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沒錢了,打錢”是不是你留學以來對爸媽說的最多的一句話?
父母和孩子的關系自古以來就是個難題。
中國提倡“百善孝爲先”,孝道是最重要的中華美德。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是大家都希望的和睦家庭。然而有時“孝”被過度曲解,變成無條件的順從,反抗即爲大不敬,從而衍生出孩子叛逆,離家出走,甚至斷絕關系等等一系列問題。
留學讓本就複雜脆弱的感情變得更加剪不斷理還亂。你在地球這一邊,爸媽在地球那一邊,千裏之外,維系感情的難道就只有一張銀行卡上定期打來的生活費嗎?
在新加坡留學這麽多年來,我聽過太多身邊朋友的故事,自己也在和爸媽不斷摸索中嘗試找出最佳相處模式。今天小q想聊一聊,留學生和父母的關系。
“爸媽不在,我終于可以想幹嘛幹嘛了”
無節制的自由是留學生常常會發生的情況。
到新加坡的2個月後,我突然意識到自己可以做一些在中國不能做的事。那時候我剛16歲,正是女孩子開始在意外貌、愛美的年紀。
我做了一個重大的決定——戴美瞳。我本身近視度數只有100度,戴美瞳純粹是爲了漂亮,雖然老爸一直強調這東西傷眼睛,我還是我行我素。心裏os:反正我在這兒戴你也管不著。
這麽一戴到現在已經3年了。黑的棕的灰的綠的藍的,我都戴了個遍,眼睛度數也隨著慢慢加深。直到最近突然有一天頓悟了,覺得真沒意思,美瞳才被我壓箱底。
我感覺自己好像回到10歲的時候,喜歡吃DQ的冰淇淋,我媽一天之內讓我吃了4個還不知道5個,我就一下子噎住了,再也不想吃了。
很多時候我們也並不是真的必須做那件事,更多的是懷抱著嘗試的心態,然後因爲各種各樣其他的原因,持續做下去。但可能你也會像我一樣,某一刻、某一個時間點,突然釋懷了。
戴美瞳這件事還算是可接受的範圍內,畢竟沒有觸碰到原則性問題。
但每個人周圍都一定有一些朋友夜夜笙歌。泡吧、蹦迪、通宵打遊戲、每天不上學開mc(甚至還僞造mc)、拿生活費買奢侈品等等。
“反正爸媽也不知道”成了他們做所有事情的擋箭牌。
我覺得大家都是成年人了,“對自己負責”是一件很重要的事。信任永遠是相互的,無節制的揮霍爸媽的信任,做“狼來了”的小孩,總有一天會永遠失去信任。
很多事情,可以做,但要懂得適可而止,懂得張弛有度。
我見過太多被爸媽拎回國的朋友,在新加坡鬧了一兩年,被爸媽發現成績一塌糊塗,什麽本事沒學到,灰溜溜回國念大專了。我時常覺得唏噓,人生短短幾十年,眨眼一瞬間,這樣折騰一趟又是何必呢。
浪費時間,浪費金錢,浪費精力,浪費寶貴的青春和生命。
沒有比青春更好的時間了,我們只要做努力吸水的海綿,其他社會人際煩惱都與我們無關,把這樣好的時候用來糟蹋,實在不是明智之舉。
自由不是放縱,是克制。自律才是最好的自由。
“要錢再找你,沒事兒別煩我”
剛到新加坡的時候,我也經曆過花錢沒有節制的階段,看到什麽東西都覺得好奇,都想買。很多東西根本用不到,或者有便宜很多的替代品,但是沖動消費上腦就也管不了那麽多了,閉著眼一股腦兒的買。
後來意識到不能這樣下去,和爸媽達成了一致,按月領生活費,一個月就那麽多錢,自己理財,有計劃的花。除了大件兒的東西(電腦),消費自己做主。
考上政府學校以後我還去做過一年多的收銀員兼職,真正是切身體會了賺錢的辛苦。小時候聽爸媽說賺錢不容易,大多是左耳進右耳出,長大了自己在職場體驗過才知道其中辛酸。
留學生的家庭並不都是大富大貴,“家裏有礦”多數時候是在開玩笑。很多來新加坡留學的家庭只能算是中産,甚至工薪。只是父母願意將錢投資在孩子的教育方面,老話說得好:再窮不能窮孩子,再苦不能苦教育。
扪心自問,作爲孩子,你是怎樣回報父母的這份投資呢?
周圍有許多這樣的朋友,和爸媽關系極其緊張,爸媽打電話詢問生活學習情況,總是覺得不耐煩,或者幹脆不接電話,隔天告訴父母睡著了,其實是在左擁右抱,花天酒地。
朋友圈從來就沒對爸媽開放過。
之前認識的一個朋友,我有她媽媽的微信。她已經在家睡覺好幾天沒去上過學了,她媽媽打視頻過來,她隨便抓了一本本子,告訴她媽媽自己在做美術作業。她媽媽隨後發了一張視頻截圖,配文字“想女兒了,在用功讀書,加油”。朋友卻大發火,打電話吼她媽媽“你發這麽醜的照片幹嘛?趕緊刪掉!神經病啊”,就挂了電話。
我心下詫異,她媽媽該覺得多委屈啊,自己只是想在朋友圈秀一下女兒,表達思念的心情,女兒卻覺得丟臉,用惡劣的方式吼自己。
你有多少次翹課挂科卻告訴父母一切都好?又有多少次沖動消費把生活費全部花完然後告訴父母趕緊打錢?
