,各種交往涉及到大陸的對台方針、政策,台灣政黨在選舉中無可迴避。過去幾次大選,國、民兩黨均圍繞兩岸議題激烈攻防,民進黨操作「統獨」、「族群」矛盾,攻擊國民黨「親中賣台」;2016年選舉,民進黨模糊應對「一中原則的九二共識」,用「中華民國憲政」、「兩岸關係條例」借殼上市,用「維持現狀」包裝「台獨」,獲得選票,重返執政。2018年台北市長選舉剛開始,曾任七屆「立委」的丁守中公開宣稱,「大陸是我父,台灣是我母」。毫無疑問,台灣政局受到大陸的「間接」影響。當然,藍、綠內部各自對兩岸路線都存在截然不同的政治立場,但理性與務實一方的力量,相對薄弱,影響有限,不具主流。
(五)美日對台戰略暗中把控台灣政局。美、日兩國出於「以台制華」戰略的需要,長期支持國民黨政權,嚴重干涉中國內政。冷戰格局打破後,中美於1979年1月建交,中日於1972年9月建交。但美、日並未放棄台灣和支持台灣政權。美、日兩國都希望台海和平,但是一個「和而不統」的海峽兩岸,一個長期分裂的中國,更符合兩國戰略利益。美、日兩國也不希望極端「台獨」影響中美、中日關係大局而被拖「下水」,使美、日失去「亞太戰略」中一個可利用的「棋子」。候任助理國防部長薛瑞福2017年11月16日在最近一次參院聽證會上稱,「支持美台軍艦互訪」,稱這與美國自己定義的一中政策「完全符合」。而國、民兩黨執政都幻想依靠美國當台灣的「保護傘」。尤其,民進黨執政採取「親美、拉日、抗中」策略,更給了美、日操控台灣政治的機會。
五、未來台灣政局走向及對兩岸關係影響
台灣政局亂象是常態,未來也很難一時改變。表面上看與政制有關,四年一次的選舉,藍綠政治鬥爭「白熱化」。但從根本上看,是政黨打著「民主政治」的旗號,實行的是「民粹主義」,「藍綠光譜」、「抹紅抹黑」、「親台賣台」、「統獨」議題,充斥政治,學到了西方民主「表象」,卻沒有學到西方民主「實質」。而且,從陳水扁、馬英九,到蔡英文,都不完全具備強人政治特質,當局都未形成強勢管治。
(一)國、民兩黨的權力鬥爭仍將是台灣政爭焦點。台灣政局,不看太遠,看蔡接下來執政的幾年,權爭將依然多變。2018年地方政權選舉在即,民進黨目標是守住既有的席位或取得更好成績,但選舉大環境是,社會矛盾突出,經濟發展乏力,反「年金改革」,「軍公教警消」集會抗爭,民怨四起,不利民進黨。國民黨理想中要奪回失去的政權,權力爭奪不遺餘力,但黨內上下團結是最大困境。由此可以看到,政黨惡鬥持續將不可避免。蔡將以「內政為先」、「維持現狀」,欺騙民眾。至於台灣社會、經濟、民生,乃至於兩岸關係,走一步看一步,能解決一些最好,不能解決,「維持現狀」就好。兩岸交流已有30年,陸委會曾主導舉辦「小三通回顧與展望」、「兩岸交流30周年回顧與前瞻」、「中共十九大之權力格局與政策前瞻」、「兩岸經貿交流回顧與前瞻」四個研討會及「兩岸30周年郵票特展」,其目的也想為兩岸關係「減壓」,只要穩住執政地位,保持2018年地方執政優勢,為2020年保住政權和民進黨連續執政,不讓國民黨有一絲「翻身」機會,就會放軟身段去做一些所謂「善意」的事。
(二)民進黨內部派系盤根錯節但能團結一致對外。蔡英文及民進黨當局,始終脫離不了「朝野政爭、經濟民生、兩岸關係」等壓力和挑戰。尤其,黨內派系利益分配,需要「平衡」各方;2018選戰將來臨,需要擺平內部參選人競爭;「台獨」基本教義派給蔡壓力,不滿拿到政權但未「制憲台獨」。這些問題蔡既不能得罪,也不敢遷就,需要審慎、巧妙因應。況且,蔡加入民進黨的時間不長,沒有紮實的政治根基,也不可能一言九鼎。面對黨內實力最大且根深蒂固的新潮流系,以及極端「台獨」勢力的阻力等等,對蔡能否穩住局面影響不小。目前,民進黨內漸漸浮上檯面「逼宮」挑戰2020年大選的賴清德,顯然是蔡的強勁對手,蔡能否順利獲黨內初選提名,還是未知數。但蔡的優勢在於,黨內各路派係為了共同的政治利益和目標,在鮮明堅守「台獨」的旗幟下,團結一致,對外拚搏,這也是民進黨能夠扳倒國民黨後,政權能夠基本穩住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國民黨兩岸政策將逐步向「本土化」靠攏。原本「偏安化」的國民黨的兩岸政策,將更趨於小心謹慎,難有大動作、大作為。黨內「不想碰觸兩岸議題」占主流,多數靠向「本土化」,甚至有少數既得利益的政客,向綠營靠攏。國民黨政策裡面有關兩岸議題的重要性將大為降低,取而代之是「經濟、民生及社會公平正義」問題將被凸顯。現國民黨認為,「自救」來不及,需要應對民進黨,重新執政是黨的頭等政治任務。而兩岸政策大體上只能「馬軌吳隨」(「不統、不獨、不武」三不政策)。多著墨「一中各表」,認為這樣才能守得住「基本鐵票」和多爭取「本土票」。「反獨」口號會喊,滿足部分深藍,但國民黨也清楚,自己對民進黨的牽制力大大弱化。民進黨漸進式「台獨」,國民黨基本無能為力。值得關注的是,近期島內民調結果顯示:馬執政「統降獨升」,蔡執政「統升獨降」。中共十九大後,台灣民眾對大陸的好感和赴大陸發展的意願逐漸升高,國民黨應深思。
