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方藍字『獅城abc』免費關注!
獅城abc(sclife999)——10萬人關注的微信大號!點擊標題下藍字“獅城abc”立即訂閱,高端、有料、诙諧、獨特的好文一觸即閱。
到中餐館打工,是大部分移民在這個陌生國度求生存的第一份工作。
有起早貪黑的辛苦,也有苦盡甘來的幸福。
小編選取了下面幾個人的真實故事,也許我們能從這些故事中看到自己的影子。
奇葩老板愛吃客人剩菜
一位之前在華人餐廳打工過兩年的新移民說道:
“我的老板就是其中之一。老板是香港人,大概60多歲的人,很不服老,總是穿的很時尚,尤其講究名牌。
買了新衣服就要給我們顯擺一下,每每必定把領子翻開給我們看他衣服的牌子,總是說,“名牌,很貴的,你們買不起的。”
(圖片來源:網絡)
他一只耳朵上還穿了個耳洞,戴了一顆鑽石耳釘,也常常指著他耳朵對我們說,“一卡鑽石,人家送的!”
老板會偷吃垃圾。有一次一位客人點了一份SATAY CHICKEN,吃了一半就結帳走了。
我收拾了餐桌,端著那碟菜要扔到垃圾桶裏。被老板看見了,他說,別扔,放在那裏。我就放在廚房了。
過了不久,忽然看見老板坐在餐廳的一個不引人注目的角落裏,面前有一碗米飯,和那碟我要扔的菜,正在津津有味的吃著。
我十分詫異,老板不僅自己吃垃圾,還打包送人。客人吃剩的點心,比如說一籠裏有三個餃子,客人吃了一個,剩下兩個,他就偷偷攢攢放在外買盒裏,送給工人。
我們都知道老板喜歡垃圾,所以他每次給我們,我們都表面上歡天喜地的收下,回頭就扔在垃圾箱裏。
香港同事歧視大陸人
另一位極品人物是個女孩子,也是在那裏打工的,是香港人,就叫她香港女吧。香港女同是打工妹,可與我們地位截然不同。
我是跟她講的普通話,因爲大多數香港人,廣東人都聽得懂普通話。這本是小事一樁,沒想到,她用一種我至今記憶猶新的極度鄙視的眼神看了我一眼,沒理我。好像我是只老鼠,龌龊肮髒,她是公主高高在上。
出了名的壞脾氣,因爲跟老板娘關系好,所以沒人敢惹她。香港女不認爲自己是天朝人。一次一桌大陸來的客人在吃飯,香港女過去結帳,用英文跟客人說話,客人說,你能不能說中文。香港女答,不能。客人說,那你是不是天朝人?香港女答,不是。
當然客人全部說的是中文普通話,香港女明明聽得懂卻用英文回答。客人氣的向老板投訴,老板也奈何她不得,最後不了了之。
香港女極愛打扮,濃妝豔抹。她認爲餐館是她的走秀場。我們這些普通的打工妹必須穿黑襯衣,黑褲子,頭發挽起以免掉到客人的盤子裏。香港女每次來必是一身長裙,而且每個星期都不一樣。
頭發一定是散落著,有時還卷幾個大彎。鞋必定是高跟,有時還穿長靴。她走路必定是不慌不忙,和我們這些從她身邊呼嘯而過在客人與廚房之間奔跑的服務員形成了巨大的反差。
被罵得豬狗不如
在餐館裏總有一個雷厲風行,工作經驗豐富但是極其嚴苛,尖酸刻薄的領頭者。
“就你這英語還大學生呢!連紙巾都不知道怎麽說。”
“做事要有收尾,你又忘蓋蓋子了,就你這手藝,其他老板早就叫你走人了!”
“累什麽?幹這幾天就喊累了?那麽金枝玉葉,餐館工作不適合你,盡早換工作吧!”