或許你也知道這樣是不對的,但總不知道怎麽去改變。其實改變真的很簡單,不用做轟轟烈烈的大事,從每天一點一滴的小事做起。能坐公交車就不要打車上學了,能吃學校餐廳就不要點外賣了。
時常謹記父母的付出,我們現在可能還不能做到完全的經濟獨立和財務自由,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多替父母分擔一些吧。下次父母再打電話來的時候,多聊一聊最近發生的事,學校學了什麽,別再張口閉口就提錢了。
“他們讓我幹嘛就幹嘛吧,無所謂”
我出生在一個非常民主的家庭,父母在做任何決定之前都會尊重我的意見,反而是我顯得很依賴爸爸媽媽。
說來好笑,記得當初我報考政府學校的時候,需要選專業。我反反複複地問爸媽自己該選什麽專業,我爸媽一直說“看你自己喜歡什麽,我們尊重你的決定”,我一直說“球球了,你們選吧,我學啥都行”。最後我們聽取彼此的意見,做出大家都滿意的決定。
有些同學的情況和我就是兩個極端,做留學服務經常碰到父母帶著孩子來咨詢,孩子全程一言不發、興致缺缺,父母詢問的方方面面非常詳細。等到我們和孩子單獨溝通的時候,孩子才說實話,其實自己不喜歡那個學校,也不喜歡那個專業,但是不願意和父母溝通,就將就著學。
留學絕對沒有“將就著學”四個字,學你喜歡學的,學你適合學的,不然是學不好的。(多少前人的血淚史啊)
我一直認爲學習有天賦的成分在裏面,天賦也影響我們的興趣愛好,就好比說我對物理、化學一竅不通,你讓我去研究室做實驗不如把我殺了來的痛快,但是你讓我學市場營銷,學會計,我學的起勁得不得了。
很多學生學不下去以後反過來怨恨父母,其實父母也冤枉呀。父母有時候並不是不尊重孩子的選擇,只是他們也不了解新加坡留學的具體情況,孩子又不願意和他們溝通,或者說根本不在意。父母只能選一個他們認爲質量高的學校和發展好的專業。
溝通才是最好的解決問題的方式。凡事多溝通,說清楚,說明白。很多時候我們以爲自己說明白了,但其實父母並沒有聽懂,畢竟兩代人有代溝。只有多交流,才知道對方真正想表達什麽。
選專業這件事,也不能盲目的跟隨父母的期望,明白你自己真正要的是什麽,才不會在不適合的領域浪費時間。
“他們那套已經老掉牙了,不想聽”
我是一個遇到事情很愛和爸爸媽媽溝通的人,不管是學校發生的事,還是人際關系的處理。有時候自己糾結了很久的事情找不到出口,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同齡人不一定能給出有建設性意見,這時候就要“姜還是老的辣”的父母登場給我指點迷津。有時候幾句話一說,立刻醍醐灌頂,茅塞頓開。
隨著年齡的增長,我越發認識到父母有時候說的話實在是人生的金玉良言。畢竟那句話怎麽說來著?他們吃過的鹽比我們走的路都多。很多事情知道道理沒用,要經曆過才明白。
就好像已經留學三四年的人,再看剛剛來留學的,是不是有一肚子的經驗要傳授?小q親身經曆,朋友想來新加坡,還剩一個月高考,我勸他考完高考再來,聽不進去,一意孤行,本身是學藝術的,非要來讀管理,說是(無良)中介說這學校很好。我一看就暈菜,根本是沒聽過名字的,挂羊頭賣狗肉的學校呀。但是他不聽,他就覺得他是對的。
我也並不是說什麽都要聽父母的,取其精華取其糟粕嘛。心裏還要有一杆秤,什麽是對的,什麽是錯的,是非在心間,多留一個心眼吧。
THE END
我和爸爸都很喜歡的一個作者龍應台曾經在《寫給安德烈》一書中這樣說:
“孩子,我要求你讀書用功,不是因爲我要你跟別人比成績,而是因爲,我希望你將來會擁有選擇的權利,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謀生。當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義,你就有成就感。當你的工作給你時間,不剝奪你的生活,你就有尊嚴。成就感和尊嚴,給你快樂。”
父母的終極目標是培養一個優秀的孩子,但我們無法具體定義優秀。我們知道這條路任重而道遠,但我們彼此愛著,血濃于水,攜手共進。他們學著做更好的父母,我們學著做一撇一捺大寫的人,對自己負責,對家庭負責,對社會負責。
記得小時候總是父母爲我們擔驚受怕,提醒我們出門在外要注意安全,第一次來新加坡時父母在機場依依不舍的場景現在還曆曆在目。長大以後變成我們擔心父母,遠在新加坡,最牽挂的就是家中長輩的身體健康狀況。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不要等失去之後才去後悔。沒有人知道明天、下一秒會發生什麽,此時此刻,用全力去愛。
下一次取生活費之前,多和爸媽聊會兒天吧。
你有多久沒和他們說“我愛你”了?
本文由新加坡留學網發布
圖片來源于網絡
未經允許不得抄襲,翻版必究
推薦閱讀
記得把「新加坡留學網」加入星標哦!
這樣就不會錯過任何一條更新啦!
好看點一下 大家都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