(四)民進黨兩岸政策基本定位但「台獨」立場難改。蔡英文堅持迴避、模糊、拒絕「一中原則的九二共識」,兩岸政策基本定型,即不會放棄「台獨」立場;不會承認「兩岸同屬一中」;不會響應「一中原則的九二共識」;也看不出很在乎、或者說很強烈期待兩岸政治僵局的化解;也不會很擔憂、或者說不會很緊張對外關係方面與大陸針鋒相對。迄今,所有釋放的信息是,短期內兩岸分歧不可能拉近,「冷和平」態勢還將持續。但「挑戰與變量」同在,包括民進黨在「立院」藉「公投」門坎降低之機,操縱兩岸敏感議題,推動教育、文化「漸進式台獨」。最具危險的挑戰是,不能不警惕蔡英文及民進黨為轉移其內、外執政困境鋌而走險,推動「修憲」、「領土變更案複決」的「法理台獨」,或與美、日合作做些衝撞一中原則的「小動作」,如將太平島「租借美日軍用」將致兩岸「攤牌」。
(五)美國不支持「台獨」但支持蔡及民進黨當局。特朗普拿台灣作「籌碼」亂開高價,是出於「美國優先」原則的本能,當撞到「南牆」後逐步清醒,對華、對台戰略回歸理性,中美關係和兩岸關係迅速掌握在可控範圍之內。2017年特朗普首次訪華,簽訂2500多億美元大單,特朗普再次重申奉行「一中」政策,但中美根本分歧並未解決,美國《國家安全戰略報告》和《新國防戰略》,以及新推「印太戰略」(美國、印度、日本、澳大利亞四國為首的本地區安全架構)的走向,均視中國為其主要對手。而且,美國針對中國的動作沒有停步,依「台灣關係法」,強勢在韓部署「薩德」;特朗普批准「2017年國防授權法」,繼續軍售台灣,強化軍事關係,助推軍艦互停;眾院通過「台灣旅行法」,提升官方互訪層級。因此,未來美國內政與外交如臨變局與困境,不排除轉移視線啟動「台灣牌」,出其不意襲擊「一中」原則。當然,總體上特朗普要想改寫美國的政治遊戲規則與中國「翻臉」,阻力和困難都不會小。
(六)兩岸僵局難解但大體能維持台海穩定。台灣政治仍在不斷演變中,複雜性可想而知,包括國、民兩黨政黨實力的此消彼長的「不確定性」;包括地方選舉政治版圖改變的「不確定性」;包括兩岸關係中台灣民意走向的「不確定性」;包括2020年大選或2024年是否出現政黨輪替的「不確定性」等。加上本已脆弱的兩岸關係面臨台灣和外部新的變局,其「不確定性、不穩定性」決定,兩岸關係的反覆與波折,在所難免。而未來台灣政局與兩岸關係的關聯性,越來越緊密,紅、藍、綠三方面互動如何運作,越來越重要。民進黨執政,兩岸無政治基礎,也無法政治互動,更談不上政治互信,需要管控風險。但是,兩岸關係僵局對台灣來講根本無益處,時間在大陸一邊,大陸正穩健推進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有足夠的信心、能力和堅定的決心、意志解決台灣問題。
總體上看,台灣政黨政治還在繼續發展中,各政黨圍繞島內政治權力,你爭我奪,不會停息。因各政黨為維護其「主體性」和「政治利益」,政治力量也有合作,但總體呈現「分而自治」狀態。民進黨即使全面執政,但執政基礎是脆弱的,更無法整合在野黨及無黨籍政治力量而形成合力對抗大陸。台灣各政黨對如何解決國家統一問題,都沒有擺上議事日程。大陸要解決台灣問題,單方面或僅依靠台灣政黨,不太現實。
中共十九大習近平總書記對台重要論述,透露出五個重大信息:一是堅持「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方針,因為成本低、代價小,最符合中華民族整體利益,大陸不會因台灣政權更迭而放棄或陷入台灣政爭;二是大陸對實現國家完全統一,有戰略定力和戰略耐力,不過不希望、也不會讓台灣問題久拖不決;三是大陸對兩岸關係的發展可以完全主導和全盤掌控,有能力管控風險,嚴防失控;四是對未來島內嚴峻複雜的內、外情勢已經有充分的思想準備和應對方略,完全有能力遏阻極端「台獨」鋌而走險及外部製造事端的任何挑戰;五是堅持「以人為本」,維護兩岸同胞血濃於水、命運與共的骨肉親情和福祉。當然,只有國家完全統一,兩岸同胞才能共享一個偉大強盛中國的尊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