盡管你做好了受苦的准備,還是在在這孤苦伶仃的城市,多少個夜裏,蒙著被子淚流不止。
幹不完的 sidework
初入行的你,當然其他行業也一樣,一開始是最廉價的勞動力,掃地,拖地,掃廁所,是你的不是你的活,你都得幹。還要會來事,不是你的,你也最好主動幹。
累完一天,你只想倒頭就睡。
店裏的老人會欺負你,要麽經常找各種理先走,讓你幫忙收拾他的sidework。
但是當你有急事要先走的時候,他們一個個沒有人願意幫你收拾你的部分的。
要麽欺負你英語沒有他們好,工作沒有他們娴熟,抓你的辮子,跟老板告狀。
遭受身心雙重折磨
每天要面對不僅脾氣火爆,動不動就爆粗口還很mean,並不希望你好的老板同事;每天有長達十幾個小時的工作時間,幾乎沒有休息時間的連軸轉;
每天回家累得只想倒頭就睡,一周休息一天,只想在家補補覺,還有一堆衣服等著你洗;全年無休,別人工作你工作,別人過年過節你還得工作。
想學習提升自我吧。除了幾個意志力堅強的,可以做到晚上一點睡早上七點起去上學,上完學馬上飛奔回去工作的。
大多只是一邊抱怨生活不滿一邊得過且過。外加上被自己同胞看不起又融不進白人生活圈。跟國內親人也不敢說實話,一個大學生畢業只能打打餐館工。所有的苦和累都自己扛,只能在深夜裏暗自流淚。
▉在中餐廳長大的華裔孩子, 每個人身上都有難以愈合的疤…
除了這些在華人餐廳打工的新移民們,最近,英國BBC故事頻道播出了一部名爲“外賣兒女”的短片,將鏡頭對准了從小在中餐館、外賣店長大的年輕華裔們。
從早晨天還沒亮就出門買菜,到晚上披星戴月地回到家中,不少移民爲了生存,就這樣年複一年、日複一日地埋頭在中餐館的那一方寸封閉的空間裏,每天工作12小時以上,每周無休地默默背負著生活的艱辛……
而這些艱辛最直接的見證者,其實就是他們的孩子!
“我們每一個人身上都有傷疤”
Kaz,從6歲開始就幫家裏扛起餐廳的活計:“一開始只是幫忙洗碗,但是我太矮了,只能在後廚搬了椅子站在上面洗碗。”
Jun Kit的記憶中,則是12歲時幫父母把剛剛炒好的面條裝進打包盒,並且蓋上蓋子。而這看起來很簡單的工作,對于Jun來說,卻是稚嫩的小手一次又一次被盒子裏冒出來的水蒸汽燙到。
Ying從7歲開始,他的大部分記憶都是在後廚不停地剝蝦。
Jhen和哥哥每天放學後都必須要做的一件事就是刨土豆,“我們住的房間沒有任何暖氣,所以冬天我們必須穿上厚厚的衣服刨土豆,小手被凍得通紅也不能放下手裏的活計。”
對于Cafie來說,她每天在送外賣的路上都會在大腦裏幻想客人說錯了地址,這樣她就可以吃了手中熱騰騰的食物,而不是在街頭餓著肚子……
他們每一個人無一例外地都有著被燙傷的經曆:
在油鍋旁炸堆成高山一樣的薯條,330度高溫的油飛濺到手上,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
精神上的傷害,還包括因爲在外賣店長時間工作,正值青春期的他們根本不可能找到玩伴。
每個周末,就在學校裏的同齡夥伴都在家裏開派對時,這些在中餐外賣店辛苦工作的孩子卻絲毫抽不出時間赴約。
而更爲重要的是,他們也不願意去,“因爲我們全身上下都散發著魚炸薯條的味道”!
“朋友們問起我們爲什麽不去參加派對,我們就裝作若無其事地說,我要工作,但是他們沒人知道我做的是什麽工作!”
而對于像Kaz一樣的女孩來說,最讓她難以啓齒的,還包括在自家外賣店上餐時,被顧客一次又一次“騷擾”,而那時候的她只不過是10多歲的花季少女。
而16歲的Cafie甚至遇到餐廳顧客向他求婚的事,被嚇壞了而不敢告訴父母的她只能故作鎮定地回答:“我還只有16歲而已,我不能結婚!”
“我不是爲了自己,我是爲了孩子”
在每一個中餐館裏,都有一樣的文化和相似的故事:“外賣兒女”的童年不是家裏的電視機和玩具,而是父母每天都在忙碌的餐廳。
但是所幸,並不是每一個移民家庭都讓孩子承擔這些。
1993年從中國廣州移民到新西蘭的Ella(化名),如今在奧克蘭開著一家小有名氣的咖啡館。
她甯願多花些錢請4個員工,而讓孩子花更多時間在學習上。
如今,Ella的大兒子已經從大學畢業,有意向投身IT行業,而小女兒在大學選修了雙學位,對未來的人生充滿了憧憬。
而Ella的同行中,也有被生活重壓逼得不得已讓孩子在餐廳長期幫忙的。
“我那個朋友家裏有5個孩子,大女兒9歲時候就背著弟弟在廚房幹活了,有一次她太累了抱著我哭,我的心都碎了……”Ella回憶說。
對于生活的磨難,他們心存感恩
這些移民後代,在長大後會如何應對中餐廳外面的世界。
和許多移民後代都有身份焦慮一樣,面對BBC的采訪,“外賣兒女”也並不確認自己的身份是中國人。
他們說著純正的英式英語,幾乎所有的青春期都是在外賣店裏度過,“我們不知道中國人到底應該是什麽樣,因爲我們根本接觸不到中國城之外的中國人!”
許多人也提出了這樣的質疑:這些父母爲了孩子移民國外,幹著做苦最累的活,無非是希望孩子能通過接受西方教育,過上更好的生活。可在中餐館長大的孩子們,真的能在西方社會“翻身”嗎?
他們幾乎無一例外的都比同齡人更早認清社會現實,也更成熟、懂事。
窮人家的孩子早當家!雖然片中並沒有對6個人如今的工作和生活做交代,但在短片的結尾,所有人身上都呈現出的是對于父母的感恩之情。
“不懼評判,大膽告訴世人我來自哪裏”
在中餐館長大的美國紐約華裔設計師Sandy Liang,用另一種形式,將她對于自己是“外賣兒女”這一身份的態度展現了出來!
2014年,已是小有名氣的Sandy Liang沒有回避自己的身份和背景,而是大膽地將自己從小的成長環境放在所有人面前——她選擇在父親的中餐館裏拍攝自己品牌秋冬系列的。
“這就是我最熟悉的地方,也是我能成爲現在的我的理由!”Sandy Liang不懼來自社會的任何評判,大膽地告訴世人她來自哪裏,在怎樣的環境中長大,以及她現在是怎樣的一個人。
這樣的態度也越來越多出現在新一代華裔身上。
此前在國內很火的綜藝節目《中國有嘻哈》中表現活躍的“嘻哈俠”歐陽靖(MC Jin)亦在多首表達身份認同感的歌裏,唱過有關美式中餐的內容。
而這位嘻哈達人身上呈現出來的,也是對于自己身份以及成長背景的不回避和自信。
誠然,即使在中餐廳有過辛苦的日子,但生活終究會一點點變得更好,一切都會苦盡甘來。
如果這篇文章觸動了你,歡迎大家在評論區分享自己在華人餐廳打工的經曆。
編輯:Oilee
資料來源:精英說,今日悉尼,搜狐
歡迎小夥伴在底部發表神評,與我們交流!
社會各界人士熱議的公衆號,您關注了嗎?
溫馨提醒:微信改版後,爲了方便大家更快速找到【獅城abc】,請動動小手置頂本公衆號或者設爲星標哦~麽麽
往後余生
祝您一切平安